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对杜国同等人AFM照片的一点理解 mserwm 方先生,你好! 吉林大学这个实验室发表的有关的三篇论文容易获得,就花点时间拜读了一下。 下面是我的一点理解,不知是否恰当,请各位高人指教。 R1: Spontaneously ordered InAs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s grown on GaAs/InP substrate,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186 (1998) 43-47. R2: Using the tensile stress filed to control quantum dot arrangements, Surface Science 423 (1999) L211-L215. R3: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ordered growth of InAs quantum dots on GaAs/InP,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33 (2001) 507-509. 1)三篇论文描述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发现:通过沉积在InP上的具有拉伸应变的 GaAs层诱导较规则的InAs量子点的自组装形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2)因此不难理解三文中主要图的对应关系(R1共5张图;R2共5张图;R3共3张 图):R1.Fig1=R2.Fig3=R3.Fig2;R1.Fig2=R2.Fig1=R3.Fig1; R1.Fig3=R2.Fig2。R2中的图4为说明量子点生长的示意图。R2中的图5和R1中的 图5似乎不是同一张,但应该是从制备方法完全相同的试样(或者是相同试样) 上获得的。R3中的图3是新的,是三篇文献中提到的试样A、B的PL谱。 3)R2是一篇Letter,主要意义在于作者声称的"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遗憾的是,这种"新"方法已经在该文收稿日期 (1998年10月27日)之前半年多(1998年3月)就发表了。和R1比较,R2文中除 了补充了一个模型以解释试样A形貌产生机理(引用的他人的成果)外,没有新 东西。 4)R3试图给人(至少是Reviewer)一个印象,就是提出了一个模型,然后用实 验证实了这个模型,而实际上它的实验工作是在3年前由完全不同的作者完成而 且已经发表了。作者可是很诚实的,在实验部分明说了"Our samples [3] are grown…",试样可是以前(R2文)的!可惜Reviewer实在懒惰,不去看;也可能 看过了,觉得这个模型实在重要,值得发表。 总体印象:完全相同的实验,找到一个新解释,就可以发表一篇论文。当然,写 法上是要注意技巧的。 (XYS200405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