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对韩忠朝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一点看法 (作者:解迪生)   近期有人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韩忠朝教授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自 然科学二等奖(下称二等奖)提出了不同意见,异议中对这个二等奖项目用了些 不恰当的言词,笔者认为有失宽容。尽管该奖项有诸多疑点,但核心是学术问题, 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笔者仅以手边文献为据,想从学术角度略加分析, 借此与媒体商榷。   韩忠朝教授这个获奖项目有几个“创新点”或“新发现”:   其一.“高增殖潜能巨核细胞祖细胞”(HPP-CFC-MK):一般而言,生物个 体都要经过干、祖细胞、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巨核细胞(MK)从祖细 胞演变为血小板(PLT),经过了一个增生、分化的连续过程,科学家为了叙述 方便,根据其演变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人为的将其划分为增生、不成 熟、成熟型MK三个大的阶段,每个大阶段又分成三个小阶段,共九个小阶段,最 后生成了PLT。(这个阶段的划分,不同作者有所不同并用了不同名称,但内涵 基本一致)。HPP-CFC-MK是最早期的祖细胞,其增生能力很强,在合适的条件下 一个单个祖细胞可形成直径2~3mm,含50000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大型集落,故名。 随着继续发育,其增生能力渐进性减弱。达到成熟,失去增生能力,最后生成PLT。   1989年,LONG MW等人,首先研究证实并报道,并报道一些调控因子。此细 胞最初是在鼠骨髓、后在人胎儿骨髓中发现。后经LOWRY等人(Qeensenberry实 验室)证实。   1994年,韩忠朝等人报道,在鼠骨髓细胞中发现了高增殖潜能巨核细胞混合 型集落形成单位(HPP-mCFU-MK)及其调控因子,并称这是一个新的亚型。说明 韩继LONG MW等人之后,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   其二.“巨核—红系祖细胞”:   1980年,McLeod等人,将小鼠骨髓或脾细胞,接种在血浆或琼脂培养基中, 在高浓度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下,产生出了巨核细胞集落和红系爆式形成 单位(BFU-E),继用改进了的C带技术(C-banding technique)证明鼠骨髓和 脾细胞中存在着双潜能祖细胞,它能进一步分化成巨核细胞和红细胞系细胞。当 时称之为“megaerythro bursts”,这一发现后经Papayannopoulou等人于1987 和1988年,在自己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了红白血病细胞系,并证明其特征,即有共 同的红系表面抗原和珠蛋白编码以及巨核系、髓系、单核系的特征,Long MW等 人于1990年证明诱发的人红白血病细胞基本表达红系抗原表型,但也表达其它细 胞系的抗原。此后,该细胞被统一命名为双潜能巨核细胞和红细胞共同祖细胞 (Bipotential erythroid/megakaryocytic progenitor cell)   1992年,韩忠朝等人发表文章,以正常人骨髓培养,用单抗结合巨核细胞- 血小板膜的糖蛋白(GPⅢa)和红系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n A),后用 双免疫荧光染色,识别相关细胞表型,证明人骨髓中有巨核系和红系共同的祖细 胞,它既有巨核系细胞特有的标志,也有一个或数个红系细胞特有的标志。   上述几位学者的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和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得到了相同的结 果—证实了巨核细胞和红细胞共同祖细胞的存在。对这种细胞的意义都不甚了解, HOFFMAN 认为这表明巨核细胞和红细胞发育上有某种联系,并未把它归入巨核细 胞发育次第(hierarchy)图中.国内外的著名血液学专著,例如Hffman著的 ,WILLIAMS 著的 和国内名著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1rd 2001>》,其中第 62章<巨核细胞>是韩忠朝自己撰写,也未将其归入巨核细胞发育次第图中。   韩在报奖时大胆地将巨核-红系祖细胞归入巨核细胞发育次第图中,并将它 定格在HPP-CFC-MK 之后,用箭头紧密相连,示意HPP-CFC-MK 直接发育成红系- 巨核祖细胞。这只是韩的个人见解,并未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可,也无充分实验 证据。似乎科研作风稍欠严谨,科研态度不够严肃。   其三.“建立了一株人原始白血病细胞系(HImeg),为研究病态巨核细胞提 供了试验模型”。此工作是血研所万景华教授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1988年1月 建系,选用一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连续传代培养9个月,140代, 生长稳定,增殖旺盛。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为巨核细胞造血、细胞和分子生物 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型。1988年9月投稿,1989年10月发表。其后,万教授客逝 异国他乡,妻女滞留国外未归。近乎10年之后的1997年8月1日,韩才应聘来血研 所任职。可见,此工作与韩教授应该毫无瓜葛。   其四.提出来用低分子量肝素等糖胺聚糖类(GAGs)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ITP)的新疗法,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其它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开辟了 新的治疗途经”。   