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学术道德应从本科生抓起   编辑老师:   您好!   我怀着沉重而焦急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这段日子,我不只一次地问自己: 我们这些本科生会不会变成将来的“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   最近,学术剽窃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那些“剽博士”、“剽教授”、 “剽院士”成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载,重庆大学副教授李俊 博士因剽窃其学生的论文而被告上了法庭,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剽窃的那篇 论文是其学生剽窃原告的(《中国青年报》3月31日头版头条)。透过教授们的 一个个学术剽窃事件,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我不得不审视和反省我们自身的学 风。   一方面,我们本科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抄袭、剽窃行为;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本科生的抄袭、剽窃行为与教授们的学 术腐败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窃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剽教授”,而“剽教 授”的剽窃行为又可能诱导学生继续剽窃。这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就把我亲眼 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四抄”摆出来。   考试作弊,算第一抄。作弊与考试好像是孪生姐妹,形影相伴。一次调查表 明,54%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抄袭行为。   抄袭的并不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差等生。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在我的身边 就有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因抄袭而被揪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厌倦了上课记笔 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铤而走险;有的是为了更优异的成绩,更高等的奖 学金,更多的表彰和证书。   就是在现今考察学生的评价体系下,就是在现今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下, “好强”、虚荣、急功近利的天之娇子欣然、无奈而又悲哀地成了抄袭的俘虏。 那句在小学就会背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今在 大学校园里仍有不小的市场,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   作业抄袭,可谓第二抄。在期中和期末考察中,老师常常把所留的论文作业 作为考试成绩,所以只要想顺利过关的,没有谁敢怠慢。尽管时间的限制一般只 有一两周,但作为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能集“平生所学”,按照老 师的选题要求“制造”出一篇篇“高档次”的论文的。——这就是师兄师姐们一 代一代传下来的被我们认为合情合法的“剪刀+浆糊=论文”的创作公式。   由于怕在老师那儿出现“双胞胎”作业,我们一直都很谨慎。所以你到图书 馆翻阅学术期刊时,发现某篇文章上写着“某某级已用”、“某某级又用,请勿 再用”、“老兄,来不及了,我就再用一次吧!”之类的“标榜”是不足为怪的。   其实,老师们对我们论文的来源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 不会遗忘的昨天,这也许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学术先知先觉派”的论文创作,第三抄。那些洞悉到了在大学期间发表一 两篇论文便可大大增加自己就业、考研、保研砝码者,这里暂且称为“学术先知 先觉派”。悟出“玄机”后,他们便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用视死如归的 精神东抄西剪。路子摸熟了,他们便一发不可收。   我了解的一位本科生“学者”竟在大学四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恐怕令有些教授也望尘莫及。但此人的学术水平的确不敢恭维,中文系的学生竟 写出令行家教授们都汗颜的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真是“博学多才”。然 而这位“学者”在应聘时竟击败了硕士生,轻松进了某省级研究室,理由是科研 能力强。像他这样的“学术先知先觉派”代表,我就幸运地认识四位,一位分到 了某高校搞行政工作,一位被保送为研究生,一位进了成都某区政府。那位去成 都赴任的师兄临行前很义气地把发论文的经验传授给了我。从感情上我对他确是 感激不尽,但从道德上我又不得不谴责他。   王铭铭抄袭事件的第一揭发人、华东师范大学曹树基教授在给我们作“学术 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讲座时曾指出:最适合本科生搞的科研就是调查报告,真正 规范的学术论文对于本科生而言是不太现实的;过于追求发论文,只能是急功近 利,最后还可能会落得个“窃学生”、“剽教授”之类的恶名。大学四年本应是 充实自己的最好时光。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第四抄。人到大四会处在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中。回 忆中的留恋与遗憾,明天的挑战与茫然,眼下的情感、实习和就业等事情纷扰而 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准备上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某高 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约57%的“大四生”都是工作“尘埃落定”以后,在系 里的催促下才着手作自己的毕业设计的。为了给自己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 号,一些大四生又不得不采取一个立竿见影的“上策”——抄。   最近,我在同一个打印室里就不止一次地看见大四生将期刊上的论文删加几 笔便拿来直接打印,此时,大学四年的智慧与学养不得不被悲哀地诠释成浮躁、 功利和剽窃。   我们本科生中的“四抄”现象与社会风气的浮躁、学风道德教育的缺乏、学 术制度的不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等,不无关系。但我们大学本科生自 己也该做到严谨而诚信地对待我们的学习和学术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往往就是我们所忽视的一次次小的 抄袭行为,养成了我们一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而这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就会渐 渐地成为我们性格中最顽固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这些“窃学生”也就成了“剽硕 士”、“剽博士”、“剽教授”,甚至“剽院士”。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抄袭的包围中挣扎的大学生,我真诚地向大学 生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 有一批“窃学生”,学术道德教育请先从我们本科生抓起。 楚舟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