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浮躁: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方周末   2002-10-31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近年来时见报端,有揭露事实的,有探讨危害的,有分析原 因的。我认为,科技浮躁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各方面浮躁的一个表现,而且由来 已久。如此普遍的社会浮躁现象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有着深厚的根源。不认清 这些根源,不从根本上防止浮躁的产生,最终还是不能消除浮躁的阴影。当然,这 就不是我个人所能一一分析的了。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于它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同时还应符合科技 发展的自身规律。我们今天要大力发展科技,就应该积极改善社会基础,努力保证 客观条件,按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来运作。而浮躁则相反,它不顾社会基础和客观 条件,不按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办事,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水平。   这种脱离实际的主观心态,有时会造出虚浮浅表的成绩,使人得到暂时的鼓舞, 但这种成绩,往往是“竭泽而渔”。昙花一现后,就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了。有 的成绩,本来就是“泡沫”,当不了真的。我们当前的科研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其 中“昙花”和“泡沫”式的成果也是不少的。这就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不少,但转 化率低;科技论文不少,但引用率低;科技创新不少,但高水平的原始创新绝无仅 有。   从各级领导说,总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在自己的领导下能多出成果,快出成 果。这想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在制定规划和计划时往往较多地强调出成果 的数量、速度和档次,较少强调成果的内在质量。提供条件时往往只注意经费、待 遇、仪器、实验室等有形条件,而不大注意人才素质、环境氛围、人际合作等无形 条件。目前的管理办法,对常规技术工作的管理可能比较适合,对原始创新性研究 肯定不合适。就科技评估工作而言,被评的人、评人的人和管评的人,谁都不满意, 谁都有道理,谁都没办法,又谁都照着干,已经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   科研单位在助长我国当前科技浮躁风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们既能 将上面的浮躁意向夸大了向下刮成风,也能将下面的浮躁动态夸大了向上助成势。 很多单位还别出心裁,层层加码,将各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措施推出来,逐级定 指标、摊任务、制量表、造声势,同时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大肆炒作。把刚想 做的,说成做了;把刚开始做的,说是做成了;把刚看到的苗头,说是成果已到手 了;把刚做完的,说成是完美无缺了。似乎这么一来,就真的是创新了。   在社会各界普遍浮躁,科技界也日益浮躁的当前,基层具体科研人员要能保持 沉稳的心态,潜心钻研是难乎其难的,就像“大跃进”时期极难做到坚守岗位而不 投身到大炼钢铁等火热的群众运动中去。   至少在与我关系较多的医药卫生界,近20多年来就出现了若干重大的误区。如 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寥若晨星。特别是像“文化大革命”前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克服黑热病、丝虫病、克山病等重大地方病和控制传染病等都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大 成果,现在却做不起来了。于是,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又卷土重来了。   医药科技人员“言必及基因,话不离分子”,结果基础医学研究在进步,医学 模式却在倒退。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退回到“生物─医学模式”去 了。人类的疾病谱已起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科技界却习惯于在老问题、老方向上深 入,因为那样容易拿基金、出论文。还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热炒国外的一些新 观点、新技术。长此以往,不出偏差才怪。   这种浮躁状态已经明显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研究解决发展我国科技的深 层次问题,早晚会暴露科技浮躁带来的恶果。   (原文曾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上宣读,现在发表的仅为其摘要)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