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此文经删节后登于《学术界》2004年第3期) 打假?还是不择手段的造假?   ——记2003年发生的系列造假事件   王 玮, 陈海宏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10014)   我们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王玮和陈海宏(请 注意我们的姓名,这一点很重要)。   2003年6月17日下午,我们突然收到安徽社科联下属的学术刊物《学术界》 寄来的该刊当年第3期,这使我们颇感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同《学 术界》有过任何来往,也从来没有收到过该杂志的任何赠刊。打开一看,发现里 面刊有一篇“学术打假”的文稿,题目是《美国史论文写作的两个问题》,内容 是揭发刘××的一篇刊登在《世界历史》杂志上的论文有“拼凑抄袭”的嫌疑。 令我们惊异的是,这篇“打假”文章的署名是“王维”与“陈亥宏”,竟然与我 们的姓名的读音完全相同。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天下真有此巧合之事,可能又是 同名同姓吧,因为不久前我们的名字曾经遭到过一次盗用,当时有人对我们指出 可能是同名同姓之故(关于这件盗名事件,下面还要提到)。但是,再一捉摸, 不对呀,作者署名的前面分明赫然印着“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几个大字,再一 看,文末的作者介绍又分明写着我们的出生年代,没错呀,就是我们:山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的王玮和陈海宏,只不过在这份刊物上被修改为“王维”和“陈亥宏” 了。对此,我们起初是感到震惊,继而是感到极大的愤怒。我们从来没有写过此 类文章,更没有向《学术界》投过任何稿件,一句话,我们的姓名被一只黑手盗 用了!   我们感到,这件事非同小可,性质及其严重,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学术造假 的范围了,是一种目的极为卑劣,手段极为低下的侵权行径。造假者借“打假” 之名,行造假之实,其目的不仅是对我们个人进行别有用心的陷害,更是蓄意在 学术界兴风作浪,将水搅混,把学术界搞乱。据我们所知,《美国史论文写作的 两个问题》一文是去年在网站论坛上流行一时的一篇帖子,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几 名研究生,从内容看,是指出刘文的一些不足,带有学术研讨的性质。现在,这 只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黑手盗用我们的名字,刊发这篇被有意篡改了的文章,一 方面是借我们的手攻击刘××教授,挑起学术界内部的争斗,另一方面又造成是 我们剽窃南京大学几个学生的成果的假象,再引发这些学生与我们的纠纷,造成 学术界的一片大乱,其用心可谓恶毒。   鉴于权利受到莫名的侵犯,我们当即同《学术界》杂志编辑部联系,了解发 稿过程。编辑部的负责同志闻讯后也感到非常震惊,认为是前所未遇也前所未闻 的造假事件。他们在向我们表示歉意的同时,介绍了发稿的过程。原来,该稿件 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袁玉立同志的。稿件上署名的作者 是“王维”和“陈亥宏”,而投稿人不知是谁,没有署名。据编辑部的同志披露, 该电子信箱的地址是:zhililuo618@hotmail.com,发信日期是2003年2月1日。   是这个家伙在作祟,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地址及其主人,我们并不陌 生。还是在去年2月初,正值海湾局势急剧紧张之时,美国同伊拉克的战争一触 即发。国内一些人士发起了反战签名活动,他们起草的《中国各界反对美国对伊 拉克战争计划的声明》征集了数百人的签名。我们作为学者,虽然关心时局的发 展,但是并不想直接参与政治,更何况我们也不赞同反战活动发起者的观点和立 场,因此没有介入该项活动的打算。当然,我们也尊重反战人士发表自己意见的 权利,不想反对或干预他们所发起的反战活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月 14日我们在互联网上阅读上述反战声明时,在签名者中突然发现了我们的名字。 我们在惊诧之余,立即同声明的发起人取得联系,他们解释说,声明所征集的许 多签名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供的,可能有操作失误,为此他们向我们表示了歉 意,同时他们也辩解说可能是同名同姓的原因造成的错误。我们没有接受这种辩 解,因为济南的签名者王玮和陈海宏这两个名字是紧紧地排在一起的,同名的几 率近乎为零。为了证实我们的看法,我们连夜与声明签名人中的熟识者一一取得 联系,令人吃惊的是,我们一共联系了十多名学者,全部同我们一样,都是自己 的名字遭到了盗用和冒签。在我们的质疑下,第二天晚上,声明发起人发表了一 份《再声明》,披露了一个使国内舆论感到无比震惊的事实:我们的名字,以及 我们自己联系的十多位学者的名字,都是由同一个电子信箱在2月12~14日期间 向声明的发起人提供的。这个信箱分为几次提供名单,有时一次就提供10 多个 名字。