ITP是一种病因与发病机制远未搞清的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欠缺,激素和 切脾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临床急盼有效疗法。此法一经提出,即引起临床关注。 但却未能推广应用。因大夫怕用肝素等GAGs加重原有出血倾向。中国医科院血研 所有300多张床,设有独立的出血病区,建所45年来,从未用过肝素治疗ITP。更 令人惊讶的是,韩来所后兼任“血内科主任”,也未敢用自己提出的新疗法治疗 一例ITP。通常一项科学新发现提出后,创新者总是不断地去研究、补充、丰富、 修正它,使它得以完美、承认、与应用。而韩并非如此,只是在申请奖项时,急 于连自己都不敢使用的“创新点”“新发现”冠以“开辟了新的治疗途经”上报。 盼奖心切,可见一斑。但这个思路挺新颖,应继续作下去。等临床试用证明有实 用价值后,再报奖为好。   其五.关于巨核细胞发育的8个正负调控因子:   韩在MK-PLT发育次第图中,用意大利斜体字标出5个抑制因子,即PF4(血 小板第四因子)、βTG(β血栓球胆白)、CTAB-Щ(结缔组织活化肽Щ)、TSP (凝血酶敏感蛋白)、IFN-α和三个刺激因子,即 IL-13(白介素-13), F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等等。   此处,仅摘其报道多者简述之。   1. 关于PF4   1987、1989年Gewirtz A M等人,两篇报道中最早提出PF4是MK和PLT分泌的 α-颗粒蛋白,体外培养对人的MK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它通过阻碍MK成熟而抑 制人的MK生成。同时发现合成的C-末端PF4肽也有类似作用。并最早提出MK生成, 可能存在着反馈调节或负性自分密调解的见解。   1987年,EMMANUEL N.DESSYPRIS等人,报道PLT对MK祖细胞形成的抑制作用, 在人体PLT数目正常时达最佳状态,而是特异地作用在MK祖细胞,对红系与粒系 祖细胞无影响。这种由PLT释放出来的糖蛋白分子量是12-17kD,它抑制MK祖细 胞向成熟的MK演变。   1990年,韩忠朝报道,在体外PF4强力抑制人MK集落形成,所用PF4浓度低于 Ggewirtz AM,并称PF4有抑制MK祖细胞增生和成熟两种作用,也提出了PF4有自 调节作用。   2.关于βTG   1988年,Holt J.C.等人[14]就报道了?TG的来源和三种存在形式,并表明 βTG与PF4有高度同源性,有同样的免疫调节活性。   1990年,韩忠朝等人[15],才报道βTG与PF4可抑制健康人与患者的MK及其集 落生长、发育,而对MK系列抑制占优势。   3.关于IL-13   1993年,McKENZIE A.N.J.等人,首先报道了IL-13的发现和初步功能— 诱发人的单核细胞分化和人的? 细胞的分化、增殖,并影响免疫系统多种类型的 细胞功能。   1994年,Jacobsen Sten E.W.等人,报道IL-13比IL-4更有效的增强干细胞 因子(SCF)诱导的骨髓祖细胞增殖。   1995年,韩忠朝作为第八署名者,报道了IL-13单独或和IL-3协同地刺激 MK集落形成,但是,它也抑制粒-巨噬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生长。   4.关于αFGF   1979年,MESCHER A.L.等人,报道在体外实验中,bFGF对多种细胞显示了 致有丝分裂作用,在活体实验中注射bFGF刺激去除神经的水螈前肢再生(笔者按: 促进肢体再生,包括骨、髓、肌、皮、血管、神经等多种组织)。   1989年,Rifkin D.B.等人,讲述aFGF 和bFGF的生物学研究概况,重点介 绍bFGF的生物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其生物学活性),并明确指出涉及到的一些问 题也适用于aFGF。   1990年,GOSPODAROWICZ  D.等人,报道aFGF 在诱导细胞增殖方面比bFGF 更加有效 。   1991年,韩忠朝等人报道,重组的人aFGF明显刺激鼠的MK集落形成。并指出, aFGF为MK祖细胞提供了正性生长信号,IL-3可增强此作用,而抗鼠的IL-6抗体 可消除此作用。   对其余的四个正负调控因子我们没有再逐一考证。韩只不过是在自己的细胞 培养体系中加入已知的、由他人发现的细胞因子,观察它抑制或刺激MK、PLT的 生长状况。这种科研思路和方法是生物学研究人员惯用的实验手段。   从上述简述可看出:①韩忠朝确实作了一些工作,尽管他所说的“创新点”、 “新发现”的绝大部分文章,比其他学者晚报道1~12年不等,但不是“无中生 有”。②用已逝者的遗著作为自己的“创新点”报奖,确属欠妥,对他人的工作 不够尊重,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嫌疑。③未经大量临床证实,甚至也未敢在自 己的医院内试用自己提出的“新疗法”治疗1例ITP病人,即作为“成果”报奖, 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符合获奖条件中“是否有社会效益”的要求,有一些急 功近利,可以理解,但应吸取教训,以免贻人口实。   鉴于上述三点,笔者认为对学术争议轻言“欺骗”、“骗取”有些过分,但 是韩教授比他人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也不能称为“创新点”或者“新发现” 吧!至于够不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标准”,笔者原本不知,感谢媒体(20 04.02.25上海东方早报),公布了评奖标准。大家读後,心知肚明。况 且这是各级领导、评奖部门掌握的事。现在有人提出异议,国家既有《奖励办 法》,也有《奖励处罚条例》,应该按照规定处理。至于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国家 科技奖励的信誉,笔者认为越是勇于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其过也,人皆见之,其更也,人皆仰 之”。如果为了“面子”问题而护短,让人对主管部门是否公平公正产生疑问, 反而会损害政府和科技奖励的形象。美国人不会因为尼克松被迫辞职和克林顿的 被弹劾而抹煞他们对改变当时世界政治形势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贝 尔实验室对那位弄虚作假的科学家进行了处罚,不仅不会对这个世界著名的科研 机构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让世人感到一种大家风范。只有敢于自曝家丑,敢于纠 正错误,才能遏制愈演愈烈的科技浮躁和科技腐败。 (XYS2004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