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本文为某报未刊稿件。为保护当事人,文中涉及部分受访者如孔教授等为化名)   安师大常务副校长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   作者:每天几耙犁   (“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做诚信文明大学生”,期末临近,安师大的很多教 学楼外都悬挂着这种宣传横幅。然而,在整个校园都在宣扬诚信的时候,这所大 学的副校长却卷入一场“学术剽窃”的旋涡中)   如果你最近两天拨通安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小灵通”,听筒里传来的 十有八九是周而复始的“好一朵茉莉花”的彩铃声。   自从本月初,方舟子在其网站“新语丝”上,公布了刘简历的不实之处,这 位手里掌握着可观学术权力的大学常务副校长就一直处于风暴的中心地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专家组专家,中国生态学理事、中国植物学学 会理事、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重点 学科带头人——类似级别的头衔,在刘登义的简历上罗列了15个之多。颇具讽刺 意味的是,这种种光环和刘登义学术造假手段之低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经考证,被刘登义写进简历并张贴在学校主页上的“研究成果”中,4篇分 量最重、据称分别发表于《美国植物学杂志》和美国《生态学》上的论文都是彻 头彻尾的剽窃之作。   刘登义说自己有一位叫做Lars Ericson的论文合作者,称其他学者于1997年 在《美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他和这位Lars Ericson先生2001年的研究 成果;据刘登义称由他和Lars Ericson发表在美国《生态学》上的论文,要到英 国《生态学杂志》上才找得到——这两篇论文虽历经“移形换位大法”,总算还 看得出来历,而另外两篇仅在标题上相差一个单词的论文根本找不到出处。   刘登义事件被曝光,等于在安师大校园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原本已经不平静 的校园,荡漾起更多的涟漪。   “做点宣传材料而已”   安徽师范大学位于芜湖,是安徽省四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全省中学教师的 摇篮。如果没有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依山傍水、四周有围墙环绕的校园将继续自 成一统的宁静生活。   然而,在很短的时间里,“副校长剽窃事件”全校教生尽人皆知。据该校一 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这些天,他经常接到的电话都是这样开头的:“×老 师,我告诉你一件事……”——人们通过电话,在自己人际圈所及的范围内,小 心翼翼地传递着这条不光彩的“新闻”。   “太不像话了!东抄西抄,拼凑在一起,还要费点工夫,他连这点工夫都不 想费了!”有人暗地表示愤怒。   “刘小子,你高,你真高!你欺负俺师大人不懂英语哦!不像你出过国,在 国外好的没学着,学会回来欺负俺懂汉字的中国人。师大建校以来将近百年的基 业都给你丢尽了!不查办,不足以平民愤!”一个署名“退休老教”的ID在网络 上义愤难平。   “退休老教”可能不知道,懂英语的人读懂刘登义这4篇论文的标题也难: 其中夹杂着不少在《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查不到的单词,即便按大意翻译 成中文也是诘屈聱牙,以其中的两篇论文为例:《黑穗病对于无性繁殖的蔓草的 影响(Impact of the flower smut Ustilago cynodontis (Ustilagiaceae) on the perfamance of the clonal grass Cynodon dactylon (Gramiveae) 》、 《以剪秋萝属植物感染为例,带菌疾病对于植物群动力机制的影响(The effect of a vector-borne disease on the dynamics of natural plant populations for Ustilago violacea infection of Lychnis viscaria. E)》。语言的优势 和研究领域的生僻可能是当事人敢于公然奉行“拿来主义”的重要原因。   然而网络上同情刘副校长的声音似乎也不少:   “公安机关应该出动,看看到底是谁向方(舟子)告密!”   “造假从何而来?只不过是因为当上校长后,学术上给耽误,做点宣传材料 而已。宣传材料有法律效力吗?”   “网页上的不实论文,可能是生科院(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登义同 时也是生科院的“名师”和博导)弄错了,老刘并不知情,对此生科院院长应该 负责;《生物多样性》等造假论文,一定是刘的学生瞒着老师干的。此时,老刘 的学生应该站出来,主动承认错误,说清此事与老师无关。”   刘登义其人   4篇英文造假论文被发现之后,打假者又陆续从刘登义的简历中发现了7篇据 称被SCI引用的论文存在问题。不久之后,这11篇论文和1本由瑞典于默奥大学出 版社出版的“学术独著”一起从刘登义的网上简历中消失了。   “这件事,学校里的老教师都不感到突然。这样的危机,对刘登义来说,不 是一回两回了。”一位在安师大工作了十几年的教授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1992年刘登义从瑞典学成回国的时候,他的博士学位就曾 遭到质疑。   