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   《东方国际易学论坛·易学与科技》发言(2004年12月18日于钓鱼台)   李申   说 明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 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 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 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 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 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 “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 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 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 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 “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 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 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 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 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 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 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 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 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 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 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 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 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 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 “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 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 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 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 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 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 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 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 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 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 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 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 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 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 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 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 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 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 “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 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 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 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 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 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 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 理等等。在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 中早就有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 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 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 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 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 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 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科学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认为用《周易》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 了,不见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进展?也有的“科学易”研究者宣称,中医师必须懂 得《周易》。也是十多年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中医师借助《周易》获得了新的成 就。本人不懂地震学,也不是中医师。但对《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没 有这样的功能,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热”和“科学易”的研究,和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热的 发展,是同步的。一些特异功能或者伪气功大师,纷纷自称或被称为易学大师。 一些所谓易学大师,也纷纷自称或被称为特异功能或者气功大师。这都是人所共 知的事实。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振宁教授讲话了。他说,不,不是这样的。《周易》 中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些科学成果,《周易》也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甚至还 起到了一种阻碍的作用。这对于长期沉溺于“《周易》热”、“科学易”氛围中 的人们,无疑于石破天惊。于是引来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对。有人甚至不无轻蔑地 说,杨教授缺乏易学的基本常识。杨教授是物理学家,缺乏易学常识是非常可能 的。