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留美博士后为何枪杀女上司 □本报驻沪记者 杨海鹏 南方周末2002-03-07   “黄谷扬在美国杀人,然后自杀了!”   3月2日,黄谷扬的老师、复旦大学的赵寿元教授和同事余龙博士听到 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肯定这是网上的谣言。   “他这个人学问深不可测,前途又不可限量,性格开朗乐观,没有理由 这样做。”余龙在中国南方基因研究中心任副主任,黄谷扬则任常务副主任 ,负责日常工作。   现任国际遗传学大会主席的赵寿元教授,在复旦园中,是公认最了解他 的爱徒的人。2月22日,他刚刚为黄谷扬填写完呈递教育部的“特聘教授 候选人推荐表”。“有‘长江计划’的资助,他可以有更多时间在复旦,提 高我们基因测序的水平。”   一波又一波的消息。“谣言”被证实。70高龄的赵教授无法抑制内心 中的悲凉:没有理由,太没有理由了。 “匹萨阴谋”   这起谋杀是精心设计过的。2月27日晚8时,加州硅谷,山景城。多 米诺匹萨店的店员按响了坦雅·霍兹玛雅家的门铃。当霍兹玛雅解释自己并 没有叫外卖时,一个男子突然从店员背后闪了出来,对准霍兹玛雅胸部和头 部连开数枪。   在惊恐的店员面前,凶手跳到附近的一辆轿车上,狂奔而去。   霍兹玛雅的邻居,伊尔·卡米诺医院的护士博根女士和她15岁的儿子 艾文听到枪声跑出来,他们看到店员向他们扬着手中的匹萨,手指着地上的 霍兹玛雅,嘴巴已经说不出话来。博根摸了脉搏,确信她已经死亡。   杀手是霍兹玛雅的前下属黄谷扬。   黄逃离现场后,给妻子董蓓宁打了电话。董迅速向警方报了案,要求警 方搜寻她的丈夫。两个小时后,在福斯特市他们家附近的圣马迪大桥,警方 发现了他的尸体,他是用一支手枪自杀的。   黄的妻子和他6岁的女儿闻讯失声痛哭。她们无法向警方解释这件事。 警方一时也难以查明他的杀人动机。   这起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凶杀案,迅疾传遍全美。当地的报纸和网 站都发了消息。死者的友人和家属都对此疑惑不解。   两人都曾在美国门罗公园生物技术公司旗下的PPD Discove ry公司(以下简称PPD)任职。46岁的霍兹玛雅是公司的副总裁,而 黄谷扬是这家公司的分子生物部和生物信息学部的总监。大约十周前,霍兹 玛雅得到一笔可观的风险投资基金,离开了PPD和所在的门罗公园市,组 建了自己的公司。   霍兹玛雅是俄国移民,被美国报纸称为“顶尖的遗传学家”。一些媒体 相信,这起谋杀案与去年6月黄谷扬被开除有关。开除黄的理由是,黄谷扬 在2000年进入公司后,仍保留着1998年以来在中国华大基因中心的 副主任职务。霍兹玛雅是公司该决定的执行者。   也有一些媒体揣测PPD开除黄是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考虑。   另一种捕风捉影的说法是,霍兹玛雅的研究是针对癌症和艾滋病,两个 人是竞争者。但他们的前同事持保留态度。芝加哥大学的伊戈尔·罗宁森是 霍兹玛雅30年的朋友,现在仍担任PPD的顾问。他说这件事对他来说不 可理解,两个人是“非常好的学者”,而且解聘并不是很严重的事。 疑问和线索   莫日尔·佛尔涅教授是1986—1992年间黄谷扬在马萨诸塞大学 的博士导师。他说,在黄谷扬被解雇后,去年8月他们见过面。   当时,黄谷扬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告诉佛尔涅教授,公司早知 道他在中国的工作,而且没有表示过反对。   佛尔涅说,黄的神色声调表露了他的绝望。但他对黄的话表示不解。   在赵寿元教授眼里,他的爱徒是较开朗的。在事发后,他才想起黄谷扬 告诉他一年前曾经得过抑郁症,看过心理医生,还大量服药。“我见到他时 ,他说他已经好了。”“抑郁症事实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对本报记者 说,解聘前,黄谷扬的妻子曾流产,这曾让他很惋惜————他有一个属鼠 的女儿,希望有个“龙子”。   这些事发生已那么长时间,此后他也没有什么波折,以此为“动机”, 似乎不充足。 “成功者”   黄谷扬有充足的理由被认为是一名“成功者”。   黄谷扬生于1963年3月29日。1981年,他在23万考生中以 上海市第11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遗传系。赵寿元说,黄谷扬的父母是上 海市的机关干部,上面还有个哥哥。   他的妻子董蓓宁是他的同班同学。那一届20个学生,19个去了美国 。当时,复旦大学遗传系的上海学生都是高考的佼佼者。   与多数同学不一样,黄谷扬喜欢文学、历史。他在中学时,还得过上海 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优胜。他带过的学生赵延(音)发电子邮件说,黄谷扬在 美国时业余还读黄仁宇,研究美国宪法,“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   在上海交大获得硕士后,1986年他赴美留学。