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搜狐星空:打死我也不认错! http://news.sohu.com/15/07/news215450715.shtml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   曾经引起风波的江苏高考试题错误,在事隔4月后再起波折。12名院士郑重 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引用了这句华罗庚的名言,使社会各界重新把关注的目光投 向“错题风波”。有关部门到底能否进行一次客观、公正的论证?满怀期待的不 只是院士而已。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说,中国人“死不认错”,因为所有的中国人, 都有充分的理由不认错。 现今中国,更是只要谱足够大,那就是一贯正确不会 出错。    世界史上确实有一些棘手问题,需要暂时搁置,以待时机成熟或寄希望于 后来者的智慧。然而,基本数学中的一道题目的对错之争也要照此办理,未免让 人匪夷所思。题目出错就是错了,承认错误为什么如此之难? 高考错题事件始末 标准的答案有问题?备课组质疑高考试题   2003年06月14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对江苏高考试卷中的题 目提出了质疑。备课组老师称,高考数学试卷第一道选择题的标准答案是C,而 学生在审题时会发现,C答案中有明显的错误,根据排除法,很多学生会直接将 此答案排除,直接选择了D。在学生中调查,也发现不少好学生都选错了。 江苏省招办论证:不是错题   质疑引起了江苏省招办的重视。三天后,江苏省招办通过一家媒体作出回应: “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年数 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   “高考错题”事件似乎就此告一段落。有媒体称,“这次‘高考错题’事件 的圆满解决,实际上是一次重大事件对民众公开的范本。” 风波再起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看到了互联网 上有关江苏高考数学科“无错题”的报道,“好奇心骤起”,便找来原题进行演 算。而根据他反复的测算结果,“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   6月20日上午,双方在教育部考试中心见面,辩论长达一个多小时。朱坚持 认为此题是错题;而出卷专家们则强调,中学教科书并没有将坐标轴画成虚线的 先例,同时该题的前提条件已经设定,并不影响考生答题。 四位论证专家 三位参与出题   6月22日晚,备感焦虑的朱如曾直接拨通了教育部部长周济的电话。在周济 的过问下,考试中心另找了四位数学专家对此题进行论证,结果仍然认为此题无 错。专家提出三点结论:   一、题目无科学错误;   二、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朱如曾得知了当天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名单。结果令他 大吃一惊:四位论证专家中竟有三位专家与出题专家是同一单位。冲动之下,他 打电话给其中一位专家,直接质问其为何说此题“无科学性错误”,不影响学生 答题的依据又在哪里? 12院士联合要求纠正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事隔4月,12名院士郑重发表一份联合声明, 引用了这句华罗庚的名言,这份声明使社会各界重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江苏高 考数学“错题风波”。发表声明后院士们都在期待有关部门进行一次客观、公正 的论证。 各方反应 教育部称不怕承认错误   就江苏“错题风波”,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学是很严 谨的,现在12名院士联名认为这道题有错,他也很希望听听院士们的意见,再组 织论证,“最后一定会有个科学的结论”。他还说:教育部作为行政部门,不存 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 若认定为错题社会影响难以预料   事隔4个多月,12名院士旧事重提,目的在于还数学一个公道。一位教育界 人士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看,给这道题重下结论 很有必要;但从招生操作层面上看,若认定为错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 这或许是教育部门对争论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媒体反应   《南方周末》: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对于这样 一个不可骑墙的初等问题,为什么全社会的资源似乎用完了都找不到令人信服的 结论呢?   《新闻周刊》: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事关政治问题还是学术 良知?   《凤凰周刊》: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是不是严重影响答卷的错题?是不是 连高中学生都明白的错题被专家在媒体和上报教育部的报告上说成“无科学错 误”?   《科学时报》:江苏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这个连中学生都 能弄明白的问题”,竟闹得如此曲折离奇? 死不认错者的三重境界   死不认错有三重境界:   专家和官员坚持“题目无错”,给出的第一个说法是:“现在已经这样了, 你说怎么办?不管再怎么争论,我相信这道题也不会翻案”,“只要有人为裁判 的事,哪怕他是裁判错误,当职裁判的判决就是最终裁判。”(《就为一句真 话!》,载《南方周末》2003年11月6日。以下有关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这就 是说,凡是存在的都一定是有理由的,凡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就一定是有 合法性基础的,否则怎么会有如此这般既成事实?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二个说法是:“这道题目的图形表述有很大的毛病,可 能会误导考生答题,但‘毛病’与‘错误’是两个概念。”其实在第一个说法的 “裁判论”中,就已经显示出专家和官员的某种不自信。正如越是自卑的人往往 越自尊,越是不自信的人,往往越要千方百计勉为其难为自己吹牛打气。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三个说法是:“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可以讨论。”世界 史上有一些棘手问题,高明而谦虚的政治家将其暂时搁置,以待时机成熟或寄希 望于后来者的智慧。但倘若一道中学数学题的对错之争也要照此办理,则不但后 代子孙要惊讶于我们的无知与虚弱,九泉之下的祖先想必也要为我们的怯懦、苟 且、逃避责任而汗颜…… 编后语   柏杨描述的“丑陋的中国人”为什么“死不认错”,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 有充分的理由不认错。今天的中国人,只要有点点来头就离认错越远,要是谱足 够大,那就是一贯正确根本不会出错。   之前有余秋雨先生这种被人咬出130处硬伤而宣布没咬着,当年季羡林先生 对给其挑出毛病的好事者也同样冷冰冰地绝不认错。而近年来一边打假一边喜欢 给人挑硬伤的方舟子在找茬找到了我们的经济学大师汪丁丁身上时,汪也不是先 认错而是先计较起方的态度。   有谁一贯正确?不是永远正确,难道就不能认错吗?一道简单的基本数学题, 承认错了,到底有多么难? (XYS200311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