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乳业新国标论战冲击波 2011年07月05日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田晶/文    乳业新国标之争,以“奶业大炮”王丁棉为震中,震波迅速扩散到业内人 士、消费者乃至海外。继三聚氰胺事件、“圣元性早熟”事件之后,这场地震再 次冲击了人们对乳业市场的信心。   王丁棉炮轰新国标,结果引来不同角度的还击。   先是内蒙古奶业协会负责人那达木德宣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 紧接着方舟子指称“王丁棉是广东巴氏奶企业的推手”,在“妖魔化常温奶”。   “他(指王丁棉)这是外行指导内行,根本不了解全国的情况。他说的标准 只适合南方的企业,不适合北方。”河北福成五丰奶牛场总经理张学告诉《中国 企业报》记者。   低标准说法   冲击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   “真正的危机是大家对中国乳制品的信心缺失。两大阵营的争论实际上是揭 行业内幕,这会引起并误导消费者认为国内乳品是按最差标准乳品生产的,从而 引发对该行业整体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   “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什么事,市场环境又不好,很可能本钱都打不回来, 现在还有谁愿意投资这个行业?”张学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谁投谁是傻子。”   这名经历了乳业十余年浮沉的老兵,把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乳业市场形容为 “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但只是短暂的一亮”。   “你能想象吗,五六年前唐山一头奶头可以卖到6万多元。”张学点上一支 烟,眯着眼回忆起当年乳业发展盛况。   彼时,各路资本蜂拥而入,房地产开发商、山西煤老板、唐山铁矿老板都在 投资建设牧场,高薪挖角。从2004年到2006年,在资本推动下,中国乳业经历了 第一次自发的规模化养殖高潮。与此同时,乳产品市场也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   以三聚氰胺事件为拐点,中国乳业一路走低。   “圣元的性早熟事件,又给了市场当头棒喝。好在最终证明是进口的奶粉出 了问题,之后市场慢慢恢复了一些信心。”张学说。   这就是他所说的“短暂的一亮”。   然而,肇始于去年的乳业新国标之争,让乳业前景再次陷入晦暗之中。   乳业新国标从起草、制定到颁布,始终有两派阵营争论不断。其中,南方派 是以王丁棉为代表的巴氏奶阵营,坚持以巴氏奶奶源标准制定标准,并以此攻击 新国标;北方派则是以金海、那达木德为代表的常温奶阵营,打着维护奶农利益、 符合国情的旗号下力挺新国标。   让张学感到忧虑的,不是投资人失去兴趣,而是消费者可能因此彻底丧失对 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真正的危机是大家对中国乳制品的信心缺失。两大阵营的争论实际上是揭 行业内幕,这会引起并误导消费者认为国内乳品是按最差标准乳品生产的,从而 引发对该行业整体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   北京一位刘姓女士近日来一直在关注乳业新国标的争论,并因此获知,巴氏 奶与常温奶的区别居然如此之大。   她是一个四岁半男孩的母亲,每周逛两次超市,都会为家人选购牛奶、酸奶 和奶酪等乳制品。而在7月2日这个星期六的下午,当她从北京南三环附近一家大 型超市出来时,购物袋里没有任何一件乳制品。   “我们到底应该喝什么奶?”她问道。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疑问。在刘女士经常登录的网络论坛里,数以百计的妈妈 们都在讨论相似的问题:什么是巴氏奶,应该选择哪个品牌,常温奶还能不能再 喝?   其中很多人表示,刚刚恢复了一些对国产品牌的信任,现在看到“喝低标准 牛奶不如白开水”的言论,感到越是大品牌越信不过,这个行业太乱了,干脆 “都别喝了”。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中国乳品信心低迷。2010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 均乳制品(包括鲜乳品、奶粉和酸奶)消费量为24.03千克,同比减少5.3%。   杀牛卖牛真相:   奶农利益被乳企巨头挤压   “乳企利润在暴涨,奶农利润在暴跌,这轮整顿后,几大乳企在大部分地区 形成了价格垄断,其结果是,越是垄断严重的地方,奶农利益受损越大。”张学 表示,“几个大乳企,现在就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奶牛养殖基地的负责人石先生告诉记者,对照生乳标准 来看,奶牛场如果努力,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要达到高标准也不是那么困 难。   但他同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养殖场的饲养模式都是“集中挤奶、分户饲养”, 分户饲养意味着环境卫生不好控制,因此菌落数就不好控制,加上夏季气候炎热, 奶牛会喝很多水,也会降低蛋白质含量。   调查显示,我国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规模户饲养,生产设施简陋, 卫生防疫条件不完善。   石先生告诉记者,如果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调为每毫升50万CFU(菌落形 成单位),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95克,提高生乳收购门槛,这 些奶牛养殖户很有可能因为达不到标准、卖不出去奶、利润降低而杀牛。   他认为,如果采用高级饲养模式,建成大型集中养殖场是可以达到高标准的, 但这种模式的推广成本很高,企业的成本压力会很大。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如果中国现在按 乳业发达国家标准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殖户绝大部分要倒奶、卖牛或杀 牛。   