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   海洋学界院士见闻之三:巢纪平院士捏造理论   作者:万振文   《地球物理学报》第46卷第1期(2003年1月)刊登了巢纪平院士的论文“沿 岸上升流和沿岸急流的一个半解析理论”。这个所谓的理论是包含极其明显的前 提性错误的,据我所知,巢纪平院士本人完全知晓其推理过程是不能成立的,但 仍然以“理论”形式发表出来博虚名,为其所承担的项目塞责。巢纪平捏造这个 理论时年逾七旬,早已经获得院士头衔,仍干这等营生,其伤风气之甚远逾良家 女子卖身卖笑。   描述流体运动的普适性控制方程(组)叫Navier-Stokes方程,海洋流体可以 作Boussinesq近似,但仍然是偏微分方程组。一般情况下,描述海洋流体运动的 偏微分方程组是不存在解析解的。如果能找到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解析解或半解析 半经验解(习惯叫半解析解)就可以叫做一个理论或半解析理论。巢纪平这篇论 文题目的大意是他找到了一个描述沿岸上升流和沿岸激流的半解析解。其中极其 明显的前提性错误是第3页第一句(论文只有寥寥5页)的假设,即假定当x充分 大时横向流速为常数u_∞,不随海水深度变化。首先,这个假设不符合事实,海 底流速为零是普遍认可的事实。如果作一个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所得到的半 解析解将失去现实意义。其次,如果把这个假设结合公式9代换进公式2,将得到 沿岸方向的流速v随着离开海岸方向的距离增加而线性增加的推论,这也是明显 荒谬的。   巢纪平的半解析理论为什么建立在这样一个荒谬的假设之上呢?没有这个假 设,他得不到第3页第二行的流函数表达式,也得不出公式16、17、18,后面的 戏都演不下去。   第4页公式33之后给出了一个算例,交代了边界条件,在公式33之后的第8行 明明白白写着“图1给出了当u_∞=0.6cm/s时(x,z)平面上海洋的定常运动”,即 边界流速u_∞应该是常量0.6cm/s,但图1b显示的边界流速却不是常数分布。   这篇论文包含了很明显的理论推导前后矛盾,验算实例与交代条件不符,且 仅有寥寥5页。如此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工作还要以“理论”之名发表出来, 其学术道德何在!说这是毫无价值的学术垃圾,一点都不过分。   这绝对不是工作疏忽或失误。我见证他是明知故为。   大约2000或2001年夏天,巢院士在海洋一所科研楼顶楼报告厅做过一次学术 报告,讲述过这项工作。他起先一口气讲完,包括交代前提、边界条件和推导过 程,然后停下等听众提问。大家礼节性地鼓掌如潮,没有谁提实质性的问题。原 因是,二十一世纪早已是数值模型解算海洋流动的时代,年轻一代物理海洋学者 大多不熟悉探索半解析解的方法。看到大家没有提问,巢院士很客气地说了几句 “神秘”的话。大意是,现在是数模时代,数模是大趋势,但他们老一代学者也 只能玩得转老方法。老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肯定是越来越少,但是不是半解析解 都找完了、就绝对不再存在了呢,谁也不能肯定。他说他多年不涉海洋、没下海 (一般认为他是跨大气和海洋两界的院士,但更多在大气领域),最近在胡敦欣 (那时还不是院士)的学生们帮忙下,搜集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探索,刚才的 报告算是对这段探索的总结,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漏洞,能不能改进完善,希望 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反正他已经尽力了。他说大家鼓掌鼓得那么热烈,好像 他吹过牛说这个问题到现在就已经解决了似的,弄得他很不好意思。总之,有心 人会觉得他最后的讲话有些“神秘”,半吞半吐,云里雾中,但大多数听众可能 觉得他是一种“大家”风范,一种谦虚的姿态。其实那时每次听学术报告的人并 不多,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数大概不超过二十人。   大约那次学术报告之后两三个月,黑潮973三项目需要做中期成果汇报。巢 院士在海洋一所的学术秘书A(坐在我办公室隔壁)把该论文手稿交到我桌上, 因为我当时是该黑潮973三项目的学术秘书。我翻看了该论文手稿,注意到了边 界条件的问题,遂请问A对该问题的看法。A与我都是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从 外面来一所工作,我留所工作。A与我很熟悉,但当我提边界条件问题时,他停 了好一阵没说话。后来他说,巢院士的东西我自己看吧,他也不敢说很懂。我问 验算实例不是你帮做的吗?不懂怎么做得出来。他笑笑说:“小万眼睛真尖!院 士们的工作,别太认真了吧”。我会意一笑。然后我问到,那次巢院士做报告后, 语气很“神秘”,具体指哪方面存在问题呢?A看隐瞒不住,就坦率说,就是这 个边界假设,这的确是致命问题。我问,他都已经是院士了,还干这等营生干嘛? 那时我以为只有乔方利这等级别的人才会干某类营生,比如自行联系印刷没有期 卷号的学术期刊。A说,巢先生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一项成功的工作,只是为项目 塞责而已。他还补充说,该论文已经投稿,根据评审意见,基本上接受了。现在 可以看到论文发表记录为收稿日期2001年6月28日,我推测那时该稿未必已经被 接受,可能A的心意是说,木已成舟,忘了它吧。   这个亲身见闻让我终生难忘,因为它让我知道知名院士级别的人(业内一般 认为巢是“大”院士,比其他院士口碑好些)在做什么研究,如何做研究。2009 年我用化名披露乔方利有关“解决世界难题”和“震惊中外物理海界”期间,我 第一次与在丹麦工作的华人同行提及过巢院士这件事。后来我还在其他场合与其 他同行谈论物理海洋学界风气时提到过这件事。我没有阅读过巢院士的其他论文, 只记得他这项捏造理论的这项工作。这些事情也许在业内人士看来都司空见惯, 但我刚知晓知名院士级别的人也这样做研究,心里十分震撼。将心比心,我想学 界的良心不会灭绝,这等丑闻披露出来会大快人心。 (XYS20150907)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