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人与地球,非科学时代 柯南 《三思科学》电子杂志2002年第5期   1963年,理查德·费恩曼在华盛顿大学作了一系列的演讲,在 其中一次题为《非科学时代》的演讲中,他这样说道:      在过去的200年中,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速度也越来 越快,并在今天达到了高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显然是一 个科学的时代。   但是,如果你理解的科学时代是指,在艺术、文学、人们的生 活态度和相互间的理解等方面,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这种 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时代绝不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你知道, 人们把古希腊称之为英雄的时代,是因为古希腊的不少诗歌描述的 是战斗英雄。人们把中世纪称为信仰的时代,是因为中世纪的艺术 与宗教直接相关,并且人们的人生态度与宗教思想也是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所以,中世纪才被称之为信仰的时代。从这种意义上来 看,我们这个时代还不是科学的时代。   这两个月以来,关于一套叫做《人与地球丛书》的争论又一次 印证了费恩曼的论断。即使距离费恩曼发表演讲的时代已有将近40 年,这个时代仍然可以称作非科学时代。本期杂志发表了陶世龙先 生关于《人与地球从书》的调查和评论文章。   《人与地球丛书》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和沈阳出版社共同策划, 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据介绍,它们是由“程裕淇院士和作 家陈忠实分别担任科学与文学主编,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推荐”。 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为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套号称要把科学和文学结合、“丛书思路富于 开创性,视角独特新颖,率先在国内开辟了一条崭新别致的科普创 作新路……以文学的心和目光对我们的蓝色星球充满了深情的人文 关怀”的丛书,其质量却与它所宣传的相去甚远。有读者专门指 出,在丛书的《触摸山脉》(庞天舒著)一册中,存在着不可原谅 的错误。例如作者在书中声称植物具有人类一般的感情,甚至把数 年前的大兴安岭火灾归咎为“树木的自杀行为”。就总体质量而 言,这本书甚至不能归为科学普及类的图书。   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套丛书得到了“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推 荐”,地球科学家程裕淇院士担任科学主编。但是这套书的实际情 况却让人感到,所谓的“推荐”似乎有欺骗的嫌疑。经过陶先生和 《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的调查,这套丛书的部分真相才浮出水 面:原来所谓的“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调查”纯属子虚乌有,他们 中间的大多数甚至从未听说过这套书的发行!主编程裕淇院士因故 没有参与主编工作,但是他的名字仍然与陈忠实的名字并列出现。   所谓推荐,就是用自己的某种信誉向别人做出保证。例如,有 人向你推荐某种品牌的皮鞋,那么其中就暗含着这个人对鞋子的质 量负一定责任的意味——至少他穿过这种鞋,并且检验了鞋的质 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各类知名人士为商品做广告,这也 是一种以信誉作为担保的推荐。但是这种推荐与科学家自己的研究 领域做出的推荐有很大的差别。一个电影明星推荐了一种感冒药, 事实上她/他无法科学的保证这个推荐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依 赖的是名人效应——而名人效应有的时候是不可靠的。倘若撒切尔 夫人习惯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是一种养生之道,那么有的名人习惯吸 烟,这是否意味着吸烟有益健康?答案显而易见,名人不等于正 确。那么科学家的推荐呢?如果有一位合格的健康专家向你推荐了 日常食谱,由于我们认为科学家一般应该具有本领域的科学知识和 科学道德,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这个食谱。如果这个食谱对身体无益 甚至有害,健康专家就难以逃脱责任,除非他的名义是被盗用的。 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生产所谓“核酸营养”的公司以38位诺贝尔奖 得主的名义欺骗消费者补充核酸有益健康,事实上科学家的名义被 盗用了。   “核酸营养”的生产厂为什么选择盗用科学家的名义呢?因为 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的推荐是值得信赖的,他们显然不会 选择38位钢琴家、38位警察或者38位邮递员向你推荐“核酸营养” 产品。   在这个所谓的科学时代——我是指“高科技”作为一个时髦的 字眼频频出现的时代——科学家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号召力的。 电视药品广告中人们穿着白大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例证 (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虚假的,药品厂家对公众进行广告活动也值 得置疑)。