提高标准会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说法遭到很多人抨击,被认为是滥用奶农利 益“绑架”新国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杀牛、卖牛现象,但原因与乳 业标准无关。   张学告诉记者,经过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乳业整合,乳业生产加工能 力相对不足,对乳业产业链造成了新的伤害。   “乳企利润在暴涨,奶农利润在暴跌,这轮整顿后,几大乳企在大部分地区 形成了价格垄断,其结果是,越是垄断严重的地方,奶农利益受损越大。”张学 表示,“几个大乳企,现在就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在6月中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 会会长高鸿宾表示,在乳品加工方面,部分企业重市场开拓、轻奶源基地建设, 争抢奶源、压级压价现象交替发生,影响了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   据张学介绍,去年同期冀东地区的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在4.63元左右,而今 年降到了4元以下。与此同时,奶牛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的饲料、人工等各项成 本均在上涨。   “像我们这样的规模化养殖场还能挺一挺,奶农多半已经挺不住了。”张学 告诉记者,在河北省廊坊市等北京周边地区,已经出现了奶农被迫杀牛卖牛的情 况,而这一情况在东北地区更甚。   张学表示:“关于新国标,我的观点是,在中国现有条件下,让大部分乳企 符合标准,将少数不符合标准的挡在门外就行了。主要抓住安全标准,而不是蛋 白质含量这类营养标准。”   “现在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标准的问题,而是奶农的生存问题,这才是乳业生 存和发展的根本。”张学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出台有效政策,避免奶贱伤农的 局面继续蔓延。   分级标准设想:   “以质论价”破解收购难题   新国标制定的只是行业“最低标准”,是一个奶源合格的“入门门槛”。记 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大乳企都有其企业标准,一般会比国家标准高,尤其是大型 乳企往往会采取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在奶源收购上,也会设定等级,按企业需 求收购奶源。   张学认为,由于乳企形成区域性垄断,往往会对生鲜乳出台一个平均收购价 格,而按照规范生产的养殖企业,也只能按照平均价获得收益,这有失公平。   “毫无疑问,新国标还需要进一步修正、细化,对生鲜乳进行分级收购很有 必要,对达到不同等级指标的生鲜乳可作不同的用途。”张学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 组长王竹天研究员也表示,卫生部依法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 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 教授级高工孟瑾表示,新公布的《生乳》标准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的经验, 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每毫升400万CFU调整为200万CFU,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 要求更加严格了。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 数会逐步降低。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 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我们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 关指标。”孟瑾表示。   孟瑾提示,《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 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 产品的生产,其产品必须达到相应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规定后方可 出厂上市销售,例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标准中规定每百克乳品中蛋 白质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   孟瑾表示,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 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 生产差异化乳品。   实际上,新国标制定的只是行业“最低标准”,是一个奶源合格的“入门门 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大乳企都有其企业标准,一般会比国家标准高,尤 其是大型乳企往往会采取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在奶源收购上,也会设定等级, 按企业需求收购奶源。   上述石先生透露,蒙牛有自己的生乳收购标准,它根据牛奶中菌落数和蛋白 质的含量把牛奶分成了几个等级,比如菌落数每毫升50万CFU、100万CFU、150万 CFU、200万CFU分别是不同的等级,每百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以下是一 个价格,高于2.95克又是一个价格。 (XYS2011070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