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SCI垃圾堆中爬出来的“人才”李建科   作者:无知无畏   引子   一个朋友的儿子想考动物学硕士,我跟这小子接触不多,只知道原来是学农 科的,在哪里学的就不交待了。不知怎么的,这小子倒很怪,对蜜蜂有兴趣,说 是中国农科院有一个蜜蜂所,最近还来了一个什么人才,博导,让我给推荐一下。 哈哈,我不是这一行的,便找到了一个好友,他是真正搞动物学的教授。这一嘱 托不要紧,反倒有了下面的故事。原来,好友说,它从来没有听说还有这样一个 “牛人”,遂检索了一下,这一检索,倒是让人吓一跳。因为李建科的简历中提 到主持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事,他有印象,应该都是浙大陈盛禄教授等人的。 如此一来,此人不就是个骗子吗?进一步搜索,发现,果然如此。   以下提供李建科行骗主要内容如下:   1 明目张胆窃取他人自然基金课题   李建科在自己的简历中说,他主持了三项国家基金。且看国家自然基金委网 站提供的这三个基金的信息(此图是我编辑的):   项目代码 负责人 基金名称 资助年限 主持单位   30170720 陈盛禄 蜜蜂王浆高产性状分子标记及其基因定位的研究 2002-2004 浙江大学   30200206 苏松坤 中蜂MRJPs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 2003-2005 浙江大学   30271004 钟伯雄 家蚕催情期胚胎蛋白质组的研究 2003-2005 浙江大学   看到了吧?明明是别人的课题,写成了自己的。还有模有样的把项目代码和 名称都写上来。真是胆大包天。大家知道,自然基金的资助一般不是太大,然而 由于自然基金采用匿名评审,暗箱操作少,相对来说在国内学界有较好的声誉, 尤其被同行看中;基金中了,表明你研究的水准得到同行的认可了。这么好的东 东,怎么能轻易送人主持?后来我专门找到一个浙大的同行,他告诉我,在浙大, 评教授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自然基金。可惜这个哥们在浙大玉泉校区,不是在 李建科曾经呆过的华家池,否则我可能知道更多。这是后话。不过他还是帮我查 了一下,知道李建科写这三个人的基金,也不是空穴来风,原来这三个人都是浙 大动物学院的老师。其中,陈盛禄就是李建科在浙江大学的博士导师。另外两个 人,一个是蜂学的,一个是蚕学的。李建科是搞蜂学的,钟伯雄的这个基金是蚕 学的,他也丝毫不客气,一并收到了自己的麾下,真是够大方的。还有,三个项 目依托单位都是浙江大学,会拱手送给当时还在郑州大学的李建科来主持?再说, 李建科仅仅是其导师陈盛禄的一个博士研究生而已,他主持导师的课题?要知道, 陈盛禄的研究作得比较成功的,最近几年还在申请院士。更有甚者,李建科居然 还能够一并主持另外两项邻居实验室的自然基金?一个博士研究生有这样的能耐 吗?简直匪夷所思。国内申请课题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团队显得“足够强大”, 往往会找来一些学生充数,并不认真的,只是让你签字罢了。课题最后中不中跟 学生的关系不大。即便如此,也只能算一个参加者,与主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学人”李建科应该知道这个词的分量,该不会说是笔误吧。   2 SCI论文,基本都是垃圾   既然连自然基金都敢往自己身上拽,SCI文章也许会更不是什么好东西,我 决定查查李建科提到的自己13篇SCI论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查到了李建科 所谓的13篇SCI文章中的9篇,见后面。李建科在自己的介绍没有列举自己的文章, 大概是不好意思,但是他却说,“这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蜂王浆的优化生产技术;二是对我国蜂王浆高产进行遗传选育;三是对蜂王 浆高产蜂种进行数量遗传研究;四是研究其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现在来分析 一下他的文章。李建科把别人的自然基金划归自己名下,列举十分详细,唯独没 有列举自己的SCI文章,跟常理有悖,但又是可以理解的。李建科所有的文章都 发在American Bee Journal上,影响因子近几年一直在0.2左右徘徊。分析一下 吧,这九篇SCI中有一大半是综述,有1篇介绍中国蜂种的,他不是国内这行的专 家!有2篇介绍中国养蜂学历史的,他似乎也没有写这个的资格。还有2篇是介绍 蜂疗的,他似乎又是一个医生。还有一篇是讨论氯霉素残留问题的,是蜜蜂保护 的。二篇讨论王浆问题,其中的一篇,题目翻译过来就是“提高王浆产量――蜂 王是关键”(该文没有一篇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也能发表,都让我怀疑鬼 子的水平了,随便找个养蜂农民他也知道蜂种是关键阿!仅有二篇涉及技术问题。 其中2000年发的一篇中,是李建科所有这些文章中唯一地被其他作者引用过一次, 其余都是自己引用自己。所以,李建科自己提到的四点创新性,只有第一点基本 上成立,其余不攻自破。   3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作特邀专题发言”肯定不实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我国的科研水准跟国外比较起来有较大 差距。有人提醒我,李建科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一定可能,因为有些所 谓的国际会议是赚钱的,只要你交钱就能参加,还能旅游。而他说的作“特邀专 题发言”令人怀疑。美国佬把最自豪的会议发言叫邀请发言“Invited Presentations”,是特别为业界最牛的人预备的,这时他还给你付往返机票的 路费、旅费,吃喝全包,因为你不去的话,开这个会议就少了吸引力了,影响也 小。一般会议发言“Invited Presentations”一般只有几个,再说别人也负担 不了那么多钱。