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方舟子:饶毅为何落选院士? 2011年08月18日财新网 饶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背景】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不在榜上。同日,饶毅发表博文称:“从今以后再不 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落选院士,他称“早就预计到”,“任何学生物的人 都会知道原因”。   饶毅现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 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回国,此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一直有着如此“潜规则”,即在Nature、 Science、Cell等世界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就可当选院士。那么,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为何在学术领域“功成”但难“名 就”?饶毅的落选和退选,意味着什么?   学者、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饶毅铩羽中科院院士增选,“纯属侮辱人”, 而其声明从此退选,是对目前国内学术界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不过,仅凭饶毅 一己之力,恐难对国内科研体制有根本性的触动。   方舟子称,判断一个人学术成就的高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很重要的 指标。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已成为中国院士评选的“硬指 标”。   饶毅作为通讯作者,曾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著名学术期刊《Cell》 发表过三篇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在同样是顶级学术期刊的 《科学》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如此高质高产,中国很多院士望尘莫及。”   方舟子指出,今年饶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其回国后的研究成 果。这说明他回国后并没有荒废研究,“吃老本”,科研“仍干得不错”,这一 事实不容置疑。但即使如此,在候选中科院院士时,饶毅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 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他指出,很长时间以来,院士的评选就有诸多争议,饶毅落选让“学术公平” 的问题凸显出现。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强调,评选院士注重的是学术成就,但事实 上评选受到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甚至变成了部门平衡、权力博弈的过程。 换句话说,要当选院士,不仅学术成绩要好,还要会“处关系”。   另一方面,近来“官员院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工程院院士的评选中,不 乏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的身影。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校 长、研究所所长忝列其中。后者与评委们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选也要容 易许多。   方舟子指出,国内现有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加之分配体制不公,促成了“有 权者”和“有名者”之间的交易。只要科研资源分配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就很 难做到公平分配,更不用说解决“暗箱交易”问题了。   在中国,“没有院士的头衔,在学术上会受到很多限制”,甚至科研经费也 难以保证,这又反过来造成了科学界浮夸、钻营等坏习气。毕竟,“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再优秀的研究人员,也需要研究经费的支持。   方舟子指出,如此一来,中国的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官员,官 员越来越像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指出,如此根深蒂固的体制顽疾,并非饶 毅一人就能够撼动并有所改变。   他建议,既然饶毅已声明不再参选,不妨争取当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 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没选上中科院院士却当了美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的,已有三人。公众的关注很快就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到原点,而制 度的改变必然是漫长的过程。■   (财新记者 刘志洁 采写) (XYS2011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