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我所认识的陈琳 非越 我在哈佛的第一年住在文理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楼里。一两次新生聚会后认识了一 个名叫陈琳的同学。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友好,总是笑眯眯的。由于他显 得比其他新生年长很多,大家有关学校、学习方面的事常向他讨教,他一般都回 答,只是经常带出一种"哈佛这个地方可不是闹着玩的,像我这样能做得这么好 的人很少见"的态度。我们觉得他的这些忠告都是经验之谈,也就仔细听取。他 像许多在美国呆了几年的中国人一样,"喜欢"在中文句子里夹带一些英文词。 (注意,在中文句子里夹英文词的人基本分两类:一类是由于找不出合适中文词 代替而"不自觉"夹的,一类是可以用中文词代替却"喜欢"夹的。陈琳属于第二 类。)他最爱说的一句,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唉,非常tough(难,不 好对付)"。因为他是福建人,总把"f"音发成"h"音,所以听起来像"唉,挥常踏 壶"。 陈琳说他原来在斯坦福大学,好像是念物理的,转到哈佛以后在肯尼迪政府学院 读的是经济金融政府管理方面的。像他这样出国较早的留学生,大都经历过一些 坎坷,有时连充足的生活费也没有保障,总要经过几番艰辛才能辗转来到像哈佛 这样的名校,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一些直接被名校 录取并得到全额奖学金的留学生。这些人在前一代留学生看来就太幸运了,一切 都来得太容易了。客观地讲,前辈留学生确实以他们的才能和勤奋为中国学生在 国外树立了好的形象,为后辈留学生铺了条坦途。而后辈留学生并不都意识到这 一点,往往自视过高,刺激了前辈们。于是前辈就常会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 教训一下这些大学刚毕业、有些还不满21 的小孩子们。陈琳讲话的语气里常常 能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与不留情面。 陈琳的长相属于典型的福建人,个子不高,精瘦,高颧骨,带一副粗黑框的大眼 镜,能让人看上一眼就有印象。因为足够有特点,所以常被当作一类长相的参考 标准。我们几个新生后来有时也开一些"看那个人是不是长得有点像陈琳"之类的 玩笑。后来在CNN上看到了Larry King,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家伙长得真像陈琳 "。 陈琳最常见的打扮是一件衬衫,配一条有些喇叭、长得裹住鞋底的裤子,脚上一 双黑皮鞋。他爱穿深色的衣服,因而越发显得瘦小。走路时两手插在裤兜里,肩 膀耸起,两腿直直地伸出去,不打弯。他脚上的皮鞋相对于他的身材显得硕大而 沉重,这可能是造成他走路时腿不打弯的原因。宿舍里的楼道和公共活动区都铺 着地毯,只有公用厨房和盥洗室里是瓷砖地面。陈琳的皮鞋走在瓷砖地上发出响 亮的咯咯声,很像带钉子的踢踏舞鞋。每次在盥洗室的里间上厕所时,如果听到 外间的门开了紧接着一串咯咯声,就知道陈琳进来了。 陈琳说他会画画,还在美国的某些城市里办过画展。我们请他拿出几幅让我们欣 赏一下。他问我们是不是懂画,我们说不太懂,只能大概看看。他说你们既然不 懂就别看了,看了也是瞎看。磨了好几次,终于拿出两幅,都是中国山水画,画 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赞美了一番。陈琳说这两幅是他比较一般 的作品,好的都放在画廊里,没拿回来。 陈琳听起来好像知识面很广,几门大学科的研究都可以谈一些,因此他和我们这 些新生都有的聊。我们问他研究什么,他总是给我们讲些大面上的东西,说得让 人仰慕不已,一问起具体的,就说"很深奥,很互(复)杂的,说了你们也不懂"。 虽然如此,陈琳却很爱跟我们这些新生聊天,尤其爱打听有关国内刚发生的学生 运动的情况。大家坐在公共活动区里,你一言我一语。陈琳很活跃,经常打断别 人的讲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对他的话有的支持,有的反对。陈琳就和反对 他观点的人辩论。开始还比较温和,逐渐激动起来,声调也提高,到最后脸红脖 粗,用最大声音连续地重复同一句话(如"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这是 不可能的",或者"你在胡说,你在胡说,你在胡说")以此压倒对方。有时声音 太大了,就有住在同一层的美国学生跑过来请我们安静一些。这样的事件发生了 两三次后就没有人再愿意和他聊这些敏感话题了。大家觉得本来只是探讨问题, 但最后总闹得像报私仇、搞族斗似的你死我活,很没意思。有一天陈琳邀一位平 时比较要好的新生到宿舍外去抽烟,两人有说有笑地出了门,过了一会那位新生 自己一个人回来了,一脸哭笑不得。我问他怎么了,他说陈琳又提起那些话题, 他对陈琳说的某个观点表示了一下异议,陈琳就激动起来,他想解释,但越解释 陈琳就越激动,最后竟质问他"你说,你是不是某某党派来的间谍,啊?你说。" 这事传开了以后,就很少有人再和陈琳聊天了。 第二年我搬出了研究生宿舍以后就很少见到陈琳。偶尔在校园里遇见,还是那副 样子。问他最近怎么样,他说忙,很忙。问他忙什么,他说唉,忙死了。再后来 便不再碰到他,也不知他是毕业了,还是转走了。 最近在网上读了陈琳的简历,发现他的三位论文指导教授我都知道,其中只有 John Campbell 可以算作是搞金融方面的。哈佛没有金融系,为了加强金融方面 的师资于1994年把Campbell 从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挖过来。陈琳若是 1995年博士毕业,Campbell 应该没有指导陈琳太长时间。Campbell在哈佛是唯 一开Asset Pricing Theory (资产估值理论)课的。我上这门课时班里没有陈 琳。 Robert Merton 大约于1988 年到哈佛,最初几年属于借调性质,并未完全脱离 MIT(麻省理工学院)。因此当时他在哈佛不带博士生,只教两门研究生课,都 是关于Continuous Time Model (连续时间模型)下的金融理论(如options, derivatives, swaps, term structure),是陈琳论文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所 以陈琳多半选过Merton的课,但我上这两门课时没有见过陈琳。 博士生在做论文时,除了与自己的指导教授讨论外,也经常会找很多其他教授就 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请教。一位称职的教授不会因为这个博士生不是自己的学生而 拒绝回答问题(这是美国大学里师资分享的一大优点),但也不会因为回答了这 个博士生的问题就把他当作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一篇博士论文写下来会感谢几十 位教授和同学的帮助,但只能有自己的指导教授在上面签名。如果上了 Merton 的课,问了Merton一些问题,就算"师从于"Merton ,那师从于Merton的人就太 多了。 肯尼迪学院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都是和别的学院(主要是文理学院) 合办的,所以它的博士班很小,迄今为止总共也没有毕业多少人。如果成为这么 少的一群学生中唯一的华人也是不足为奇的。 陈琳那时留着没脖盖耳的头发,前刘海垂到眉毛上,从眼镜到皮鞋一身黑,走起 路来一步一顿。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从他的大眼镜后面傲视群雄,现在回想起来, 他那副样子有点酷,也有点痞。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