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堪比教育界的张悟本 作者:goodluck 近日,在网上看书,发现一本介绍ADHD(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书籍下面 有人评论说:“多动症(ADHD)不是已经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反 驳过了吗?多动症事实上应该是不存在的啊。” 早就耳闻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本书,从网上随便一查,看到 2010 年11月15日 ,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好》书作者尹建莉以448万元的版税收入, 紧随韩寒之后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名。但一听书名,就觉得这种书太过于想讨好 读者。现代人称教育、医疗、养老为新的三座大山。先是有张悟本的《把吃出来 的病吃回去》,告诉人们只要注意饮食就不用吃药了,好,搬掉一座大山;现在 又告诉人们只要做个好妈妈,就比找好老师强,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择校、择班、 请家教了?又搬掉一座大山,真是公德无量啊! 你看,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学校,现在学区房已经成了房地 产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老师,好老师的家教,尤其是一对 一的家教,我们这里并不是一线城市,但好家教的费用早就涨到了每小时三位数, 到了高年级,还有每周驱车近百公里去家教老师那里学的。家长的辛苦,心理上 的压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而作者告诉大家,这一切都不如有个好 妈妈,你们都白费力气了,你们孩子不出色是你们这些家长自己没做好。很多家 长大有找到救命稻草的感觉,仿佛只有按照这本书,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可以 胜过择校,胜过找好老师了,这样轻松的解脱方法太有吸引力了。 我总觉得,成功的教育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离不开。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 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忽视家庭教育;同样,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老 师不能怪家长不配合,给自己推脱责任。教育的结果还取决于孩子的先天条件, 如果让爱因斯坦学打篮球,让乔丹学美术,估计他们很难取得后来的成绩。所以, 非得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因素,我很难认同,也就从来没看过这 本书。 我曾看过很多ADHD的文章,论文,对ADHD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知道在当前 医学界、心理学界对ADHD是有一些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共识的。现在有人 公然反对ADHD的概念,她是有着什么样的理由呢?好奇心使我找到了这本书,果 然看到了有“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么一节。 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被认定是多动症的孩子,经过作者的 努力,最终在纪律等各方面完全正常了。其实,文中作者也说,这个孩子的家庭 不正常,母亲早就不回家了,父亲也是一年最多回来一两回,孩子是爷爷奶奶带 的。常识告诉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肯定容易出现问题。当外部环境导致孩子出 现问题时,改善外部环境当然有效。但很多ADHD孩子的家庭并不是这样的,他们 有着正常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父母,但他们仍然有ADHD特征的行为。接下来,作 者查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ADHD是人们猜想出来的,ADHD的检测是很主观的。其 实,这些资料正可以说明,ADHD是人类探索了上百年的一个问题。而且,ADHD的 诊断也决不简单是作者列举的那几个量表,我知道的,就有持续性操作测试 (Continue Perfomance Test,CPT),划消,生物反馈等很多方法。 其实,关于ADHD人们不了解的东西还很多,因为关于大脑,关于人的身体, 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只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既不是医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 在这里,我并无意和作者辩论ADHD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我只想说:当前医学界、 心理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认为存在ADHD,并且应该及早积极干预的。这一点,我想 作者本人也不会否认。如果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是错的,那作者尽可 以拿自己的这些论据写成论文,发表到专业期刊去争鸣。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不一 定都是对的,但之所以能成为主流,一定经过N多专家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作者推翻了这个主流思想,其成果连同作者的名字一定会永载史册的。 但是,拿与主流思想相反的观点直接向一般大众宣传,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 种行为。近些年,专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从他们嘴里说出 的话太不靠谱,这边有人说“喝牛奶补钙”,那边又有人说“牛奶是牛喝的,不 是人喝的”。这边说“高血压应该低盐饮食”,那边又说“不用再忍受那些平淡 无味的食物了,吃盐对高血压没有任何影响”。专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与主 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应该只限于在本专业范围内讨论,与非专业人员交流时, 应该只传播主流思想。专家如果都这样的话,人们就不会那么无所适从了。《好》 书的作者号称是教育硕士,不会连这么基本的学术常识都不知道吧? 而且这个教育硕士的头衔很有迷惑性,让人以为宣传的是专业的结论,后果 非常严重。当你宣传的思想和主流思想不同时,其实错误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旦 错误,结果是很害人的。不让人喝牛奶,使人减少了补钙的机会;让高血压患者 不控制盐,加重了高血压病的程度。让一个ADHD儿童不接受正规治疗,不吃ADHD 药物,对孩子,对孩子所在家庭造成的损害,作者承担得起吗? 作者在文章中批评ADHD药物的副作用多,其实哪有几种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 物?谁没事吃药吃着玩啊?吃药都是在权衡了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两害相 权取其轻来选择的。 文章中说“天天一片药,就是天天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药”, “药物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摧残了他的自信”。那么,按照作者的逻 辑,是不是只有没病,才能有自信呢?你可以说ADHD不是病,那要是失聪、失明 呢?是不是日子就没法过了?现代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分支,是积极心理学,而积 极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要接受自己,人只有接受自己的缺点乃至缺陷, 才能真正获得快乐。一味地逃避,心理总不会真正平静的。人们习惯于不愿意面 对不好的真相,但其实真正了并且面对了,并不见得有多么可怕。非典开始时, 非要捂着消息,人们反而更恐慌,真正天天告诉人们各地有多少人感染了,人们 反而平静下来了:哦,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尽力去解决吧。 文章中说“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 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 题归结到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 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前段时间,深圳有个妈妈杀死 了自己的两个十三岁的双胞胎儿子,然后自己选择了自杀,原因是这两个孩子是 脑瘫儿。与命运奋斗了十三年以后,绝望了,我想这种感觉作者是很难体会的。 家里有个有问题的孩子,家长要付出多得多的辛苦,作者不去关心家长,反而在 这里说这样的“风凉话”,真的很失望。照我看来,孩子成就高低,先天因素其 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再好的老师,估计也没法让他考 上哈佛;而爱迪生只要在一个差不多环境,都会比身边的同龄人出色。孩子成就 高,家长不用太骄傲,孩子平凡一些,家长也不用太自责。 作者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否认教育 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尤其是随意发布与主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则是本人 不能认同的。 (XYS20110817)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