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从SARS事件想到:科学与“人文关怀” ——四谈人类要保有自己的未来,还是得靠科学   陶世龙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在google搜索引擎 中输入“人文关怀”一词,得七万零二百条: 包括公厕中的人文关怀;杀虫剂 的人文关怀;周星驰的人文关怀;名牌服务应注意人文关怀;“流动刑场”彰显 人文关怀;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域名抢注,先下手者为强;形似手枪式的体温 测试仪缺少人文关怀;名牌服务应注意人文关怀;如此等等,五花八门,看了一 点,大多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对人的关怀,贴上个"人文关怀"的标签,无非是显得 多一点学者的深沉。   我们曾经有过不是那样看重人的时候,所以在遭受SARS冲击时,中国领导人 提出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得人心。   不过这“人文关怀”到了某些学者那里,就复杂化了,甚至是变味了,如有 的人不放过机会将科学与人文关怀对立起来,再敲科学一棍子,说什么是因为有 了科学,造成“人文”的失落,需要把它拾回来再塞进科学云云。   其实科学的出现,本身便是一种人文关怀。因为科学使人摆脱迷信,能够具 有独立的人格,人的生命也因有了科学的保障,越活越好,寿命越来越长。   有人要说人文关怀是因科学的兴起而失落,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人文关怀并 非有统一的标准,种类繁多,其中有些是因科学的兴起而失去了信众,   有文章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学所追求的 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 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职 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网站上的文章:告别"半人教育")   不过这个见解实非独到,在这七万零二百条中,有一万九千二百条含有“终 极关怀”。大多是从宗教的意义上提出的。   宗教的存在,就是给人提供“终极关怀”的。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张庆 熊在〈人文精神与终极关怀----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基督教教学的理念与实 践〉一文中,便有这样的解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是我们从事基 督教教育的基本理念。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基督教的教学自然有不同于基 督教神学院的特点。我们不像神学院那样,以培养学生的基督教的信仰和宣教布 道的能力为主,而是希望通过基督教的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在信仰 自由的原则下由学生自己确立其的终极关怀。”   在现实中,如有人信仰某种宗教,愿意得到这种关怀,没有不可,科学也不 管这这些事。被指责为把赛先生请进中国,以致造成“中国人文精神”失落的 “科学主义者”陈独秀,也不曾反对,他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讲的 很清楚:“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 他。......因为社会上若还需要宗教,我们反对是无益的,只有提倡较好的宗教 来供给这需要,来代替那较不好的宗教。才真是一件有益的事。”   宗教有多种,人文关怀也是多种多样,在中国,学者们说,还有中国的人文 精神和人文关怀,其内容是什么,学者们自己也还没有统一的见解,老百姓则是 从世俗得到领会。   我以为,各种各样的人文关怀,只要不妨碍他人,无可无不可,或者说可以 兼容。但有时损害到他人和社会,譬如陈独秀说的那种“较不好的宗教”可能就 是今天说的邪教,也来“关怀”,用科学来抵制一下就是必要的了。而在人文关 怀下掩藏着的一些陋习,用科学来纠正一下,才真正是是对人的关怀。   在这次SARS来袭,中外的“人文关怀”便都经受了一次检验。   有报道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李梅的母亲因感染SARS去世,李梅也被 感染了。为防止病毒扩散,李梅被隔离起来,她的的女儿目前没有出现症状,但 也已经被隔离。北大经济学院与李梅有密切接触的约40个教生也已被送往郊区隔 离观察。   北大发现疫情后,学校领导已通知师生务必采取必要措施,切断所有可能的 传播途径,‘做到六亲不认’,‘不能存在任何侥幸’”。(2003-04-18联合早报 老教授病逝北师大财大部分停课)颇有感触,作出这样的决定,当然是基于这病 毒会通过接触传染的科学认识,要是不知道会传染,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病毒, 就不会有这类规定了。