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究竟有没有“学术腐败”?   朱新美   据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认为,把学术界 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笼统称为“学术腐败”并不科学,且“学术腐败”这一提法 不利于学术界、科技界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按国际通行的说法,改称为不端行 为或不良行为(1月22日中新社)。   要不要称之为“学术腐败”,关键是有没有“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指的是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剽窃抄袭、弄虚作假、偷天换日、移 花接木的活动,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腐败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 评奖中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评博导的拿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 己的大名;把弟子写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大名;买卖论文;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窃为 己有等等。从目前揭露的情况来看,有上述劣迹的当事人中,有的是教授,有的 是博导,有的是研究人员,有的甚至已经有一定成就、有一定影响的成名学人, 这些人事实上也是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著名学者张恭庆去年3月就曾指出过, 腐败了的其实是搞学术的人。   学术界的腐败现象近几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的 广泛关注,去年3月全国人大会召开前夕,学术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公开批评“学 术腐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指出,他说,教授 多了,有人不干活了,我们这才想起了竞争,并以薪水、房子做鼓励。有些人有 定力,你竞争你的,我研究我的,有不少人就在那里凑论文,一篇论文拆成几篇 来发表,再不成就抄袭,“学术腐败”产生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务委 员会委员王维城说,近来最明显的现象是教育领域抄袭剽窃他人著作的老师和学 生人数有增无减,并有蔓延之势。此外,一些专家为伪科学和劣质产品签字鉴定, 丧失了专家应有的学术的正直和原则,为了抢项目争重点虚报成绩也不乏其人, 教育和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正危害下一代人的成长,动摇了做一个正直人的道德 基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指出,造成学术腐败的原因之 一是抄袭人的道德和素养,此外,学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性,也助长 了学术腐败(2002年3月5日《北京晨报》)。   中新社的消息说,要求改称呼的专家也“并不是否认学术界中存在的某些腐 败现象”。既然“学术腐败”现象存在,怎又不能叫“学术腐败”,而要“称之 为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呢?其实,在欲壑难填的今天,要学术界独善其身难度 也是很大的,在象牙塔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也不足为怪的。难道不称“学 术腐败”就没有“学术腐败”吗?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问题是我们如何正 确对待“学术腐败”。   我以为,首先,不要回避,要直面“学术腐败”。既然存在“学术腐败”我 们就要想办法制约其不再发展,要在建立健全制度上下功夫,尽可能减少或避免 新的“学术腐败”出现,特别是不能让“学术腐败”者成为既得利益者,从而创 造一个让真正的学术研究者不至于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良好的内外环境。其次,不 要波及无辜。讲“学术腐败”,只是讲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不是对学术界的全盘 否定,应该肯定,“学术腐败”只存在于少数人之中,整个学术界为我国现代化 的建设是作出了贡献的。正如我们讲某些官员的腐败一样,并不是由于批评了官 场腐败就认为整个官场都腐败了,正直、正派、正义的干部还是大有人在,党的 干部队伍中像郑培民、汪洋湖、孔繁森这样的共产党人应该不少。第三,也不要 避重就轻。要人们将“学术腐败”改称为“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很有可能会 造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做,既不利于克服学术界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不利 于警醒学术界,搞不好还有纵容“学术腐败”的危险,因为既然有“学术腐败” 又不能称其为“学术腐败”,而要以“不端”或“不良”代之,就有可能让腐败 者把自己的腐败行为看得过于轻描淡写。再则,也不利于我国学术研究工作的健 康发展,既然“学术腐败”者可以简单地化解为“不端”或“不良”,那么就有 可能让腐败者逃避道义上的谴责和责任上的追究,如此下去,学术界还有人十年 磨一剑吗?   我们还是应该面对现实,有什么就说什么,有腐败就讲腐败,粉饰太平是不 行的。“学术腐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敢面对。 (XYS20030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