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算旧账,挖“硕鼠”,灭“蛀虫”!   作者:王化信   最近的“院士增选”引发了不少议论。但我认为最值得关注和深思的不是饶 毅的落选,而是段振豪的出现与落选。段振豪能够冲过干部与人才选拔的重重关 口,绕过纪检与监察部门的层层监控,躲开广大群众的众目睽睽,居然登上候选 院士的名单,的确不容易。但没想到在关键时刻原配夫人“不念旧情”,奋起揭 发,终于功亏一篑,身败名裂。   我们不能不想的是:如果段振豪侵吞科研经费不是太狠、太大胆、数额太大; 如果他不是太张扬,不是买几套房产送情人,而只是买一些高档化妆品和高档服 装或不太引人注目的金银珠宝送情人;如果在几位情人与原配夫人之间利益关系 上不是太失衡,多少吸收一点那些“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人士的经验; 如果原配夫人多少念点旧情或承受限度再高一点;-----。这些“如果”只要有 一个,段振豪都可能不会失败。他的失败太具有偶然性了。他的成功出现和失败 的关键因素说明我们的干部与人才选拔机制、监察与纪检部门的监控和群众监督 都出了问题。也就是说,遏制和剔除段振豪式的学界败类的重重关口和千军万马 都失效了,只能靠敌人营垒中偶然杀出来的一个“起义者”才抓到了他们的尾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断言:类似段振豪式的人物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 的。而遭遇段振豪这样的失败是个别的,偶然的。其实段振豪也是一帆风顺、一 路成功,直到即将登上最高学术荣誉头衔的最后一步才因偶然的“意外”而马失 前蹄。大批的未遭遇“意外”的段振豪式的人物已经或必然成为学术界的“硕鼠” 和“蛀虫”。正是这些“硕鼠”和“蛀虫”创造了“空前未有、世界罕见”的中 国学术腐败“奇观”。要清除这些“硕鼠”和“蛀虫”,不能再等待他们的原配 夫人或哪一位情人站出来揭发,如此等待比守株待兔的收获不会大多少。应该主 动出击,主动去挖掘。挖掘他们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查账算账。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学术界糊涂账太多。不劳而获和劳而无获的事都很多。 本人亲身经历过的有三件事:   1、1997年,经本单位科研人员联系,本人接受了研究和撰写三峡移民问题 的文章,一开始说是有报酬,但是文章完成交上去之后,报酬之事则再也无人提 起。“三峡工程”是国家投入1800亿元巨额资金的巨大工程。查一查,算一算, 也许能挖出几个“硕鼠”。   2、2001年,本人受中国科学院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组负责 人的委托,撰写了一篇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论文写好之 后,给了本人50元人民币。不知是算本人参与研究的薪酬还是算稿费。文章基本 上没有什么修改,发表时署名作者成了四个人,本人成了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 课题组负责人,另外两位则本人从未见过,直到现在也不认识。事情已经过去了 十多年,而且不管多少总还是给了些报酬,这些旧账不算也罢。但是这种合作方 式应该杜绝。说是“合作”,实际上是“雇佣”。而且这种“雇佣”是“单线联 系,秘密交易”,里面的“猫儿腻”太多。什么地方有“猫儿腻”,什么地方就 有“硕鼠”和“蛀虫”。   3、2009年,经本单位离退休人员负责人联系,本人接受了来自农业部的编 写《中国优质农产品标准目录》的工作,当初承诺大概有十来万的报酬。半年之 后,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文稿,于2009年12月3日通过电子邮箱交上去了。回函 是:“好极了”,并说“一定不会劳而无获”。但是,时至今日已经过了660多 天,“报酬”之事,再也没有消息。当初承诺的十来万,一分一文也没见到。不 知是农业部确实没有钱,还是进了谁的腰包?应当查一查,算一算。   本人是在编国家科研人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退休之后有退休金,不靠写文 章维持生活,对于这些“报酬”也就不是太当回事,也没去查问。据我所知,在 中国的学术界和知识分子当中,这种对工作报酬的“不较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但是今天看到段振豪侵吞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事实之后,震惊之余我不能不想, 如果大家对“报酬”的“不较真”养肥了像段振豪这样的“硕鼠”,那就完全违 背了我们不计报酬为国家做贡献的初衷。不仅于国家无益,反而是养虎为患,为 虎作伥,遗害于国家和社会。所以我觉得今后大家要认真,科研活动要透明,科 研账目要算清。这不是计较个人利益,是对国家负责。   为了挖出正在为患的“硕鼠”和“蛀虫”,建议在学术界开展一次“算旧账, 挖硕鼠,灭蛀虫”的专项行动。认真查一查,算一算近些年科研经费的来龙去脉, 收支详情。也许还会挖出一大批段振豪式的“硕鼠”和“蛀虫”。 (XYS20110930)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