然而许多自称为易学专家的人们,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天人合一, 但是他们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怀疑。因此,他们不仅缺乏易学 常识,更缺乏杨教授对于科学和《周易》相互关系的清醒意识,缺乏一个学者对 待科学问题的那份真诚。   《周易》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然 而杨教授的讲话,对于二十年来的“《周易》热”,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周易》 在传统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传统文化中又 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进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周易》和我们的传统文化。   资 料   《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库提要·周易口义》   瑗生于北宋盛时,学问最为笃实。故其说惟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务新奇。 如谓天锡洪范为锡自帝尧,不取神龟负文之瑞。(可以赐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 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传》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无二理,故其兴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舍人事别有所 谓天道也。上系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是也。故于此而 曰变化云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凶,与天下之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 之成之,则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动而为,无往而非天道。则得圣人 所以兴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欤,则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 有得夫易之象事欤,则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欤,则又知远 近幽深之来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谓天道人事之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无有二 也,故天地设位于上下,而圣人成能于两间。此乾坤之德所以全尽于圣人也。所 谓人谋,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谓鬼谋,即定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 幽显无遗,则百姓……(赋人吉凶之天)   《大易集说》卷10   圣人以易简之道成能于两间。人谋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谋者,天下之吉 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录上文)   《易经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贞,便是从乾道大通而至正上来。坤利牝马之贞,便 是从阳全阴半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上来。干岂不是性命耶。是以学须见到天人合一 处。(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录卷四   人道必本于天道。天道之外无所谓人道也。率性之谓道,而性则命于天。天 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易像钞,卷四   邵子曰,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阴阳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 圣人不知随事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此损益否泰相通序杂天人合一之义。 (赋人吉凶之天)   《易经通注》卷七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朱子谓此节在此无所属。今详绎之,当与下六节共为一章。盖易独此爻直说 天祐,而所以祐者不言,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为神 明默成者顺也。(赋人吉凶之天)   日讲易经解义,卷一   卦辞不徒曰元亨利贞,而必首之以乾者,诚以天道惟干,故四德属于天。圣 人之法天亦惟干,故四德归于圣。天人合一之道,一干之至健而已。(赋人以仁 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体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犹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宝。鼎不正则 所受之实无以聚,位不正则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慎以正其内而存于心者,戏渝 之必袪。端庄以正其外而持诸躬者,跛倚之必戒。则所发皆正言,所行皆正道。 于以上凝天命,自然巩固而无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尽之功,天 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辞卷一   上九时潜而潜,时见而见,时惕而惕,时跃而跃,时飞而飞,时亢而亢。天 人合一,动静随宜,乘此六龙以御于天。   五以阳刚中正有孚之至德,化邦如养子,应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群,归之 诚中形外,可谓盛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 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   周易函书约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书也。浅之则格物穷理之资,深之则博文约礼之具。精之则天 人合一之旨,体之则参赞位育之能。是全体大用之要归。   又:卷首上   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 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无非发明天人合一之道。故遂合天道人事而两拟其象,使知 上下二语,果能见得相通道理,果能通于卦德,果能不执于卦德,则天人合一之 旨当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周易函书约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则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 中。春秋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读易而不达天人浑一之道,读春秋 而不达天人感应之机,乌识一贯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之所生,自应 与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尽喻精深,是则体天立极继天宣化,将圣人是赖 矣。