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选择性的遗漏——关于厦大化学系郑院士组Angew论文的看法 作者:Neo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本人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作科研,是一个无名小卒。 工作中也没有作出什么牛的东东。但毕竟在晶体化学学术圈里,希望在这里发表 的评论时不要出丑,令各位见笑。   前一阵在看《Angew. Chem. Int. Engl.》(以下简称Angew)时发现郑院士小 组的致歉,因为所缺失的4篇文献的作者均是一个人,就是现在物构所工作的毛 江高。不由得多了几分兴趣。当时只是以为郑院士组的作者在查文献时疏漏了。 因为对那个过渡金属-稀土(3d-4f)体系不是很感兴趣,只是一笑了之。最近 在新语丝上看到Whataman写的关于郑院士组文章的看法,不由得来了兴趣。下载 下来去看个明白。   文章本身工作量并不大,是6个Ln2Cu3晶体 (Ln = La, Nd, Eu)(原始的3个 Ln2Cu3加上吸收水份后的极小变化的3个),可以归为同晶化合物。从晶体学上 就是说是同种结构的产物。在对晶体结构进行描述后随后作了TGA表征。严格的 说,这篇文章发在《Polyhedron》(多面体)杂志上是比较合适的。而发表在Angew 上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评价这篇文章?现在我们来看看究竟:首先说好的,该文章的唯 一亮点是立意比较高。文笔较好。引文全部来源于高IF刊物,稍稍统计一下(括 号内为引用篇数):Science (4), Nature (6), Angew Chem Int. Engl (10) J. Am. Chem. Soc. (2) Acc. Chem .Res.(1)Chem. Rev.(1) Chem. Mater. (1) Chem. Cmomum. (6)Chem. Eur. J.(1) ()Inorg. Chem. (4)J. Chem. Soc. Dalton Trans.(1) Eur. J. Inorg. Chem.(1)。这里最差的刊物已经达到美国的 《无机化学》(Inorg. Chem.)和《欧洲无机化学》(Eur. J. Inorg. Chem)。 而且引文中研究体系涉猎范围广,不由让人感到工作的层次非常高。具有非常高 的原创性。这恐怕是能躲过评委的十指关,并顺利发表的原因。   然而,事实如此吗?   做材料化学,尤其是晶体学,非常怕的就是工作与别人重复。所以,确定做 那个体系前,做实验前,写文章前甚至投稿前,不停息的检索非常重要。该文是 2002年2月投到Angew去的。而且我们可以认为该文是首次投出,而不大可能是投 了一个刊物被拒,再投再拒从而延误了正式发表时间。这样一来就排除了同期工 作的可能。OK, 我们首先做CCDC(英国剑桥晶体学数据库)检索,就检索到2001 年12月为止。最简单的就用他们所用配体-iminodiacetate,联合Cu, Ln(镧系金属) 做条件,共发现6例,三例是Qin-de Liu的工作,其中两例发表在2000年Inorg. Chem.上,并被该文引用。1例相关性差一些,可以排除。剩下两个,则是毛江高 的工作,Pr3Cu2 1999年发表在《结构化学》中,Gd3Cu2则发表在1998年的《J. Chem. Cryst.》。而这两个晶体的参数及结构与Angew文中几乎完全一致。将配体中心的 N替换成O, 结构依然具有相似性,检索结果是4例是毛的工作。1997年分别发表 在《结构化学》和《Polyhedron》,《Transition Met. Chem.》上。这些文章整 理一下,就是Angew文致歉中所“遗漏”的四篇文献。   换一个思路,我们采用ISI Web of Science来检索一下相关文章,看是否可 能遗漏。稍稍查看一下Angew文中的引文,就可以发现,引文[14] Q.-D. Liu, S. Gao, J.-R. Li,Q.-Z. Zhou, K.-B. Yu, B.-Q. Ma,S.W. Zhang, X.-X. Zhang, T.-Z. Jin, Inorg. Chem. 2000, 39, 2488.[9c]Y.-C. Liang, M.-C. Hong, W.-P. Su, R. -Cao, W.-J. Zhang, Inorg.Chem. 2001, 40, 4574.中都引用了 毛的包括《Polyhdedron》在内的3-4篇文献。而如此相关的工作在Angew文中却 不敢一提。   为什么不敢提?很简单,该文中的6个晶体结构基本与毛的Gd3Cu2,Pr3Cu2同 构。如果被发现,将一钱不值。有兴趣的可以去CCDC取下那6个晶体的数据文件 (.cif),来和毛的数据文件比较。   厦大BBS上有人说现在没有人看那些低IF的刊物,但是在Web of Science上 搜索Ren Y.-P.不难看到其在INORG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B等较低IF刊物 也是发过一些文章的。众所周知,《Polyhedron》的IF仅仅在1附近,发到上面去 好处甚少,Angew呢,作为厦大近年来最高IF的文章,好处自不必说了。   一篇文章可以用大量高IF的引文堆砌出外表华丽的大厦,然而,具体工作呢, 却是在底层。有趣的是,当遇到极其相似的前人工作时,却失语了。装做不认识 的样子,并选择性的遗漏了。   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Angew的评委,是由于他们的严重疏忽, 缺少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并没有作很基本的检索,从而使其通过。第二个毫无 疑问是郑兰荪院士组的第一作者任艳萍副教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主页上查询她 属于分析化学教研室。更大的责任在第二作者同时也是通讯联系人的无机化学室 的龙腊生副教授。黄荣彬研究员与郑兰荪院士名列最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相信发这篇文章前郑院士根本没有看到原稿,即便看了,他也不可能去作具体 的检查。在这里本人无意对尊敬的郑兰荪院士作出任何诋毁,他的人品和才华无 可挑剔。   做科研出现检索遗漏是正常的,国内国外都有,可能所有刊物都登过类似的 致歉,但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选择性的遗漏是不应该的,甚至可以认为是 蓄意的欺骗。面对化学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Angew,面对我们熟知的国家级科研 骨干中坚,这是不可原谅的。   不由想起几年前听说的关于审稿一件事。所里的一个老研究员为了弄清所审 阅的一篇稿件的引文,自己亲自跑到图书馆去一篇一篇核对,现在的条件和过 去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而Angew的资深评委却发生如此严重的错误。不由让人 感叹。 (XYS200305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