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杰院士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天骄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全文抄袭举报   由于梁天骄在工作中从不把党纪法规放在眼里、无视学术道德规范的约束, 我对梁天骄从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研究工作、再到工作后的二十年来的各种学术 活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其一直以来存在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梁天骄 在入职工作后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在新语丝公开发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 所中国散裂中子源梁天骄严重学术不端举报》(XYS20240227)。本文主要举报梁 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涉及的严重抄袭的学术不端行为。下 面将对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工作报告抄袭问题进行举证,并分析其攻读 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工作的导师关系,以厘清梁天骄学术不端案中相关人员的责任。   梁天骄自199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攻读理 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龙,专业:等离子体物理,研究课题《超短脉冲激光与固 体靶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附件1,以下简称博士学位论文),于2000年7月毕 业。博士毕业之后,同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唐孝威,研究课题《超短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 作用研究》(附件2,以下简称博士后工作报告),于2002年8月出站。   尽管梁天骄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分别是王龙老师和唐孝威院 士,但那只是挂名,实际上,其博士研究工作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应该均是由张杰 老师负责指导。张杰老师是1999年回国担任物理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的,在此 之前,张杰老师还在英国工作时就开始在物理所布局开展强场物理研究,并指导 相关研究生的工作。那时,张杰老师还不是物理所的博士生导师,只能请他人代 为招生。在2000年,张杰老师已经是物理所的博士生导师,具备招收博士研究生 和招聘博士后的资格。但是,因为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规定博士后申请人“不得进 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梁天骄 才另辟蹊径挂名在王龙老师的长期合作者、高能所的唐孝威院士名下做博士后, 实际研究工作仍然是在物理所开展、并在张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梁天骄的博 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致谢”内均有明确表达。同时可以在物理 所的强场物理组的网页上找到2000入站博士后梁天骄的名字得以印证。另外,在 梁天骄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多篇以张杰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共同署 名梁天骄(以上描述的证据可以查看附件3)也进一步支持这个观点。梁天骄博 士后出站后,既无法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防化研究院二所,也找不到其它工作, 张杰老师在物理所为梁天骄谋取一份临时聘用工作,以及后来将梁天骄安排参加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工作从而转正为物理所的正式职工。这些事实表明张杰老师是 梁天骄的博士及博士后的实际指导导师。   下面举证梁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工作报告的抄袭事实。   第一、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数据和理论大量抄袭。   梁天骄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涉嫌大量抄袭实验数据和全文抄袭理论分析部分,举证如下。   实验数据抄袭1: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37页图3-3靶面焦斑强度分布抄袭自中 科院物理研究所1997届博士毕业生张平的博士学位论文《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 相互作用中高能产物的测量》(附件4)第93页图5.2。   这是一张激光靶面焦斑强度分布图,假设他们所用设备为同一套激光装置, 但是所用参数却不同。梁天骄所用的靶材料为铝靶,张平所用靶材料为铜靶;脉 冲时间间隔范围也不同,张平论文为固定70皮秒,梁天骄所用为0-300皮秒。在 这样的条件下,两者数据不可能相同,但是梁天骄所展示的结果竟然完全一致。 张平1997年7月毕业,梁天骄1997年9月入学,即便他们所用同一套设备,对于光 学设备而言,相隔3年不同实验获得完全一致的激光焦斑强度分布也是不可思议 的。可以肯定,梁天骄抄袭张平的数据图。   实验数据抄袭2: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38页图3-4等离子体光学诊断示意图与 李玉同发表在中国科学(A辑)的《飞秒激光等离子体的光学诊断》(附件5)图 1实验装置示意图完全一致(投稿日期2000年6月8日)。   实验数据抄袭3: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39页图3-6反射激光能量关系的数据, 与张平1999年1月完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附件6)的第四章的55-57页的图 4.6的数据完全一致:图(A)P光与图4.6的第五图、图(B)P光与图4.6的第二图、 图(B)S光与图4.6的第一图、图(C)P光与图4.6的第三图、图(C)S光与图4.6的第 四图等的数据分别一致。   