多数情况下的会议发言也就是“Contributed Presentations”, 意思是你东西作得还可以,同行也许可以借鉴,我们欢迎你来show一下。同学说, 国内动物学有那几个牛人,他很清楚,国际会议中作特邀专题发言的很少,以李 建科的实力,目前还轮不上他。即使是在国内蜂学领域,他大概也是无名小辈。 过了几天,好友又告诉我,说查到一两个蜂学国际会议,每年都有,主要是针对 蜂农和蜂产品公司,推广养蜂经验和蜂产品,连国内很多企业都派人参加,这个 会议学术交流的成分很少。他李建科说的“先后多次赴瑞士、法国、德国、瑞士、 比利时、南非、泰国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作专题发言”,很可能指的就是说这 样的会议。但即便是这样的会议,一个没有任何特色的人,被人邀请作“专题发 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此外,我还怀疑,即便是这样的养蜂学大会,李建科未 必都参加了,而没有他说的“瑞士、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南非、泰国” 那么多。因为如果要自己掏腰包,每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一般动辄上万,以李建科 前几年的实力(他现在有钱了),他不一定花得起这个钱,他也许还在吹牛。这 个也好证实,可以找人问的,蜜蜂学的圈子实在太小,那次会议有谁没有谁,大 伙儿都知道。   4 博导和兼职教授?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的网页上,看到李建科位列博士 生导师之列。而点击李建科连接中显示,李建科是“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我们 来看看李建科怎么作导师的?蜂学博士点全国似乎只有浙江大学一个单位,而博 导只有李建科的导师陈盛禄一人,这是多年的局面。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并不具 备蜂学博士点,郑州大学与生物学相关的博士点只有几个医学专业,跟他的蜂学 毫不相关,他怎么能搞到博导的呢?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同样不具备博士点。同时, 在郑州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的招生网站上可以看到,2006年博士招生简章中都没有 李建科这个人。这跟我上面的分析是吻合的。不知道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如何把 李建科列为博导的?   4 “美国“American Bee Journal”和国际蜜蜂研究会出版的“Bee World” 特邀作者和论文评阅人(均为SCI期刊)”?   可能吗?李建科目前仅仅在American Bee Journal上发过文章。虽然有十几 篇(我并没有查到那么多。),但要成为一个特邀作者和论文评阅人,似乎是资 历浅了一点吧?Bee World的影响因子还不到0.5,但是为American Bee Journal 影响因子(0.2)的一倍,李建科一篇文章都没有在上面发过。很奇怪,Bee World杂志社难道非要找没有在自己杂志发表过文章的,甚至没有在SCI影响因子 超过0.5的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而且来自一个非英语国家的人担任特邀作者和论 文评阅人吗?   5 其他,主编和副主编的著作。天下文章一大抄,编书更是理直气壮。这年 头谁都敢出书,哈哈。对此不作置评。   反思:为什么李建科会行骗?他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危害?   一个人要出人头地,非要扎扎实实干一番不可。李建科也确实苦心经营了一 番。大家不是要SCI文章吗,不是凭这个捞点什么吗?他李建科把蜂学各个方面 搜刮了一些材料,发表在国外最次的SCI杂志上,可是最次也是SCI啊。无可否认, 这都是SCI,但这样的SCI还不一定比如国内一级学报档次高。李建科凭这样的 SCI文章,获得了河南省的奖励,也获得了中国农科院的二级人才。这样一个华 而不实的骗子横空出世之后,何益之有?我无数次品味李建科的这些SCI(拜托 了,一直找不到原文,不过看题目就够了),一直在想,如果一个科学家不是思 考如何设计试验,如何推理试验结论,而是一味去为发SCI文章东拼西凑,SCI垃 圾文章一旦出来后,又迫不及待地自吹自擂,捞取个人利益,其害无穷。据说, 中国农科院的二级人才,可以支配140万的经费,当然房子和高薪都是有的。我 担心的不是他个人收益问题,而在于,这些钱用在李建科的身上值得吗?他能够 拿纳税人的钱干什么?他会作出合格的研究项目吗?他会指导出合格的研究生吗? 这些钱会不会成为他骗取更多课题,更多资金的一个台阶?   如果说,企业家中间多了一个骗子,会造成经营混乱和市场的毁誉;而一个 以行骗为手段的科学“混混”,则不仅会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还会搅乱科学 氛围,破坏科研的严肃性和神圣,对那些踏踏实实作学问的人来说也是很不公平 的。同时,赢者通吃,他还要被冠以“博导”头衔,这些人堂而皇之地成为人师。 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他“导”出好学生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十年、二 十年后,这样的博导后面也站了一排博士、硕士。我们没有理由不说这不是我们 国家的悲哀。这是为什么我要揭开这个与我毫不相干的人的脸皮的原因。   由于专业实在隔得很远,有错之处,请大家指出。   附录一:李建科的SCI论文   (说是13篇,我只查到9篇,太难查了。