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 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又:别集(多条)   (大意同上,故略)(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又(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尚书疑义,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 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 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书日记卷一   马端临谓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皞勾芒 数圣人者,生则知四时之事,殁则为四时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时。盖于 民事之中,犹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论太皞成周得之,至谓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异 治,则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略于天事,自后世不知财成辅相之道而失之尔。 (使人敬事之天)   书经衷论,卷三   召诰首言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即举夏 商而畅言之,归重于顾畏民碞。末乃结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为 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诗经通释卷十一   夫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以为天实为之者,盖无所归咎而归之 天也。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赋人吉 凶之天)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一   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辑录辅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说则天意解矣。先生? 明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之说。(赋人吉凶之天)   又见《诗经大全》、《钦定诗经传说会纂》。   读诗质疑,卷十九   朱注,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归之于天,见君臣隐讳之义焉。 见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实际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响深远。)   朱氏曰,国之危亡,以为人事欤,则日月剥蚀、山崩川竭未可尽责之人也。 以为天意欤,则武丁因桑榖而复成汤之业,宣王因云汉而继文武之功,未可尽归 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诿于天。以义制命,不诿于命。是以转祸为福,转乱 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 人间之,则岂至于危亡而不可救哉。(赋人吉凶之天)   周礼全经释原,卷六   然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 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 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 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 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 出于人为者也。(赋人吉凶之天)   大学疏义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之此章释新民耳。而引其命维新之诗,以常情观之,似不切者。无他,不 过以天命别作一件符瑞休征之应耳。却不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 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与天命之新,非二事也。盖自文王新其德于上,而天下 之民自然被服其化,无不新者。则是举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德之下,而无一人自外 者,此即天命之维新也。(天命之天)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一章书是子思正道统之旨,以明天人合一之理。首节乃先言道之所自来也。 子思曰,学问之理莫精于性命,圣贤之功莫大于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 谓哉。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 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 理无不统于其间。其禀受赋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谓性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 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当知,而又贵有以养之。性之纯然不杂,宜常顺而不悖。勿忘勿助,不 使违乎自然之则。心与性皆天之付于我者。存飬如此,则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 乎天而无违也。君子事天之学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犹不能不惑于夭寿之故,而 修身之学怠焉。非仁智之尽也,惟尽心知性至于洞彻之极,而夭寿不以贰其心。 存心养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则天所付于我之理,毫无亏欠。而命自我 立矣。岂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人主继天立极,时与天命相陟降。惟当格物致知 以穷理,存心养性以修身。与天地合其德,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 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祸福,数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坛享祀,文也。而事天 不尽乎是。祷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系乎是。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实,天人 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为行法谋,则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属弃法。岂君子 天人合一之学,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松阳讲义卷三   谓天之於穆而能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独不能不已乎。此只要添出不已二字来, 以凑成至诚无息之意耳。只在文王心中言,不是天人合一之谓。言外便见惟至诚 所以自能无息,不待言勇。   宋史卷四百十六(王万对皇帝言)   天命去留,原于君心。陛下一一而思之,凡恻然有触于心而未能安者,皆心 之未能同乎天者也。天不在天而在陛下之心。苟能天人合一,永永勿替,天命在 我矣。(天命之天)   又见《续通志》“君”作“军“   又见《历代名臣奏义》卷十三   又见《浦阳人物记》卷上   金佗续编,   至绍兴之八年,金以河南陕西归我以怠我军。至十年而奄至。而我之诸将受 命四出,所在捷奏。而武穆克复州县之功,为诸将冠。盖自建炎用兵以来,而我 之诸将始皆精熟。老者如百炼之钢,少者如发硎之刃。纵横捷出,无不如意。此 正天人合一之机。(赋人吉凶之天)   明儒学案卷五十四   夫此学乃乾坤所由不毁,何可一日废也。似更当推广,而俾千百学校亿万章 缝无不讲,以及农工商贾无不讲才是。而其机则自上鼓之。若得复辟召之典,罗 致四方道学,仿程子学校之议布之天下,以主道教于一切乡学社学之众,渐次开 发而申饬。有位之士,以兴学明道为先图。其学则以躬行实践为主。