同样,就《人与地球》丛书而言,毫无疑问,对于一般 的读者,这样的“百名科学家联合推荐”是对丛书内容质量的一种 保证。即使没有100名科学家推荐,而仅仅是1名,从理论上来说, 这套书应该值得一读,因为推荐者是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担保被推 荐作品的质量。正如我们普通人总是相信医生的医嘱,相信律师关 于法律方面的忠告,不是吗?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这套丛书质量不高,“百名地球科学家” 的名义也未向读者推荐。那么,我们只能理解为出版者的一种欺骗 行为。在本质上,它与“核酸营养”厂商盗用诺贝尔奖得主的名义 别无二致。一本道金斯或者霍金推荐的书,要比一般的科普书吸引 力大。如果你把书买来以后翻遍全书都没有发现他们的推荐,你会 作何感想?是否有上当的感觉?   即使没有科学家的推荐,这套丛书还是存在着问题,也是一个 根本的问题:什么才是合格的科普书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科学 就是古怪的公式和符号、呆头呆脑的语言,味同嚼蜡。国内的科普 作品很多可以归于无法阅读的行列——尽管它们全都字面意思正确 (LC)和政治正确(PC)。优秀的科普作品大多来自海外。把科学 家和文学家组合起来进行科普创作,或许可以算作一条不错的道 路。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文学家的科学素养值得堪 忧。在此前《美文》杂志的青少年作文大赛上,评委就错误地把科 幻当科普,进而作出了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论断。这足以显示出, 国内作家的科学素养不高,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起码的自然科学教 育。   让一个不具有起码科学素养的“文学家”进行科普创作,作品 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怀疑的。外行往往闹出笑话。徐迟在他的《在 湍流的漩涡中》让一颗人造卫星在深夜的天空中飞行。这似乎是某 种象征,但是深夜不可能用肉眼看到人造卫星,只有在傍晚和黎明 才能看到。那么《人与地球丛书》的作者们呢?主编之一的陈忠实 在序言中这样说:“……她们悄然沉入到辽远的地史中,令人感到 不可思议的是,二人均是少年从军,没有按部就班地接受过正规的 数理化教育,但是,她们就敢去触摸深奥的地球科学,并将某些课 题解读得如此完美得当……”陈忠实的这番自以为是的话只能让人 感到可笑,这简直像病人疯狂的赞扬一个蹩脚的蒙古大夫。进行科 普创作,起码要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而文学创作却不一定有这个 要求。   在作家的笔下,科学家常常是疯狂的、弗兰肯斯坦式的人 物——更不要说柯云路之类大肆鼓吹“特异功能”的作家。正如费 恩曼所说,这个时代远未达到“在艺术、文学、人们的生活态度和 相互间的理解等方面,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怎样撰写?让科学家写科普无疑是最好的 选择,然而不是每个科学家都具有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的能力—— 正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诗人。其次就是让受过专门科学训练的 人(但不一定是专家)来进行创作,这种人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 养。那么,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也能够得到保障。纯粹的文学家与 科学家的组合并不一定有效。要知道,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化的行 为,一个人想要表达的,只能出自他自己的笔下。   一群蒙在鼓里的“推荐者”,一个自以为是的作家主编,再加 上没受过科学教育的作者,其作品的水平可想而知。建议陈忠实和 丛书的作者们去读一读西蒙·辛格等人的《地球故事》,看一看什 么才是真正的科普书籍。   关于《人与地球丛书》的争论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然而有一个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公众——特别是从事文科工作的人们 的——的科学素养。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过,“我想,天 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 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 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当我就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又发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 得的事实:在中科院的官方网站上,竟然刊登有鼓吹所谓“史前文 明”和神创论的文章,在网上大力反对进化论的美国华人学者钱锟 的大作也被收录在其中——方舟子在《海克尔的胚胎》一文中对钱 锟的一些谎言进行了剖析——而且并不是作为供批判的材料出现 的。更有趣的是,这个网站上还有一篇文章宣扬“人和植物能做心 灵沟通”,看来庞天舒女士在《人与地球从书》里写“植物是有感 情的”却拿不出可靠的证据,也实在不应受到太多的苛责。只是这 让我不得不相信,这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科学泥土的非科学时代。 ◇◇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