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百万年薪”的戏法可以休矣 蔡方华 北京青年报(2002-07-05)   7月3日,本报发表了记者郑直的长篇报道《证明哈佛博士》,由此澄清了 “百万身价校长”陈琳的身份迷雾。我们注意到,不少读者发出了这样的惊呼: “哈佛博士竟然是真的!”   陈琳的确是哈佛博士这个结论让不少人感到尴尬。首先,质疑陈琳学术身份 的那些报纸也许会有些不好意思。过去,媒体一旦质问某件事,最后往往会证明 媒体起到了捍卫公众知情权的作用,但这一次,不少报纸的确是冤枉了陈琳,那 些不做深入采访的记者也的确把陈琳推到了几乎无法自我证明的荒谬境地。虽然 媒体对社会现象发问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在“大胆假设”之后,必须做“小心 求证”的工作,否则,只会把公众的视线搞得更浑浊,把一些事弄得难以理解。   最应该感到难堪的应该是高薪聘请陈琳的山东外事翻译学院。这家学院仅仅 与陈琳博士通过几封电子邮件、见过一次面,就以百万高薪聘请他担任常务院长, 并通过新闻媒介大肆炒作。一个月后,又仅仅因为一家报纸发表了质疑陈琳学术 身份的文章,在未做调查工作的情况下,就一致通过了对陈琳的解聘决定。如此 轻率的“请神”和“送神”,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这家学院到底是要延请优秀 人才,还是只不过要制造新闻轰动?这样的炒作真的能够正面提升该学院的形象 吗?   一段时间以来,“百万年薪”的招聘故事充斥了人们的视听。但凡某家单位 发出“百万年薪”的招聘信息,立即就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热点。正是看准了这 种广告效应,一些人把“百万年薪”当成了戏法来玩。等到新闻效应做足之后, 招聘的单位马上就以“感觉不好”、“很难沟通”为由,将高价人才扫地出门。 这样的做法多了之后,让人感觉这些单位并不像他们标榜的那样“求贤若渴”, 而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人才、应该怎样使用人才。整个人才市场也因“百万年薪” 的吆喝而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那些质疑陈琳学术身份的报纸先是落入了人家的“新闻陷阱”,既而又充当 了解聘的导火索。看起来,以后听到类似“百万年薪”的故事,还是不要太热心 为好。至于那些老拿“百万年薪”说事的人和单位,还是另外想点别的广告招数 吧。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