随其人之根 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真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 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见《明儒言行录》卷二   明儒言行录卷五   物不交于我,则我之所以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则天地自我而定, 万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岂有待于外哉。(大中书院记)(赋人以仁义礼 智本性之天)   钦定日下旧闻卷一百六   圣祖之心,以为心夙夜孜孜,惟冀雨晹时若。盈宁康阜,用諴和万民。甲辰 春雨泽?愆,爰诣兹潭,特申祈祝。回銮之后,澍雨应时。三月初,甘霖叠沛, 远近沾足。二麦丰登,朝野同声,罔不欢庆。盖感应若斯之捷也。朕惟天人合一 之理,莫大于诚。而幽明昭格之几,莫先于敬。传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 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爱养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阴阳之沴而干天地之和。 (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湖广通志卷一百二   楚纪序 廖道南   仁人事天如事亲,孝子事亲如事天。是故纪皇运钦,天道也。……是故纪孚 谏敕,天命也。……纪稽谋体天心也……暨修祀仪成典及大明会典,有以见圣祖 神孙,天人合一之文。(敬事之天)   经义考卷五十   方正杨先生合二图?。先儒议论剖析详明。谓非深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谓天人合一事,而与前二图无干涉,实有卓然之 见者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张子全书·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 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见《性理大全书》卷六   又见《张子抄释》卷二   又见御纂性理精义卷二   上蔡语录卷一   邵尧夫直是豪才。尝有诗云,当年志气欲横秋,今日看来甚可羞。事到强为 终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中龙虎忘看守,棋上山河废讲求。又有诗云,斟有 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卷舒万古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此人在风尘 时节,便是偏霸手段。学者须是天人合一始得。   又见性理大全书,卷三十九   读书录卷六   太极图说,不过反覆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健顺五常之性。盖天人合一之道也。 (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七   春秋于灾异不言事应,而事应具存。见天人合一之理。天命甚微,圣人所罕 言,春秋多言之。皆微其辞。(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又卷十   太极图见天人合一之妙。   续录卷一   人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元亨诚之通。寂然不动者,利贞诚之复。天人合 一之理也。   又续录卷十二   伊尹言,顾諟天之明命,见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贤之言天命者,皆 原于此。(天命之天)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二   五星不失其次,吾德政之修于此可见矣。日月之或有薄蚀,五星之或有变动, 则吾德政之阙于此可见矣。因在器之天而观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 则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格物通卷七   盖一德者,天民一者也。人君具此一德,而上下应之者何邪。以一体故也。 故人君者,一念一则天人合一,念二三则天人离。天人相与之际,可不畏哉。 (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又卷二十   洪武十九年正月,上坐东阁。因与侍臣论仁智。上曰,圣人笃于仁,贤者不 舞智。若姑息之仁,不为爱物。奸欺之智,足以祸身。又论天人相与之际。上曰, 天人之理无二,人当以心为天。论俭。上曰,不可俭者祭祀,然祭不可渎。不可 俭者赏赉,然赏不可滥。   臣若水通曰,天地之□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人与天本一理也。人茍体 认天理于心,无私蔽之累。则一念之爱足以利物,而不为姑息之小仁。一念之明 足以周身,而不为奸欺之私制。一念之节制,时丰而丰,时俭而俭,而不为违道 之丰俭,皆天理之流行矣。天理流行,与天心合矣。皇祖与侍臣之论及此,其天 人合一之心乎。仰惟圣明体皇祖之心,则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家国天下永荷其无 疆之休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刘子遗书卷二   有显微合一之说,鬼神之为德是也。有天人合一之说,闇然而日章,上天之 载无声无臭是也。然约之则曰慎独而已。   天命一日未绝,则为君臣。一日既绝,则为独夫。(天命之天)   御定孝经衍义卷六   诚者,天之所以为元亨利贞,人之所以为仁义礼智。天人合一之理也。(赋 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四十三   真德秀曰,舜受终之初,察玑衡以揆七政之运。正如人子之事亲,伺候颜色, 惟恐一毫少咈于亲心。此大舜事天之敬也。   ……若昊天敬授人时,舜典首言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天人合一之理,二帝 之所见者同也。(敬事之天)   御览经史讲义卷一   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行健之谓也。文王之德之纯,不息之谓也。斯天 人合一之学,圣人首于乾象著之与。   又卷十二   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诚于静,斯神于动。而天下之理,胥浑 化于何思何虑之天。斯则圣学之极功。人君宪天而出治,至此乃为天人合一之道 矣。   又卷三十   谨按,此言天人合一之致,而父天母地者,当修其养气尽性之功也。(敬事 之天)(天命之天)   思辨录集要卷一   人初生时,本自天人合一。其岐而二之者,气禀物欲害之也。圣人能赞化育 参天地,只是全受全归。(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三   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问 博厚高明悠久,是单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处,言圣人与天地同一博厚 高明悠久。而末举文王以为证。?得此意,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总是圣人与 天地同之也。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已性尽人性尽物性。(赋人以仁义礼智本 性之天)   榕村语录卷二   如前人解,若放意大胆皆合天。则此岂似圣人语。不逾,原是刚刚的能不过 乎矩而已。然至此才是形神相应,天人合一,道器一贯,理气浑融。知到行即到, 目到足便到也。   又卷七   ?鬼神若说向造化便无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说道理,天人合一。若行 事不能通神明,不谓之尽性。   又卷八   是申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以下是说天人合一,而以文王结之。大哉圣人之道。 至至道不凝,说圣人,是对唯天下至诚节。尊德性节对致曲节,居上不骄节对前 知节。是学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民弗从,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人要得德位 兼隆,方能修德凝道。夲诸身,照尊德性。征诸庶民以下,照道问学。此节及知 天知人节,是申尊德性。道问学节,世道世法世则及有誉节,是申居上不骄节, 言其不止于保身,而且为万世法。以下亦是说天人合一,而以孔子终之。