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可疑的《科学的历程》(一)   陶世龙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的《科学的历程》,原来被告知的是好评 如潮,现在出来个方舟子,在搜狐的专栏上发出《硬伤累累的“科普名著”—评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大煞风景。而反差如此之大,究竟该信谁的呢?   我没得这本书,无法根据书的本身来作出判断。   到搜狐去看了一下网友的议论,相当热闹,赞成和反对方舟子的都不少,初 看时,似乎反方的声势还大些,但仔细一看,有的IP号是多次反复出现,其共同 特点是回避方舟子指出的问题,而是批方舟子这个人,漫骂或简单地将别处批方 舟子的文章分段上贴。如:   “方是民早已被揭露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192.192.42.★;“肘子 毕业于野鸡大学msu, 而不是mit.”172.170.49.★“方肘子,今天你告了没有?” 172.136.130.★;“方就是靠着骂名人来出名,看来此言及是,不过,还要考虑 到他的心理疾患,就更加重了偏执狂的特色。218.84.126.★“搞不明白,怎么 有这么多的人愿意亲肘子的PG,捧肘子的臭脚。”141.153.198.★ 等等。   支持方舟子的也少有就书的本身去评论,多是借此发表对学术腐败的反感。 有的也带有情绪。如:   自己的书中出了错还不准许别人指出来,作者什么素质阿!!可恶!! 211.101.153.★   国内学术界的猫腻靠学术界的对名利和权利贪得无厌的圈里混的学霸们揭露 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在吹牛皮、相互抬举、搞名词创新、骗国家腰包、凑泡沫学 术论文,互相你知我知不愿撕破脸皮当和事佬,鲁迅所说的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有 骨气的脊梁,已我在中科院学术界二十余年的经历,这种脊梁的确寥寥无几,否 则也不需要方舟子帮忙了。 166.180.1.★   像方舟子这样的人多一些,我国的学术气氛才能好一些,否则科学家和教授都 变成商人了,而商人讲究的是如何推销出去自己,手段就不讲究了。”211.161.45. ★   看来方舟子做件正经事情不容易!正直人不好做!!幸好方舟子在海外,不 然已经叫他们整没人了!66.185.84.★   争论可谓激烈尖锐,但几乎都离开了“硬伤”这个主题。   看来方舟子指出的硬伤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反方的人在这上面也没有为吴主 任辩护。但是否就可以说是“累累”,也许言之过早,因为方舟子所揭露的,主 要在他熟悉的生物学范围内,而这本书是囊括了自然科学各学科和现代技术,还 有很多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方舟子显然只查了一小部分,   有可能硬伤仅仅是方所指出的这些,全书严谨可靠。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别的部分也有硬伤,甚至更多。   有这种可能吗?这本书曾获得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青年优 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多个奖项。(吴国盛:以人文视角审 视科学的历程)   我们应该相信评审是认真的。   但现实是方舟子已经发现了过去没有提出的问题,有的或许是枝节,可称之 为瑕疵,但如果真像方舟子所说,第一章用一页(p.34)的篇幅提出存在所谓高 级史前文明的可能性,即猜测在史前曾经存在过一个已灭绝的至少和我们一样高 级的文明。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我认为就是对读者一种误导,或者 可以说是在宣扬伪科学。这并非因为有什么大师以这种东西作为炮制他的“经文” 的根据,遂加以否定,而是地质学、古生物学几百年的研究结果不相容。如说这 不能算“硬伤”,那就是“软伤”,紊乱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坏作用可以比“硬 伤”更严重。   特别是,本书是以“可以帮助公众理解什么是科学的真正精神和内涵,识别 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的伪科学的本质面目”为号召的,(《科学的历 程》:科学真相_读书频道)在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严格。   再有,据网易电子杂志介绍“吴国盛曾一度是个科学主义者。在研读哲学和 科学史著作过程中,特别是经过攻读西方哲学博士,他的观念一点一点发生变化。 以《自然本体化之误》为标志,他变成了人文主义者,开始对科学的思考方式持 怀疑态度,有时是善意的批评态度。”如果这本书是以吴主任现在强调的“科学 的负面影响”为指导思想来写的,那么这本书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不过,好在吴国盛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据北大科学 传播中心网站上的介绍,吴是1995年在职攻读西方哲学,本书此时已写成);又 据中华读书报上的介绍“吴国盛近几年更多关注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但他认为 虽然自己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本书在主旨上改变不大,基本上还是 弘扬科学的,基本上保留了启蒙思潮下对科学的崇敬,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献 身科学。”吴主任也说,第二版不是一本全新的著作,他对科学的批判还是限制 在一些学术场合内,在实践层面上还是要展现科学的光明面。(中华读书报,于 彤:《科学的历程》开始新的“历程”) 我也就放心一点。   但是桔梗先生发现,吴主任还是给第二版加上了一个反科学的尾巴。按河北 大学出版社韩建民副总编辑的话说,是“把这顶‘反科学’的小帽子扣在了吴国 盛的尾巴上。”(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亲近科学:从科学史开始)   帽子就算小,而且在尾巴上,却也值得注意。   先不去讨论吴主任反科学的观点。(有人为之解释为是反思科学,但吴主任 自己倒是直言不讳的(参见吴国盛:我为什么反科学?,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桔梗:苍白的辩解--评吴国盛教授的访谈《我为什么要反科学?》 )他怎样去认 识是他自己的事。但如写进向大众普及的图书中,就不止是自己的事了。虽然吴 主任说了他对科学的批判还是限制在一些学术场合内,可是按桔梗的所说,吴主 任还是把他的一些观点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都是科学带来的云云,都写进去了。 而且在一些问题上似乎缺乏认真的研究就随便发表意见。如说出“也许在本书读 者的有生之年,我们就能看到它(石油和煤炭)被彻底耗光。”这样有点不负责 任,信口开河的话。(据桔梗:《科学的历程》,反科学的尾巴)引自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第四十六章 科学与 人类的未来,)   其实只要是不带对科学的偏见,尊重一点客观实际,便不难看到,使环境恶 化或者能源浪费的并不是科学,而是人,是社会,或者说是人文的因素;在中国 还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不讲科学的结果。经历过“大跃进”的人们,对以诗人 和哲学家的想象代替科学所带来的灾难,更不缺少亲身体会。可是吴主任并不去 触及这个根本,而是诿过于科学,真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这本书的主体是好的,多了这条尾巴,确是很遗憾的事情。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主体部分怎么样,因无原书可查对,经在网上搜索, 仅就看到的一些评论和介绍而言,感到其中有些问题是值得商榷的,随后将陆续 一一列举,以供大家疑义相与析。 (XYS200308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