◇◇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揭穿江湖骗子南怀瑾之《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作者:半路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 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 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 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 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 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 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半路按:七支坐是印度的修炼技术采取的坐姿,中国的道家自古以来没有这 种静坐方法。采取七支坐时,由于腿部肌肉血管受到压迫,会阻碍腿部血液循环。 七支坐时,腿部关节被强行放置在不正常的位置,对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 伤害很大。在采取七支坐时,由于腿部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关节也受到有害应力, 坐的时间稍长,练习者就会非常痛苦。练习者在忍受七支坐造成的肉体痛苦时, 身心都不可能静得下来。这种坐姿,不但无益于静坐,反而有害于健康。   猴子也能坐禅,还是用七支坐法坐禅,这种荒诞,也只有佛经和南怀瑾能搞 得出来。南怀瑾睁着眼睛,大说瞎话,把勉强身体的方法说成“合于生物天然的 法则”。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 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犹如树木的 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七支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可 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圆极,等于说:采取这种姿态,可使左 (阳)右(阴)的人体电能,自身互相交流,即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 剂而恢复体能的原动力。”   半路按:人的大脑是交叉控制和支配身体的,这个交叉在大脑,不在脊柱, 人体脊柱的神经也并不左右交叉分布。七支坐法把手足加以盘曲,也改变不了控 制这些手足的神经位置和传导路径,更不能“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七支坐只 会造成腿部气血的淤滞。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 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 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 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 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 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 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 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 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 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 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 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 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 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 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半路按:南怀瑾在这一段承认七支坐法压迫腿部血管,会造成酸麻。南怀瑾 说:“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这个精从足底生,我孤陋 寡闻,不知道出处在哪里?是典籍有记载,还是南怀瑾独得之秘?是否南怀瑾自 己的发明,强安给中国古代道家医理的呢?   “婴儿的活动都在两足”,难道婴儿的两手不活动吗?以南怀瑾这种逻辑, 也可以讲婴儿的活动都在两手,因为婴儿用手比用脚更多。含手指头更是婴儿们 的必备功课。   “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 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有的人,即便是婴儿,按照七支坐法的要求 盘腿屈膝静坐,都会感觉足腿酸麻,这是不是说明所有的人类足腿的神经与血脉 都不通畅,健康都有潜在的问题?压迫血管的坐法,当然会导致血脉不通畅,南 怀瑾这种倒果为因的说法,是赤裸裸地行骗。   南怀瑾说人的根在头部,和精从足底生一样,又是没有来源,属于自创性的 说法。   “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 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南怀瑾这种观点,植物学家们 是不会同意的,人参和松树也是不会同意的。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一,由书有明文的 庄子“养生主”篇中提出“缘督以为经”与“中于经首之会”的概念开始,就一 向被认为“任”“督”二脉为修炼静坐的要点所在。其实,除了以“任”“督” 二脉为主脉而外,最要紧的,还是以“奇经八脉”为全部气脉的中心体系。但自 上古印度的传统演变而来的西藏“密宗”,它修炼气脉的方法,几乎完全与中国 “道家”不同。它是以人体内部的“三脉七轮”为主。所谓“三脉”,便是左右 中的三脉;“七轮”,便是由梵穴到会阴(海底)的七个主要部位(如图)。   从“道家”先入为主的修学者,往往对“密宗”之说弃而不顾;驾信“密宗” 的修学者,每每视道家为旁门。殊不知“密宗”与瑜伽术的气脉之说,是包括上 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五行气和五方佛的作用。魏、晋以前 的道家修炼丹道之说,也最注重五行与五色气的重要;所谓前“朱雀”、后“玄 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 示。宋、元以后的道家,虽然只以“任”“督”等“奇经八脉”作为方术理论的 依据,但对左(青龙)右(白虎)二脉的重视与效用,仍有同等的重视。倘若有 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的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 正打通“任”“督”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如 果没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脉和中脉。要想进入真正的“禅定”,也就是道家所谓 “凝神聚气”和“炼气化神”而进入“天中天”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妄想。 换言之,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与“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 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工夫,必须到此境界,那么才可由技而“进 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道家中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记 述,综合整理如下:   (一)督脉:督脉分布路线共有四条:(1)起于会阴部,循脊柱向上分布, 至颈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至脑巅顶,沿头额下行,达鼻柱。(2)起于少腹 胞中,下抵阴器、会阴部、经尾闾骨端,斜绕臀部,入肾脏。(3)起于目内眦 处,上额、头顶部、入络于脑,又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4) 从少腹直上,过肚脐,上连贯心脏、进入喉部、上达面颊、绕唇、抵目下中央部 位(分布见图)。   (二)任脉: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1)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穴, 沿腹、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再上行颊部,经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贯脊, 上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三)冲脉: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 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 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 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 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 (分布见图)。   (四)带脉:带脉起于十四椎,当季胁部下面,环行横绕腰腹,约相当于系 腰带的一圈(分布见图)。   (五)阳蹻脉:阳蹻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经股外侧, 分布于胁肘,循行于肩膊外侧,沿颈,上抵口吻旁,达目内眦,入发际,循耳后, 到达风池穴,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穴入脑(分布见图)。   (六)阴蹻脉:阳蹻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穴,循内踝,股内侧,过阴部,循 行至胸前,沿喉咙入面部,抵目内眦,再上行至脑(分布见图)。   (七)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穴,上 沿股外侧,抵腰侧部,斜上肩胛处,上颈后,分布至耳后,到头额处,再循行至 耳上方,到颈后风府穴(分布见图)。   (八)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穴,上沿 腿、股内侧,进入少腹部,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会合(原文及分布见 图)。”   半路按:从上述文字,可以得知南怀瑾既不懂道家,也不懂中医。因为道家 修炼技术的奇经八脉和中医的奇经八脉是不同的。中国道家和医家的奇经八脉系 统大相径庭,可以说是两个体系用了一个名称。   道家张伯端真人《八脉经》:“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後,任 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後二节,阴维脉 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 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 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 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 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 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於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 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 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 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後,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 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半路按:道家的著名人物,《悟真篇》的作者张伯端在道家拥有崇高的地位, 紫阳真人的《八脉经》也是权威名著,代表了道家的观点。张伯端《八脉经》中 的八脉名称和中医相同,位置、作用区别很大,完全是另外一套体系,而且张伯 端讲:“医家不知有此”。明言道家(神仙家)之八脉不同于医家之八脉。   后世道家龙门派的创派祖师,著名的道士丘处机,也就道家的奇经八脉撰写 过专文,内容基本取自张伯端的《八脉经》。   丘处机《论奇经八脉》:“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 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 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 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 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 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 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 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 如痴,此其验也。”   明·李时珍撰《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 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 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 也。”   著名的中医学家李时珍也认为道家的奇经八脉“与医家之说不同”。   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在谈及道家修炼技术中的奇经八脉时, 全取中医之说,不知道家的奇经八脉不同于中医的奇经八脉。可见南怀瑾既不懂 道家,也不懂中医。   “殊不知“密宗”与瑜伽术的气脉之说,是包括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 左行气、右行气等五行气和五方佛的作用。”南怀瑾在这里把瑜伽的五种气搞成 上、下、中、左、右五行气,这和他在《太极拳与道功》一书中,把五种气误为 上、下、中、左、右的五行天是一样的。瑜伽的五种气有各类汉译,但是不管是 意译还是音译还是瑜伽的脉轮系统,都不存在上、下、中、左、右的五行气之说。   由此可知,南怀瑾也不懂瑜伽。 (XYS2011070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