(赋人 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二   常疑卜筮不过一事,系辞如何那样神奇其说。看来古人无事不用稽疑。马必 卜,御必卜,葬必卜,迁国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盖人刻刻与神相通,天 人合一。后世信邪尚?,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讲。此阴阳所以不和而灾害所 以时至。(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赤水元珠凡例   一采用经史国典群书诸杂家言,统计二百六十五种。非徒骋博洽资口吻也。 以为不广搜远引,不足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与圣贤立功立命之意。   皇极经世书解卷十一   补注,若复言七日来复,是辟之于未然。临言至于八月有凶,是阖之于未然 也。黄氏畿曰,君子之于小人常有以养之,未尝不合为一。小人之于君子常有以 害之,未尝不判为二。与其使小人伤君子,宁使君子养小人。圣人于君子则长之, 于小人则消之。其消长也不骤,则其阖辟也无迹。使天下被君子之泽,而小人亦 与受其赐焉。此圣人之妙用也。以上发明后天理数辞象变占,皆天人合一之义。 而先天象数亦因以见焉。(赋人吉凶之天)   天原发微总目   曰变化。言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说终之。深有见 于天人合一之理。(敬事之天)   卜法详考卷一   一坼之微,有首足中外之辨,有俯仰开合舒敛之分。而无穷之妙义具焉。是 天人合一之机缄,隐显流通之妙谛也。(赋人吉凶之天)   三命通会卷一   不思人立而天从之,人感而天应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义,天人合一之道也。 (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图书编卷八   读洪范者,当知天人合一至理。圣人严感应之机,详著五事修废与五行征应 之论,特其理微妙,不可迹拘耳。刘向作洪范五行传,其言某事致某灾,某灾应 某事,捷若形影,破碎分析。世以灾异之学病之,而遂疑念用之畴或未可尽信。 夫人君事天如孝子事亲,日候其颜色喜怒以为己之悖顺。此所谓念也征而休焉。 修之当如是。(可以与人感应之天)(敬事之天)   又卷九   尝庄诵大雅之诗,而深有信于天人合一之学,非徒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相感通 己也。盖惟天人之合一也,其生也神与天俱,其亡也神与天游。无生死存亡,无 古今终始也。   可见文王之与天也,昭事默顺,存天神合天德,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则其亡 也,于昭陟降。神即天之神也,德即天之德也。又何生死存亡之间哉。观武王陈 师牧野,三千人惟一心矣。犹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天人合一,兹益明矣。或 曰文王天人合一,诚哉无死生无终始也。   以下六卷中之天人合一……[略]。   重编琼台稿,卷九   虽然,君之所以为此者,非君之自为也,承天之意也。能承天之意,则能受 天之命矣。受天命者必奉天焉,奉天者必大报天焉。君秉诚以事天,天垂象以示 君。必致乎精禋感格之诚,必谨夫象纬灾祥之故。如是则天人合一。天不在天而 在君矣。天之心则仁爱人君,君之心则仁爱生民。民之生也,性天之理以为其心, 形天之气以为其身。(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 之天)   一峰文集卷五大中书院记   物不交于我矣。物不交于我则我之所以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 则天地自我而定,万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升庵集卷四十五   张子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剩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之旨。 (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杨忠介集卷十三   和人韵四首。能从定里息奔驰,即是天人合一时。往哲藩篱吾剖破,动无方 所静无私。   荆川集卷一廷试策   立法以任人,任人以安民,则人心和而天地之和亦应矣。于此见上下交修之 责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盖自古帝王敬天勤民以致天下之治者,其要端在乎此 而不可易也。我皇帝陛下上畏天变,下究民隐,临轩一诏,于知人安民二者拳拳 焉。(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少墟集卷十二   立命合知天事天言之,即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至此则天人合 一,而造化在我矣。   仰节堂集卷八   随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直臻悟境,或以修求 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   世宗选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   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于诚。而幽明昭格之几,莫先于敬。传曰,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爱养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阴阳之 沴而干天地之和。(同前)   兼济堂文集卷三   诚有如考亭所谓俗儒异端之者,若果知博文约礼之为仁,明善诚身之为豫, 立戒惧慎独之为勿自欺,存心养性之为事天。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宁外此而他 求乎。(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九   庙堂之上,随时调燮。天人合一,固难以预定也。   又卷十四   夫天人合一之大原,而不忽其用力之方。于是乎穷理之学,乃以有功于天下。   铁庐外集卷一溧阳潘天成撰   勿庵梅先生训言,汤世调先生之学,学人道而合天道。梅定九先生之学,学 天道而合人道。两先生皆天人合一之学也。先生讳文鼎,字定九。宣城人。   气质之性不齐,故戒惧慎独,变化有形有声之气质,以复无声无臭之天载。 观中庸首章与末章可见矣。天人合一,方是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也。   盖古人举其要,后人尽其详。然终不能出尧典乃命羲和数节也。天成深察先 生议论,处处要天人合一元善之气畅满于中,庶?有康节之遗风焉。   如洛下闳鲜于妄人李淳风之流,止能明其数而不能得其所以然之理。终非天 人合一之学也。至宋濂溪著太极通书,明天人合一之旨,二程张邵继其绪,朱子 集其成。   又外集卷二   此图天人合一,乃汤世调梅定九两先生心法之传也。桐城方明善公子廷尉大 镇公孙中丞孔昭曾孙学士以智元孙田伯位伯素伯有怀及南丰汤惕庵建昌揭子宣诸 先生皆如是说。凡我同人,须熟玩焉。刘母杨孺人六十寿序,甚矣哉。贞烈之性, 感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佑贞烈者,至奇也。非仅佑贞烈也,将以风感百世矣。天 地鬼神之佑贞烈多矣,有必死而不死有死而如不死……(赋人吉凶之天)   吴都文粹续集卷十   新建太仓州碑记略,桑悦凡事天蛰其机而人启之。天无为而无不为,人为而 实无为。事之顺天,犹纳履赤趾,畀裘粟肌,骋途之夷,应以车舆。人心恬愉, 悠久永宜。设若违天而行,强以智力为之。在人为赘疣,在木为寄生。人欲去之 惟恐不速,果能坚凝于无期邪。天机之,人成之。人之所为即天之为。故曰天无 不为而人无为,天人合一之道也。   文章辨体汇选卷六百四十一明贺复征编   日记三   诏狱惨言。善言天者必验之于人。人事而不能征实于天,则七政亦具文矣。 客少嗜象纬之学,长而弥笃。披霜沐露,几历分至。遂能于浑盖二家会其微眇。 乙丑春冬,旅泊都下,目击天人之异,为记其本末,以征天人合一之符。使后之 言灾祥者采而择焉。(天启乙丑杨左六君子事)(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钦定四书文—本朝四书文卷八   天命之谓性一节,张瑗中庸明天人合一之旨,即性道教而申其义焉。   (原载《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第6期) (XYS200412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