难怪有学者慨叹,自科学兴起,人文关怀就少了,据说在 科学家的眼里生命不过是些无生命的僵死的、片段的组合。时髦的说法是,缺少 人文关怀。北大当局没管什么这类闲话,按照科学的要求,动真的了。   事实证明有些不讲科学的人文关怀很危险的。香港首例SARS患者2月15日即 已出现不适,但仍与家人在21日从广州去香港参加婚宴,结果是婚宴未能参加, 病故于香港,还把病毒扩散给别人。当然,那时大家对SARS尚无认识,但不管得 什么病,在有病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社交活动,总是不相宜的。而按中国的习 俗,不去参加,是不讲人情。   还有这样一条消息:“在北京,有的一家人都感染了萨斯病毒,因为在一位亲 属生病后,其他人去看望照顾患者,结果都被感染上。”(2003/04/24BBC 中国医 疗系统面临萨斯挑战)中国一向是很重人情的,有病住院,亲戚朋友当然更是要 纷纷前往探病;探病的人络绎不绝,也表明病家人缘好,有面子。   “让台湾‘零死亡’破功的曾先生,是因着住香港的兄长回台湾扫墓,近距 接触而染上的。曾先生并不怨怪哥哥。做哥哥的也死了,据知,他离港前身体已 不适,并知香港疫情严重,但是‘心想就算死了,也要向在天之灵的父母告别, 所以还是回台扫墓’。华人最珍贵的‘慎终追远’心理,似也在 SARS 的燃烧里, 扮演不幸的角色。悲情的是,台湾的曾先生过身后,妻小因种种顾虑,连现身送 终都不可得。”(筷子文化和SARS 2003-05-02 23:12 Repost USA )   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多伦多卫生局负责人在当晚新闻发布会上报告又发现31人有感染疑为SARS嫌 疑,其中29人属于一个有500多名成员的"宗教社区".据4月16日消息这些人系参加 过一名患了SARS而不治的教友的葬礼而得病。(加拿大广播公司14日晚21时报导) 随后报道了这样一条:   多伦多地区天主教和圣公会向教徒发出指示,本周末复活节礼拜时避免共喝 圣餐杯中的酒,以防止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简称SARS)传播。布瓦桑努主教 (BISHOP JOHN BOISSONNEAU)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有些人也许觉得尽教徒本分和 遵守公众卫生条例产生矛盾冲突。他说:‘让我告诉你:遵守公众卫生条例就是 尽教徒本分。他们在天主和自己的社区面前都应以维护大众利益为己任。’   看来宗教的人文关怀也不能不受到科学的制约,这个主教可谓与时俱进,解释 得好。   通过抗SARS,提醒人们,需要注意,并不是什么人文关怀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次最突出的一个事例,是 中国长春市一位81岁的老妈妈,因曾与确诊为SARS 病的患者同住一室,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但遭到她和他的家属坚决反对,说 是“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结果是“失去了对密切接触者的最佳控制时机, 导致其家族在长春的17人被隔离,其中7人为临床确诊非典病人,3人死亡,另有 与该家族有过接触的200余人被隔离。”(新浪网据2003年05月17日19:04 新华 网)   在网上找到这样的文章:   人文关怀需要理性支撑,“伪人文关怀”值得警惕!   作者引用陈小川先生的话指出:“文明社会需要人文关怀。但是没有限制的 关怀就成了最让人讨厌的伪人文关怀了。”   人文关怀遮掩下的道德缺失   批评有的媒体“一方面在报道中打起了‘人文关怀’的幌子来标榜自己,但 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利用不幸者的不幸来为自己谋求利益。”   看来人文关怀也有假冒伪劣。认识到这一点,也是抗SARS在精神上的一大收 获。   我们要的人文关怀, 和科学精神是互相依存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请来德、 赛两先生所给出的而不是其他。陈独秀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 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 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 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 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青年杂志》1卷1号(民国四年九 月十五日发行)今天读来仍深感有其现实意义 。五四要求的那种人文精神在中 国就不曾有过;和科学一样,都仍然需要继续启蒙,大力培植。   陶世龙,2003/07/05,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XYS200307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