在留学生圈子里,他 有很高的知名度,热情,坦率,乐于助人,“被当作上海人中的异数”。一 个例证是,为参加争取移民权利的活动【方舟子按:应是为学自联游说争取 “六四绿卡”】,他曾经休学了一年。为此,耽误了学业。   在佛尔涅指导下,他用6年时间得到了博士学位。1992年,他从东 海岸,到了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投到华盛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主任胡德门 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任课题组负责人。西雅图中国人很多,与中国的交流频 密,他们一家生活“很美满”。   2001年,本报记者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曾与黄谷扬见过面。在 记者的印像中,黄是个谦逊而热情的人,英文说得比中文好。他显然很爱他 的女儿,经常在开会时旁若无人地用电话与女儿聊上半天。 “绝对的疯狂”   黄谷扬的枪支是合法购置的。警方没有透露购枪时间。根据推算,他应 购买未久。   在警方发现他的尸体时,他的手里还紧握手枪。   罗宁森教授,霍兹玛雅的挚友,在事发后仍说,黄给人的印象是“近乎 完美的”【方舟子按:罗宁森没有说过这种话,按常理也可知罗宁森不会如 此推崇一位杀害其多年好友的凶手。】,他的最后行为是“绝对的疯狂”。   他在“华大”的下属也只能相信“疯狂”的解释。对他们来说,印象中 的黄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像是一座遍布花草溪流的大山————没 有人想到,他是一座火山。 独特人群面对的压力   一种解释是黄作为“文化边缘人”和高科技前沿的研究者所处的巨大生 理和心理压力。在美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学者大多用功得近乎自虐。一 位黄的同学也在网上撰文赞扬他的用功,在中国人中也是突出的。也有人透 露黄生前有哮喘病史,这使他不能像他的同行那样玩命工作,而同行和同学 取得的成就显然使他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一位从美国归来,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归国生命科学家曾向记者说: 他这一行,现在是狂飙突进,搞基础研究的,如果论文晚发一天,你几年的 努力都是白搭【方舟子按:胡扯。难怪只敢匿名耸人听闻。】。“搞项目资 金,要能力,也要靠关系———科学家之间没有什么歧视,但投资者就不一 样。”   “赢者通吃,是它的规则,没有第二名。”   这使他们的“生命之弦”都绷得很紧。   几乎所有人,都联想到10年前在爱荷华大学发生的卢刚杀人案。在读 物理学博士卢刚因为细故对教授不满,枪杀了七名同学和老师,震惊世界。 在去年美国普渡大学也发生同样悲剧,27岁的中国留学生殷瞻(音译)因 为被韩国学生的汽车撞了自行车,枪杀了正在读博士学位的一对禹姓韩国姐 妹。   而在黄谷扬案发生前40天,在日本大分县,4名中国留学生和一名韩 国学生,为交大学学费,抢劫杀害了他们的恩人、被当地称为“中国留学生 之父”的吉野谕老人。而在去年圣诞夜,一位年仅17岁的留学生在瑞士阿 劳杀害了一个中餐馆老板。   还有不少留学生自杀案,频频在海内外见诸报端。   高级知识分子间的虐杀,也见于国内。上海高校近年也发生多起。一个 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生杀死同学,是因为无论他如何用功,他都无法超过对 方——对方学习很轻松,在成绩、爱情上,他相形见绌。   但许多人不喜欢把“黄谷扬案”与“卢刚案”相提并论,更不愿意把宽 和乐观的黄比作在极端孤独中渴望成名的哈佛的“恶魔博士”卡钦斯基—— ——18年间,他制造了16起血案,死者都是高科技人才。   黄谷扬的导师佛尔涅和赵寿元教授,都觉得这起血案尚有无法知道的确 切的心理诱因。他们,也许包括警方,都搞不明白,在8个月里还发生过什 么。   很多评论者都把诱因,集中在“解聘”上。   在美国和中国,人们会用两种目光看这件事————中国人会认为是很 没有面子的事,而美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认为平常不过了。而作为一名在美 国的中国留学生,“成功人士”,黄谷扬显然面临着两种文化的双重压力。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的中国生物学家饶毅发函本报。他反对对此事扩 大解释。“黄的心理状态在留学生中比较普遍,只不过他走了极端。”“我 认为每个人都不一样,黄的事件并不能套用其他人。”   “在中国和美国,生活中面临的挫折会有不同,一个正常人如何解决问 题取决于他的心理状况。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犯罪推广归纳到其他人身上。”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