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6编者告搜狐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开庭 疑云再生 记者 邓婷 实习生 余晓萍 7/15/2004京华时报   备受关注却又布满疑云的“金娣存款”(折合人民币近100亿元)到底是真是 假?至少目前,这还是一个谜。《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一书的6名编者坚称 这是真的,而搜狐网站打假专栏作者方舟子认为这是假的,并“倾向于相信几名 编者就是造假者”。   昨天,东城法院开庭审理了《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6名编者诉搜狐网站 及方舟子侵犯名誉权一案。本案中,6名编者提出索赔150万元经济和精神损失。 3个小时的庭审结束后,法庭宣布此案择日宣判。   案情简介   6名编者提起诉讼今年3月,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 一书中,邵连华等6名编者称,贵州军阀周西成60多年前在花旗银行存入了2.5亿 美元,现在这笔存款本息合计已高达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00亿元。然而, 当周西成当年的秘书金娣想兑现这笔巨额财产时,却遭到了花旗银行的拒绝。该 书还介绍了作者6次赴美向花旗银行讨取这笔存款,而花旗银行赖账不还一事。   随后,搜狐网站打假专栏作家方舟子在该网站发表文章称,书中反映的历史 是一个骗局,并认为几位编者“或者是受骗者,或者就是造假者”。方舟子还表 示,他倾向于相信他们就是造假者。   文章一出,舆论哗然,6位编者认为,方舟子和搜狐网站侵犯了他们的名誉 权,因此把方舟子和搜狐告上法院,索赔150万元经济和精神损失。   庭审过程是否侵权争执不下   昨天上午9时,东城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原告委托的律师团共有15名成员。 原告之一邵连华认为,搜狐网不仅文章失实,而且在网站BBS上有许多对他们的 侮辱谩骂,对他们的名誉造成了损害。   搜狐网法律顾问说,他们和方舟子之间有协议,规定“文责自负”,并且经 审查,他们并没有发现方舟子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倾向;至于BBS上的言论,代 表的是网友个人意见,搜狐网不应承担责任。   另一被告方舟子没有到庭参加诉讼,也没有委托律师出庭答辩,而是向法庭 提交了一份答辩状。在答辩状中,方舟子认为“金娣存款”是一个骗局,中国银 行上海市分行已于2001年10月经鉴定证实,所谓的“金娣存款”凭证均系伪造。 此外,2001年8月,湖北大冶警方经查找证实,人口资料中并没有查到有金娣这 个人。   庭审结束后,法庭并未当庭宣判。   事件存疑   三大疑团未能解开金娣是谁?她现在在哪里?2.5亿美元从何而来?那些存 款凭证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昨天的庭审之后,原告们对此作出的一些解释,依然 难以解开这些疑团。   疑点一:金娣住在深山里?   在“金娣存款”疑云中,金娣是一个关键人物。依照《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 实》一书的说法,金娣是当年贵州军阀周西成的秘书,她手持周西成在花旗银行 存款的凭证。但是,她现在在哪里?   记者向6位编者打听金娣时,编者之一路慕光说,金娣现在生活在深山老林 里,他也没有见过这位老人,甚至他也不知道这位老人现在是死是活。   早在2001年7月,本报记者曾对此事进行过调查。其时,根据代理人邵连华 的说法,本报记者专程赶往金娣的老家湖北大冶株树村调查,却查无此人。拿出 邵连华提供的“金娣”照片让村民辨认,认出是本村五保户石天心,但从未离开 本地。对此,邵连华解释,以前担心有人来烦扰金娣,就找了一个比她小10岁、 相貌相像的亲戚顶替。   邵连华也称,现年90多岁的金娣生活在深山里。记者问,金娣年纪这么大, 一个人住在深山里,能照顾自己吗?邵连华又说:“不是一个人,是一帮人,都 是周西成当年的部下,男的就生活在寺庙里,女的则生活在尼姑庵。”   疑点二:当时存款3亿美元?   按照邵连华等人的说法,当时存入的存款共3亿美元(后周西成曾取出5000万 美元,余额为2.5亿美元)。但是,民国史研究人员高明辉指出: “1935年,贵 州全年财政收入为680万元,其中补助款收入为360万元……贵州这一期间的财政 收入不超过200万美元,周西成要敛财3亿美元,得当 150年的贵州省长。”而当 时中华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3亿美元。   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伟介绍,1941年黄金价格大约是在38美元一 盎司,照此计算,价值3亿美元的黄金重量超过220吨,即使用5吨的东风卡车装 载,也要40多辆。即便如邵连华等人所说,只有6000万是用实物转移的,也有40 吨,用载重5吨的东风卡车也要8辆。在1941年抗战最艰苦、交通最紧张之时,将 其从交通极端不便的偏远省份贵州运到遥远的新加坡,不但一路草木不惊,甚至 其家人都无察觉,似乎有悖常理。   疑点三:邵连华曾在美办公司?   邵连华告诉记者,自从介入追讨这笔巨款后,自己的生活就完全依靠原来的 积蓄了。他说,1994年,他曾到美国加州创办“美国雪浪国际有限公司”,从事 汽车配件的国际贸易等业务,但当记者询问该公司所在的具体城镇时,邵却表示 不知道,只知道大家管那地方叫“小台北”,因为那里的台北人很多。记者又问 公司的英文名字,邵先生有些不耐烦地说:“我现在不在办公室,没有资料,记 不清楚了。”   当记者用英语问邵连华在美国开的是corp.还是co.ltd.(公司还是有限责任 公司)时,自称1994年就已在美国创办国际贸易公司的邵连华在电话里发出了愕 然的声音。随后他说,自己手头没有资料,无法回答。   记者试图用更简单的英语同邵连华交流时,这位自称曾经同花旗银行的总裁、 副总裁谈判过,到美国联邦法院去打过官司的邵连华表示,他不会英文。对此, 邵解释说,自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代,根本没有学过英文,公司以前聘 用了五六个翻译。 (XYS200407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