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导师岂可“老板”化   作者:傅国涌   2004-03-25南方周末   报载,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博导王永成被他的九名博士生联名“罢免”, 理由是他们被迫长时间替一家以该博导的夫人为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做项目,简直 成了他的私有雇工,每月给他们发几百元辛苦费,还要美其名曰“助学金补贴”, 而对他们的学业疏于指导,几乎没有学术讨论和交流。这样的事反映出导师制的 积弊和缺陷所在,而且折射出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许多问题。   中国教育有私塾、书院制的传统,讲究的是师道尊严,一旦连师道都不讲了, 学校就有可能滑向商业化的轨道,在教育迅速“产业化”的同时,导师(尤其是 那些理工类高校)就会商人化,研究生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廉价的雇工。   导师制本来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大学。竺可桢主持浙江 大学时,曾推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定一名教授为导师,导师要经常找 他谈话,从治学、做人等方面给予指导。   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费巩在《施行导师制之我见》演讲中指出, 做老师的不仅要教学生技能知识,并且要教他们为人立品之道。他说:“吾们求 学,要同时学做人,学做大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者不自私自利之人也。 否则学养不足,即使在校时是志趣高尚的,一入社会,经不起恶势力之诱导,便 给同化了。必须学校造就出来的人才,个个有品德,品学兼优,将来能改变社会 风气,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中国才有希望,教育才有成就。”   拂去岁月的尘埃,他的导师制思想依然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由于他在浙大 学子中的崇高声望,甚至一次就有37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他做导师。浙大的导师制 确曾对一代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历经风雨沧桑之后,不少当年 的学子对导师制仍念念不忘,导师与学生始终保持密切的关系(比如三卷本《爱 因斯坦文集》编译者许良英与他的导师、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导师对学生首先是做人的楷模,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在那样的导师制下,既 不可能发生导师将研究生当作赚钱工具的闹剧,也不可能发生研究生联名炒掉导 师的新闻。而教育误入“产业化”歧途之后的导师制,即便在实行得最好的情况 下,也不过是灌输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不是启发新的思想、方法,重视的只是技 术的传授,而完全忽略人格上的熏陶。导师最多只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品 行、思想如何,一律不予闻问。商业化、机械化、形式化和规模化流水线生产出 来的研究生,或许会一些专门知识(甚至有些人在细分的专业领域还很出色),但 是,不用说硕士不“硕”、博士不“博”,更不用说什么品行、德行的熏陶了。 一方面因为当下的导师本身并不负有这样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导师“老板”化, 忙于追逐金钱和种种现实利益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对学生有所熏陶也只是王永成 式的熏陶罢了。 (XYS200403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