很多检索系统不收录,而且他发表 的文章扯的很远,没有方向)   1. Li JK, Xue LX, Chen LH   Examining the Chinese chloramphenicol honey contamination issue from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   AMERICAN BEE JOURNAL 144 (8): 631-635 AUG 2004   Times Cited: 0   2. Li JK, Ye ZH, Wang AP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Apitherapy and health care - Part II of two parts   AMERICAN BEE JOURNAL 144 (5): 357-360 MAY 2004   Times Cited: 0   3. Li JK, Ye ZH, Wang AP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apitherapy and health care - Part I of two parts   AMERICAN BEE JOURNAL 144 (4): 304-308 APR 2004   Times Cited: 0   4. Li JK, Zhang L, Zhong BX, et al.   How royal jelly maintains its quality within the colony   AMERICAN BEE JOURNAL 145 (9): 736-738 SEP 2005   Times Cited: 0   5. Li JK, Li XM, Wang AP   Honey bee species in China   AMERICAN BEE JOURNAL 144 (1): 49-54 JAN 2004   Times Cited: 3   6. Li XM, Li J, Cao GQ   Factors affecting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 143 (12): 969-972 DEC 2000   Times Cited: 1   7. Li JK, Wang AP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for maximizing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 145 (8): 661-664 AUG 2005   Times Cited: 0   8. Li JK, Chen SL, Zhong BX, et al.   Optimizing royal jelly production - Good queens are a must!   AMERICAN BEE JOURNAL 143 (3): 221-223 MAR 2003   Times Cited: 6   9. Li JK   Technology for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 140 (6): 469-472 JUN 2000   Times Cited: 7   附录二,郑州大学 (http://www2.zzu.edu.cn/lifesci/teach/teacher/ljk.htm)中李建科的介绍   李建科,男,博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杰出人才”,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 科学技术带头人。从事蜜蜂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研究方向为蜜蜂分子数量 遗传学与蛋白质组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American Bee Journal”和国际蜜蜂研究会出版的“Bee World” 特邀作者和论文评阅人(均为SCI期刊)。   2、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以国家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2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通过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主 要集中在蜜蜂数量遗传、分子遗传、蜂种资源等领域。其中国家基金项目为:蜜 蜂王浆高产性状分子标记及其基因定位的研究(NO. 30170720)、中蜂MRJPs基因 的克隆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NO. 30200206)、家蚕催情期胚胎蛋白质组的研究(NO. 30271004)。   3、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2000年以来被SCI收录13篇,《中国科学引文数 据库》检索40多篇。   这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蜂王浆的优化生产技术; 二是对我国蜂王浆高产进行遗传选育;三是对蜂王浆高产蜂种进行数量遗传研究; 四是研究其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   American Bee Journal杂志,2004年第4期就本人在2004年1、2期上发表的 论文撰写了评论,评论称“在世界蜂业历史上是第一位中国人让世界了解到中国 蜂业研究、发展水平、对促进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与世界蜂业的交流起到极大推 动作用”。   4、主编和副主编完成著作6部,累计字数达60多万,其中有大学统编教材 1部、基金资助的图书5部。大学统编教材《经济动物学》在全国农业院校被广 泛采用。   5、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作特邀专题发言。 (XYS200512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