实验数据抄袭4: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68页图5-9测量对比实验结果与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2000届博士毕业生陈黎明博士学位论文《超短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 作用中电子行为的研究》(附件7)第43页图1完全一致。   实验数据抄袭5: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68页图5-10超热电子角分布与陈黎明 博士学位论文46页图3完全一致。   实验数据抄袭6: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69页图5-11超热电子角分布与陈黎明 博士学位论文48页图5完全一致。   实验数据抄袭7: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69页图5-12超热电子角分布与陈黎明 博士学位论文45页图2b完全一致。   由于梁天骄博士毕业时间与陈黎明博士毕业时间基本一致,前者提交日期为 2000年6月,后者提交日期为2000年4月,答辩日期为2000年6月。那么是谁抄谁 的呢?陈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在相关期刊公开发表,如《Hot electrons generated by ultra-short pulse laser interacting with solid targets》 Science in China A Vol.43 No.12 (2000年12月) 1294 -1300,《超短脉冲激 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的超热电子的行为研究》中国科学 A 31卷 第2期 (2001年2月) 178 -184,《Effects of Laser Polarization on Jet Emission of Fast Electrons in Femtosecond-Laser Plasmas》Phys. Rev. Lett. Vol.87 No.22 (2001年6月) 225001-1 -225001-4,《产生短波长高次谐波条件 的优化计算》强激光与粒子束 卷11 第6期 1999年12月 705-709。与此相反,而 梁天骄博士学位论文数据没有公开发表任何论文,据此可以断定,梁天骄抄袭陈 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第六章“超快能谱测量中堆积问题的反演方法”疑似整章抄袭, 质疑证据如下:   质疑1:在这一章的引言部分,第75页第五行,“我们课题组曾庆林等提出 了一种基于多次迭代法的反演算法6,但这种算法只适合…”,这段话所对应的 引用文献(第85页):“6 曾庆林 北京大学毕业论文 1997”。此毕业论文指的 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由此引出的事实是矛盾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梁天 骄并非来自北京大学,自然就不可能与“北京大学的曾庆林”同一个组,那就不 能称为“我们”。另外,在物理所光物理组或等离子体研究组也没有“曾庆林” 这个人,在梁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也不曾提到这个人。这说明文 章是通过“复制”、“粘贴”的简单手段完成的整章抄袭,甚至自己没有全文通 读的情况下、懒得改动明显不符合事实的信息。据此推断,这章的内容可能是与 “曾庆林”同一个组的人写的论文,被梁天骄一字不拉地、“复制”“粘贴”式 地抄袭过来。注释:曾庆林,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93级本科生,1997年7月毕业。 同年9月入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000年7月毕业, 硕士毕业论文:“原子刻印理论及实验研究”。   质疑2:该章节的计算结果对标的实验数据在整本博士学位论文前面的实验 部分并没有呈现。也就是说,既然这套理论是其自身发展的,就应该用来分析自 己的实验数据,而这个章节的理论计算所对标的数据竟然在前述章节毫无展现, 与前面的实验完全脱节,这不符合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逻辑。   质疑3:纵观整个章节,内容结构完整,有引言、理论方法、分析计算结果 与实验的比较及讨论等,具备一篇文章的所有要素。在梁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的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栏目下的条目2.“Inverse method for photons overlapping problem in ultrafast emitted gamma-ray energy spectrum measurement” by T.J. Liang, L. Wang, P. Zhang, Z.H. Li, D.B. Chen, J.T. He and X.W. Tang (submitted to Rev. Sci. Instrum.) ,应该指的就是 基于此章的内容撰写的文章。但是,经查全网中英文文献,均没有查到相关文章。 其后来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尾部列出的“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专栏下面也不 再展示这一文章条目,印证了这篇文章根本就没有发表的事实。对于一个缺少文 章的博士研究生来说,如果是自主创造的有价值理论分析,没有理由不公开发表, 因此只能解释为抄袭的内容不敢公开发表。   基于以上3点质疑,可以断定,第六章“超快能谱测量中堆积问题的反演方 法”整章内容均是抄袭得来,而非梁天骄本人撰写的成果。   综上所述,梁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整篇论文没有任何自己的创新,包括实验 数据和理论均属于抄袭得来的。   第二、 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全文抄袭。   相比前面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东抄西抄,梁天骄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超短 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则是更加赤裸的全文抄袭,从中英文摘要、关键 词、第一章“绪论”到最后一章“总结”,包括每个图片、每段文字、每篇参考 文献均是抄袭得来,抄袭对象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02年毕业的陈正林的博 士学位论文《中等强度飞秒激光与多种靶相互作用实验研究》(附件8),详细 描述如下。中文摘要除了第一句将“我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改为“在博士后工作 期间”,全文从陈正林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抄袭(省去少量语句),包括 关键词。