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宁死不屈者”的三重境界 潘多拉   作家王小波1974年在山东烟台插队时,看见过一种由大车加柴油机简单改装 而成的农用车,在急转弯时猛地一扭,常常把驾驶员扔下车去,然后一路猛冲过 去,“此时用机关枪、冲锋枪去打都不能让它停住,拿火箭筒打它又来不及”, “最后多半是冲进路边的店铺,撞在柜台上不动了,但那台肇事的柴油机还在恬 不知耻地吼叫着。”这种安全性能极差且噪音污染严重的车很快被取缔,人们只 记得它有个雅号叫“宁死不屈”。   3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宁死不屈者”,他们不但 很少有被取缔的危险,而且还把当初烟台农用车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发扬光大,达 到了非常之境界。肇始于四个月前、这些天又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省高考“错题 风波”,就是一个这样简单而经典的案例。   说它简单,是因为它缘起于今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中的一道数学题,用华罗庚 先生的话说,“数学最容易辨别是非”,用何三畏先生的话说,“进入中学课本 的所谓数学问题,就是早已解决了的,现在用于中学生操练的数学问题”,对就 是对,错就是错,尽管并非都能如“一加二等于三”那样一目了然,但也断不至 于像一些人文社科问题那样可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说它经典,是因为就是这样一道中学数学教师或高三学生也不难辨别对错的 数学题,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长达四个多月的奔 走呼吁之下,在十几位重量级的中科院院士集体签名要求纠错的压力之下,命题 专家、论证专家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仍然一口咬定“题目无错”,毫无反省的诚 意和纠错的迹象。   许多读者、网友、作者对有关方面死不认错的态度表示强烈愤慨,认为事态 之所以发展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在某些专家和官员看来,自己的面子、“组织” 的形象,远比科学的严肃性、高考的权威性以及30万考生的切身利益重要得多。 这无疑是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不过问题的严重性似乎又不止于此。不少人很快 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这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跳出对这道题目对错本身 的研讨与追究,可以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意味深长的东西。   概括起来,专家和官员坚持“题目无错”,给出的第一个说法是:“现在已 经这样了,你说怎么办?不管再怎么争论,我相信这道题也不会翻案”,“只要 有人为裁判的事,哪怕他是裁判错误,当职裁判的判决就是最终裁判。”(《就 为一句真话!》,载《南方周末》2003年11月6日。以下有关引文未注明出处者 同)这就是说,凡是存在的都一定是有理由的,凡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就 一定是有合法性基础的,否则怎么会有如此这般既成事实?好比两个人打架,强 壮者把弱小者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弱小者纵有千般委屈万般幽怨,在没有咸 鱼翻身站立起来之前,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被打倒这个客观事实。对于打击行为 是对还是错,或者理由是否充分,限度是否恰当,强壮者当然有自己的一套解释 和结论,不管其他人再怎么争论,只要强弱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强壮者便有 十足的理由相信不会翻案。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二个说法是:“这道题目的图形表述有很大的毛病,可 能会误导考生答题,但‘毛病’与‘错误’是两个概念。”其实在第一个说法的 “裁判论”中,就已经显示出专家和官员的某种不自信。正如越是自卑的人往往 越自尊,越是不自信的人,往往越要千方百计勉为其难为自己吹牛打气。正如有 人可以承认自己有过“失误”,但绝不能说自己经历了“失败”,命题者可以承 认题目是有“毛病”的,但绝不能说题目是“错误”的;进而言之,他们或许可 以承认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可能犯错误,但那也必须由他们自己发现、自行翻案, 而切不可由他人越俎代庖,否则就无法证明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更何况, 朱如曾和十几位院士要求予以纠正的,不是一道数学题的答案,而是这道数学题 本身,这相当于要求从源头上、整体上、设计理念上进行清算,而不仅仅只是在 支流、局部的范围和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无伤大雅的修修补补,其面临的难度之 大、阻力之巨可想而知。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三个说法是:“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可以讨论。”记者 问:“现在媒体都倾向一致,认为你们是错的,你们应该反驳才对。”答曰: “我们不反驳。”做出不容置疑的最终裁判、形成不会翻案的历史性结论之后, 主持其事者有必要不失时机地保持高贵的沉默,以表示对裁判和结论的坚定不移 的自信,以及对不自量力的挑战者的蔑视。这个时候,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宣示, 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沉默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不管以后的情形会是如何,现 在的是非成败得由我说了算。世界史上有一些棘手问题,高明而谦虚的政治家将 其暂时搁置,以待时机成熟或寄希望于后来者的智慧。但倘若一道中学数学题的 对错之争也要照此办理,则不但后代子孙要惊讶于我们的无知与虚弱,九泉之下 的祖先想必也要为我们的怯懦、苟且、逃避责任而汗颜……   人若不畏死,则不宜以死惧之,故对付“宁死不屈者”不能用死办法、恶办 法,而只能用笨办法、苦办法,即发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与屡败屡战的力学专 家和敢于较真的中科院院士一道,为了维护科学、理性和常识的尊严,一板一眼 有理有利地与“宁死不屈者”展开对话和较量。有朝一日,当朱如曾们最终用道 义、良知和程序的力量(而不是被迫用机关枪、冲锋枪、火箭筒)成功地将错题 拨乱反正了,我们庶几可以欣慰地说:今天毕竟不同于30年前了…… (XYS20031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