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   无知者有罪   作者:李长青   来源:科学猫头鹰   有一句老话叫做“无知者无罪”,但这句话不该用来给愚昧无知而犯错的人 开脱。   最近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某16岁少年死于糖尿病(根据报道推测很可能是1 型糖尿病)的事情。这则新闻的重点在于批评“溺爱”:1型糖尿病原本需要控 制饮食加长期注射胰岛素,医生的治疗中规中矩,但因为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顺从孩子怕疼、嫌麻烦的要求,停用胰岛素,改用中药,结果病情急剧加重。   从新闻报道的文字推测,应该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危在旦夕。   在一百年前,1型糖尿病病人恐怕就没有结婚生孩子的机会,因为在第一次 发作时早就死亡了。1920年代之后有了胰岛素,情况大为改善。虽然早期胰岛素 还比较难获取,死亡率依然很高,但因为胰岛素的使用,该病死亡率明显下降。   如今随着胰岛素的广泛使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最低降到了1%以下。 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的病人几乎都是老年体弱,死于其他合并症。   几十年前如果抢救成功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会上新闻,如今要是某个 医生抢救不成功倒很有可能上新闻。   糖尿病患者的核心问题就是胰岛素不足,有的是根本无法产生,有的是供不 应求;前者叫做1型糖尿病,后者叫做2型糖尿病。在所有的身体激素里,胰岛素 是唯一一个能够降低血糖的。   降低血糖不是像骗子们诋毁的那样把血糖化掉,而是督促身体的细胞去使用 葡萄糖。   如果葡萄糖供过于求,胰岛素还会命令肝脏和脂肪细胞把葡萄糖储存起来以 备饥饿的时候使用。   如果没有胰岛素,不仅是积存在血液里的葡萄糖无法处理,在某些诱因如感 染、妊娠、应激之下,和胰岛素针锋相对的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的是胰高血糖 素)还会大量释放。另外,应激还会增加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这些升高血糖的激素会让储存的葡萄糖大量释放。其实身体这个时候释放这 些激素主要是动员脂肪,为身体提供替代葡萄糖的能量。   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酮体能够替代葡萄糖供应能量;但酮体是酸性的,代 谢性酸中毒由此而来。   一方面,体内巨高的血糖会产生利尿效应,水分连同电解质随尿液丢失;另 一方面,酸中毒促使呼吸系统超负荷工作,通过呼出二氧化碳的方式排出大量碳 酸以减轻酸中毒。   学过中学化学的都知道,呼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就要同时呼出一个水分子。 两方面都导致身体大量脱水。   脱水休克加重酸中毒,酸中毒再加重脱水——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呼吸 循环衰竭而死。   了解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理,抢救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两条:补充胰岛素 和补液。如何补充胰岛素和如何补液,如今是每一个内科医生都掌握的常识和常 规。只要诊断清楚,治疗及时,大多数病人都会转危为安。   而这些常识和常规,是大量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数十年反复摸索,并通过学 术期刊、学术交流活动、教科书广泛传播的,一线医生认真学习和实践,最终才 造福了大量的病人。   过程虽然艰辛漫长,但当它最终展示在公众和专业人员面前时,却是如此的 清晰明了,没什么博大精深,也不会有面对质疑的火冒三丈。   所以,父母失去16岁的孩子,主要原因绝不是溺爱,而是无知。一个合格的 医生绝对会告知患者家属: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停用胰岛素几乎百分之百 要出事;而发生酮症酸中毒不及时处理必死无疑。   在现代医学是全世界主流医学、1型糖尿病又有着明确的风险和治疗手段的 前提下,造成16岁的未成年人死亡,其父母有犯过失杀人和虐待罪的嫌疑。   作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护人,掌握必要的常识,摒弃没有证据、安全性不 明的巫医巫药并不是什么多高的要求。   丧子之痛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原谅。家长如果一定要推卸责任的话,只能怪 社会多年来对非科学医疗的鼓吹,以及对科学无端诋毁。 (XYS20170309)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