《再声明》揭露,这个信箱的地址是:zhililuo618@hotmail.com   盗用我们的名字向《学术界》投递的稿件也是从这个 zhililuo618@hotmai.com发出的!!!我们为之而瞠目。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信箱的主人是谁?这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干着见不得人 的可耻勾当的黑手究竟是谁?   去年2月《反战声明》冒签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重视,也 惊动了海内外的新闻媒体。值得注意的是,南方报业的记者安替先生为了追查冒 签者的真实面目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的调查报告刊登在公开发行的多家报刊 上。据安替的调查,被冒签的学者名字为:罗厚立、郑师渠、龚书铎、杨共乐、 蔡华、张斌贤、罗二虎、陈国生、刘文涛、陈海宏、王玮、杨豫、钱乘旦、周启 迪、马戎、罗志田;刘北成、杨念群、何顺果、史革新、王开玺、张宏毅、李世 安、齐世荣、刘象愚、李其荣;庄建、常大林、李焱、丁东、谢泳、徐德江、刘 庆俄、王震亚、董学文、杨润根、杨耕、杨国昌;鲁品越、潘知常、潘国华、张 汝伦、申小龙、胡国成、苏格、张传玺、沈士团、韩昱、陶德麟、汪信砚;刘奔、 常大麟、刘树军、张庆海、王同亿、王铭铭、杜泽逊、顾冠群、蔡觉民、卿希泰、 肖自强、袁祖亮、瞿林东、刘家和。以上共64人,其中罗厚立和罗志田为同一人, 实际被冒签者为63名。多达63位学者的名字遭到侵犯,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惊人事 件。报告对zhililuo618@hotmail.com 的IP和网段范围也作了调查,结论也是惊 人的:该冒签事件与国内一家专门从事学术批评的网站有牵连,多方证据都指向 这家由×××【方舟子按:即杨玉圣】为站长的网站。   事实表明,以上两起侵权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同一个或同一伙人。此外,我们 又联想起第三件事情。也是在去年,有人给《历史研究》杂志投稿,内容是“批 评”上面提到的刘××的另一篇刊载在《历史研究》的论文。学术批评十分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该稿件的署名是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的“陈海鸿”。这个专 业委员会是我们山东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发起成立的全省性学术团体,里面只有 一个陈海宏,也就是前述《学术界》事件中遭到盗名的那个“陈亥红”的真身陈 海宏,而陈海宏根本就没有向《历史研究》投过任何稿件。陈海宏、陈亥宏、陈 海鸿……颠来倒去地在玩这种文字游戏的,又能是谁呢?该信是函件,从信封上 看,是从北京某地寄出的,邮戳的日期为2003年1月12日。当然,该信的制造者 是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的,为了掩盖罪行,该信连同信封的文字全部是用电脑打 印而成。幸好《历史研究》没有贸然刊出该稿,而是先同陈海宏本人核实。在证 实了该信不是出自陈海宏的手笔之后,没有刊出这篇“打假”文章。   三件事,从时间上排一下顺序,也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历史研究》事 件发生在2003年1月12日,《学术界》事件发生在同年2月1日,《反战声明》事 件发生在同年2月12~14 日。 首先,三件事时间上挨得很近,可见此人急于作 案,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另外,此人陷害的对象从范围上看是一步步扩大的, 最初是陈海宏一个人,后来又加上了王玮,最后受害者扩大到63个人,造假者几 乎是丧心病狂了。   从这三件造假事件还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案者显然对史学界的 情况极为稔熟,此人很有可能长期混迹于史学界兴风作浪,甚至他本人就是一个 披着学者外衣的人物。第二,作案手法极为雷同,也是极为卑鄙恶劣的。一般来 说,学术造假是指造假者为了个人的名利,把他人的成果拿过来,署上自己的名 字,这种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是所谓“欺世盗名”,盗名者,盗取个人名誉也。 然而,我们所遭遇的“造假”事件,是把他人的成果拿过来,署上另外的他人的 名字发表,造假者不是用欺骗手段盗取个人的名誉,而是盗用他人的成果,又盗 用另外的他人的姓名,看来,对“欺世盗名”这个成语中的“盗名”二字,该做 新的解释了。这种史无前例的造假行为应当被归类为“另类造假”,一种精心设 计的登峰造极的“另类造假”。第三,关于造假者的动机,我们实在想不出来我 们同那个所谓学术批评网站有些什么宿怨,更不可想象那63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 和那个网站有什么嫌隙。报私仇的可能不能说是没有,但是造假者不至于同63名 学者都恨之入骨从而和他们都过不去吧。更大的可能是那位躲在某个阴暗角落里 的造假者企图以“学术打假”的名义,以盗名的手段,把学术界搞乱,达到其乱 中得利的目的。这是值得学术界加以警惕的。 (XYS200409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