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抄袭之作   翟华   今天偶然在网上发现了《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7月18日一篇《翻译、反译 和犯疑》,署名“王彦海”。全文除了个别句子以外,基本抄自本人《翻译、反 译和犯疑》一文,原载本人个人网站《翟华文集》 (http://zhaihua.ifrance.com),并发表在新加坡2001年4月29日《联合早报》。 两篇文章均附后,供读者比较。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3年,但是国内某些人的抄袭习惯、浮躁之风断不可长, 有一例就应揭一例。另外,该文虽然老旧,但其中提到的某些细节,与新语丝一 直关注的翻译质量问题有点关联,也许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也来凑趣。   谨借新语丝一块宝地,立此存照。   翟华   2004.2.18   附文一:《联合早报》原发翟华文章   翻译、反译和犯疑   《联合早报》   翟华   把中文翻译成外文,或者把外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简单的事,决非拿本字典 就可以干好的事,没有点学问不行。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一本译怍,竟然把french fries(炸薯条)翻译成为“法国小鱼”,令人不知所云。那次去香港,发现那 里有人把电梯称“车立”,初看觉得莫名其妙,然而仔细想想,似乎也不无道理。 “车立”者,立起来的车也。再者,一个“立”字与英文lift的发音的前半部相 合,很有一点幽默感。   就拿英文humour这个词本身来说,20年代时曾有人译为“语妙”;也有人译 为“油滑”或者“优骂”;还有人“谐穆”。而文化大师林语堂则别出心裁,取 《楚词·九章·怀沙》中“孔静幽默”句中的“幽默”二字,兼顾音义,堪称信、 达、雅,由此成为汉语中富有活力词汇。   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不容易,“反“译忠实于原文更难。何谓“反” 译呢?就是把已经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字再翻译回原文。笔者曾经客串中文译员, 那次为出访欧洲的中国学者代表团翻译,团长先生旁征博引,谈到歌剧“茶花 女”,笔者当时无论如何想不出来这出歌剧的外文原名(后来知道是Camille), 尴尬不已。类似的情况相信华人朋友都有体验。比如,美国电影Pretty Woman在 香港没有直译成“漂亮女人”,而是被翻译为“野鸡变凤凰”,主要就是从票房 考虑。同理,另一部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在华人世界被翻译为情景交融 的“魂断蓝桥”。可是,谁能把“魂断蓝桥”翻译为“滑铁卢桥”呢?   1998年一支德国交响乐团访问中国,给中国的诗词学术界出了一个千年大难 题。他们演奏的交响乐叫“大地之歌”,中文乐章说明说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 其中第三乐章“青春”的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其部分内容如下:   “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   伫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   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   好像是猛虎的弓背一样,   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   穿着华丽的衣衫,   丝袖拖地,帽带飘垂。   ……”   这首“唐诗”到底原文是什么,许久没有答案。不过我想起另一位文化大师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说过的一段话: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样的书需要翻 译者“其人无才气,有才气即从事创作,不屑为此”。“大地之歌”的这首诗先 是由中文被译成了法文,又从法文译成了德文,中间经过了法国人和德国人几次 不同文学版本的翻译。以欧洲人的才气和自恃,估计他们对唐诗进行了“加工” 和“创造”。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唐诗”就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怪不 得所以现在想要把它反译回去,已是难上加难。   附文二:《中国经济时报》王彦海抄袭之作   翻译、反译和犯疑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7月18日   王彦海   翻译在一些人看来是非常容易的,以为学好外文就能够搞好翻译,所以我们 今天看到翻译著作很多,但是有水平的著作却少之又少。其实,把中文翻译成外 文,或者把外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简单的事,决非拿本字典就可以干好的事,没 有点学问不行。中国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译作,竟然把french fries(炸薯条)翻 译成为“法国小鱼”,令人不知所云。香港,有人把电梯称“车立”,初看觉得 莫名其妙,然而仔细想想,似乎也不无道理。“车立”者,立起来的车也。再者, 一个“立”字与英文lift的发音的前半部相合,很有一点幽默感。   就拿英文humour这个词本身来说,20年代时曾有人译为“语妙”;也有人译 为“油滑”或者“优骂”;还有人“谐穆”。而文化大师林语堂则别出心裁,取 《楚词·九章·怀沙》中“孔静幽默”句中的“幽默”二字,兼顾音义,堪称信、 达、雅,由此成为汉语中富有活力词汇。   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不容易,“反”译忠实于原文更难。何谓“反” 译呢?就是把已经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字再翻译回原文。有一次,一位著名学者为 出访欧洲的中国学者代表团担当翻译,团长先生旁征博引,谈到歌剧“茶花女”, 译者当时无论怎么也想不出来这出歌剧的外文原名(后来知道是Camille),尴 尬不已。类似的情况相信不少中国人都有体验。比如,美国电影Pretty Woman在 香港没有直译成“漂亮女人”,而是被翻译为“野鸡变凤凰”,主要就是从票房 考虑。同理,另一部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在华人世界被翻译为情景交融 的“魂断蓝桥”。可是,谁能把“魂断蓝桥”翻译为“滑铁卢桥”呢?   所以,反译对于我们学好外文 ,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的内涵是有重 要意义的。只有反译,我们才能与外文的文化背景相遇,才能在文化上与外国文 化拥抱,才能在文化上与外国文化对话。   1998年一支德国交响乐团访问中国,给中国的诗词学术界出了一个千年大难 题。他们演奏的交响乐叫“大地之歌”,中文乐章说明说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 其中第三乐章“青春”的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其部分内容如下:   “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   伫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   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   好像是猛虎的弓背一样,   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   穿着华丽的衣衫,   丝袖拖地,帽带飘垂。   ……”   这首“唐诗”到底原文是什么,许久没有答案。不过我想起另一位文化大师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说过的一段话: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样的书需要翻 译者“其人无才气,有才气即从事创作,不屑为此”。“大地之歌”的这首诗先 是由中文被译成了法文,又从法文译成了德文,中间经过了法国人和德国人几次 不同文学版本的翻译。以欧洲人的才气和自恃,估计他们对唐诗进行了“加工” 和“创造”。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唐诗”就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是,在这“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译者才华横溢,有些译者一筹莫展。 所以,有人是大翻译家,有些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即使他从事翻译工作一辈子。 (XYS200402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