英文摘要全文从陈正林博士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的第二句开始抄袭,唯 一改动将“Another”改成“One”,直到最后的关键词。第一章“绪论”(正文 第1页至11页)全盘抄袭陈正林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第一章“绪论”,连参考文献 都完全一致,连排版都是一样的,就是“复制”、“粘贴”的操作结果,100%抄 袭。第二章(12页至27页)与陈正林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五章(36页至57页)完全 雷同,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都是完全一致的,排版大部分一致。第三章(28页 至40页)与陈正林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19页至23页)及第四章(24页至35页) 高度雷同,除了少量开篇词句略有增减,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都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章(41页至60页)(除“2.3.4超热电子的产生及特性”的顺序调整之外) 与陈正林博士学位论文第七章(78页至96页)完全雷同,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 都是完全一致的。第五章“总结”与陈正林博士学位论文第八章“总结”,除删 除少量文字及修改个别文字外,完全雷同。   由于梁天骄博士后出站时间与陈正林博士毕业时间均为2002年8月。那么是 谁抄谁的呢?根据陈正林发表的文章列表显示,其博士论文数据均已公开发表在 不同期刊,如《对超热电子诱生的磁场分布的估算》 物理学报 2001 50 735, 《飞秒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模拟实验研究》物理学报 2002 51 1081,《超短脉冲 激光同位素分离》 物理 2000 29 723,和《Z-dependence of hot electron generation in femtosecond laser interaction with solid targets》 J. Phys. B: At. Mol. Opt. Phys. 37 (2004) 539–546等。与此相反,梁天骄博 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则没有公开发表一篇相关文章。因此可以断定梁天骄的博士后 研究工作报告抄袭陈正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包括所有实验数据与文字描述),且 是全文抄袭(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每个图片,每段文 字)。   从上面描述的事实可以看到,梁天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骗子,依靠全 文抄袭骗取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履历。为什么梁天骄如此大胆妄为的学术不端 可以一路畅通、不被人发现呢?关键在于以下几条因素。其一、梁天骄从来没有 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公开刊物论文,唯一以负责人公开的正式论文只有博士学位论 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馆藏地址分别在物理所和高能所。没有期刊论文,广 大科研人员不会关注其科研工作。倘若谁无意间查阅了这两本论文,因不具有学 术价值,阅读人一般会忽略而过。其二、梁天骄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工作站是高能 所,实际工作却在物理所完成,其抄袭物理所同一年的博士学位论文,高能所的 评委自然难以知晓,甚至其合作导师唐孝威也必然被蒙在鼓里。其三、梁天骄的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抄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博士论文,而其博士毕业答辩的单 位是物理所,物理所评委对同时毕业的其它单位研究生的工作内容无法知晓也在 情理之中,作为挂名导师王龙也未必能发现抄袭,从而让梁天骄侥幸过关。最关 键监管因素缺失:张杰老师作为直接指导导师在审核梁天骄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 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过程中失职。因为梁天骄抄袭的对象主要是张杰老师指导的同 届毕业生,如2000年毕业的陈黎明,2002届的陈正林,如果张杰老师同时审核了 这几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必然在当年就能发现梁天骄的抄袭行为。   在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工作报告抄袭事实认清之后,那就来划分一下梁天骄和 各位导师对于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梁天骄作为一个学术骗子,自然 需要承担主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 教育法》、和教育部制订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的规定,由于学位 论文严重抄袭,梁天骄的博士学位应该予以撤销,博士学位证书和博士后工作证 书也应该被收回。王龙老师和唐孝威院士分别为梁天骄的博士和博士后挂名导师, 虽然在上述客观条件下两位老师无法监督梁天骄的抄袭造假,但是出了这么严重 的学术不端行为,不能说与其毫无关系,只是责任比较轻。最后就是张杰老师, 对于当年指导的学生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应当负有审查失职的责任。   张杰老师1999年回国后,先后担任物理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十四届 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 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 获得过诸多科学奖项。对于具有如此巨大科学成就的牛人,令许多科研人士羡慕 不已。请问张杰院士,您的爱徒梁天骄涉及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您如何对待当 年在指导学生工作中的监管失职问题呢?您不会直接将责任甩给王龙老师和唐孝 威院士吧? (XYS20241231)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