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值得一读的“物理学界的丑闻” 方锦清 最近,我看到“科学”,即《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3年第1期第7-8页, 在“新闻扫描”栏目发表了“物理学界的丑闻”一文,特于推荐。该期译自美国 Scientific American 2002年 11月号(Vol.287, No.5)。 该文中还配有所 谓发现116号和118元素的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的Ninov研究小组的作假实验 室的照片和贝尔实验室的Schon研究小组两张真假曲线对比图。同时旁边还加了 “科学杂志反对学术腐败”短文, 都很精彩,因为不好放在这里,就省略了, 有兴趣读者请去仔细看看。虽然这是发生在国外的两条学术腐败事件,但是他们 经过被揭露后,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后都郑重地作了处理,具有警示和教育作用。 我感到该文对于中国国内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应该有所帮助和启发,值得学点什么。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 (1)确实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制度”来发现和制裁制假行为和学术腐 败。例如,由于美国国会的关注,美国最终成立了隶属于美国卫生部的“科研诚 信办公室”,全美科学基金也有一个称为“总监办公室”的类似机构。这样就比 较有序的和有效地开展学术防腐工作。 (2)必须把诚信的任务落在论著文的共同作者肩上。因为研究小组合作者应该 是防范有意和无意错误的第一道防线。共同作者必须承担责任。但是,很遗憾, 我们看到国内有些“导师”往往把责任推给学生,自己逃之夭夭,或者官官相护, 不了了之。这是双重极不道德的行为。 (3)必须进行公开公正的调查,而且透明度要大,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威 慑力量。通过国内外许多学术腐败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势必会导致传统防范措施, 包括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措施。 (4) 同样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包括新闻监督等,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和制止 的目的。 有感于此, 我特别在这里推荐“物理学界的丑闻”一文。文中个别字,我认为 不妥之处随笔略作改动,如“凝聚物”改为“凝聚态”,全文并没有变化。我要 在此感谢译者劳动。 物理学界的丑闻 JR Minkel (美国物理学会兼职) 何毓嵩译/ 曾少立/校 两位物理学被指控有作假行为,这在物理学界的丑闻开了锅。 2002年物理学界因两位同行被指控有作假行为而闹得沸沸扬扬。 由于 一位刚刚接受调查完毕,而另一位正在上诉,所以物理学家不太愿意对此进 评判。尽管如此,一些人认为对物理学界这样一个一直以来认为作假只是个案 的领域,这些事件敲响了警钟。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Kastners 说: “我和 同事们吃午饭时聊天说,‘我的研究小组里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寻找重大漏洞是实验科学的本质之一, 无论这种漏洞是无意还是有意造成 的。虽然很少有人会去吹毛求疵,但是一旦出现重大突破,实验记录会被立即分发 出去以便重复实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能重复贝尔实验室的Schon研究小组 和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的Ninov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 过去两年来,Schon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关于有机材料薄片上的高 温超导和分子水平电路开关的一系列惊人论文。这些发现为制造更好的晶体管 指出了一条道路。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结果并没有被复现,有关Schon将获诺 贝尔奖的传言也让位给了猜疑。 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这些研究结果中有部分数据 图表可疑地相似,这进而促使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该小组在2002年 年9月25日的报告中得出结论说,Schon伪造和曲解了数据,但是论文的其他作者 是无辜的(Schon已遭解聘)。 Ninov是一位知名核物理学家,1999年,他与14位同事一道宣称, 在一 次高能粒子碰撞试验中观测到了第116自元素和第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因为独 立的验证始终无法证实,而且只有Ninov才能在数据中找到这些原子核的踪迹, 所以他的几个同事开始怀疑此事。经过一次内部调查后,劳伦斯伯克力实验室将 他解,但是他就此提出了上诉,同时拒绝与其他作者一起在7月15日的“物理学评 论快报”上发表正式收回论文的声明。这也引起了人们对19955年和1996年在欧洲 分别发现第110号元素和第112号元素时他所分析数据的怀疑(这些元素包括第116 号元素已经证实是存在的)。 一些物理学家还说,作假很难蒙混过关,尽管缓慢,但是“制度”终将会发现 这些制假行为。而密执安大学刻安伯分校的历史学家Steneckk却指出,这些人过高 地估计了对作假的防范能力。生物学家“早在80年代初就说过同样的话,结果证明 他们错了。”从那时起.他们在发表数据、教育后学和制订规范等方面都采取了有 力的监督措施。Steneck强调,物理学家也这样做才是明智的。由于国会的关注, 最终成立了隶属于美国卫生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全美科学基金也有一个称为“总 监办公室”的类似机构。 有几位物理学家希望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贝尔实验室的前雇员、全美科学基 金材料学部主任A. Weber说:“我认为这件事将使风气为之一变”。 他预计可能 会要求各研究生院开设德育课。 从其种意义上来说, 诚信的任务落在论文的共同作者肩上。 有些物理学家 主张,虽然合作者需要彼此信任,但研究小组应该是防范有意和无意错误的 第一道防线。 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D. Bond评论说“正 是这点让我吃惊,(如果真有人作假的话),是其他实验者成全了他。 ”美国物理 学会的L. Park坚持共同作者必须承担责任。他声称,“一旦作为共同作者在一 篇文章上署名, 就成为你认可这篇文章的证据。”他还指出,如果存在重大作假 行为, 公开质疑共同作者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 同一研究小组内的专业化分工可能导致难以相互检查工作。但专家赞同不应 该由一个人包办对数据的收集或分析。最近的事件中可能发生了这种情况。对于 高能加速器实验,这也许问题不大,因为实验参与者达数百人,而且建立了相互 检查防误制度。而几个小得多的核物理合作项目的负负责人则指出,虽然长期共 事者的相互信任在业内非常重要,但仍有可能进行独立的数据分析。凝聚态领域 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者也宣称,研究小组里的年轻人与资深科学家或管理者如果正 常进行交流,有人要想篡改实验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人对倡导繁杂的制度改革持谨慎态度。公开公正在调查作风行为也许 是一种有效的威慑,Schon 和NinovN事件带来的冲击也会导致传统防范措施的 加强。但在这些事件烟消云散后,没有人会真正清楚物理学界的作假行为有多 么普遍。Weber表示,万一出现最坏的情况,那“我们也许就太天真了。” {方锦清推荐自“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3年第1期第7-8页)} (XYS200402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