包教授与刘登义同时期赴瑞典留学。他说,刘登义就读的于默奥大学是瑞典 Uppsala大学的分校,位于“快要进入北极圈”的瑞典北方。记者登陆于默奥大 学的主页,发现这是一所成立于1965年的大学,“关于我们(About us)”部分 的介绍相当简略,大意是“学问无止境,于默奥大学向所有有志于求学的人敞开 怀抱”——这样的描述似乎可以用于任何一所大学。   “我本来是想在瑞典攻完博士学位的,但那时候89刚过去,国家给留学生的 护照都是两年的,而且是一次性的,要留下很困难,我的导师很为我惋惜。刘登 义比我们多呆了近1年的时间。据我所知,在瑞典攻读完博士学位,一般需要6年 的时间,需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然后再根据这3篇论文写一篇毕业 论文。与我们同期去瑞典求学的人很多,当时就有人对刘登义的学历提出过质疑, 认为他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拿到博士学位。”包教授说。   记者查看刘登义的简历,没有发现他在瑞典取得博士学位所必须完成的3篇 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记录。   当年,刘登义博士学位的质疑者曾经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过信,但杳无音 信。   “那时候,跟国外的联系还不像现在这样便利,瑞典又那么远,可能调查起 来比较困难吧。”包教授解嘲道。   更重要的是,刘登义回国之前已经名动家乡。知情人士透露,在瑞典留学期 间,刘登义每月给母校安师大的校长写一封“汇报思想”的长信。回国之前,又 接连给省领导写信,表达学成之后建设家乡的拳拳之心。   在“海归”稀少的年代,刘登义回国之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安师大生物系的系 主任。而质疑他博士学历的人都先后因各种原因调离生物系。刘登义从系主任的 位子上一路“飙升”至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2001年暑假,刘副校长带家人到皖南休宁县避暑。返校之后报销费用,事由 填的是带领生物系老师到皖南采集标本,参与人一栏除了他自己,还填了生物系 其他几位老师的名字,其中包括赵老师(化名)。恰好赵老师(化名)到财务办 事,发现了那张写着自己去皖南采集标本的报销单,大惑。赵老师给报销单上写 的、与他“一起去皖南采集标本”的另外几位老师打电话,大家都惊呼,这是根 本没有的事。众怒,要状告副校长。校党委出面,挨家挨户地给这几位老师做工 作,劝大家“以安师大荣誉为重”。此事不了了之。   “这样的事情,应该很容易调查。我认为,只要派一个和安师大没有利害关 系的由同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这个组成立到解散不出3天,就可以把问 题查清楚。出于对当事者负责的态度,也应该尽快把事情查清楚,如果确有此事, 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如果检举不实,属于诬告,就应该把无辜者保护起来, 并可追查诬告者的法律责任。”在被记者问及对副校长“剽窃事件”的态度时, 安师大一位老师说。   12月13日,在方舟子在网络上公布刘登义简历中的疑点10天之后,记者拨通 了刘登义的小灵通,听到记者报出身份,他旋即挂断了电话。   同一天,记者致电安师大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吴孝兵教授。吴教授称自己刚 出差回来,对“刘登义事件”并不知情。记者问:“也就是说,校学术委员会还 没有把这件事通报给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更没有为此开过会,或者宣布对此进 行核实?”吴教授道:“我出差期间,有时候手机是关机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你知道吧?”   据知情人士透露,刘登义是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省委组织部任命的干部, 对于他的问题,学校是无权查问的。记者随即致电安徽省教育厅纪工委办公室 (监察室)主任王宜。   王主任称,他还不知道此事。记者表示可以立刻将相关信息传真过去并向王 要了一个传真号码,但在此后一天的时间里,这个号码不是无人接听就是占线。 王主任还表示,此类情况需要请示省教育厅的几位“大头”,现在“大头”们都 不在,随即,王主任把记者推给学校,“学校应该是最了解情况的,你联系一下 学校吧”。   在芜湖采访期间,记者曾多次拨打安师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师大校长蒋玉 珉教授的办公电话,但遗憾的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记者还曾按照内部人士的 指点,在早晨8:00之前到安师大行政楼,“围堵”按照常规每天都要在正式上 班之前聚在办公楼里就一天的工作简短碰头校长和副校长。但在12月14日,从早 晨7:30到早晨8:30,安师大数位校长和副校长办公室的木门都紧紧关闭,敲门 之后听不到任何动静。   “现在事情才发生十来天,学校暂时没有表态,老师们可以理解,但总不会 长期搁置吧,那样对师大的工作、对学校学术声誉的伤害可能是最大的。”在被 问及对学校态度的看法时,安师大的一位教师这样说。   刘登义的简历到底是不是他自己写的?安师大生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 士说:“今年年初,出于招生宣传的目的,我们把老师们的简历挂在学院主页上。 简历由本人提供。其他老师的简历,我们挂上去之前都过了一下。他(刘登义) 是校长,而且主管学校的网络建设,如果他不把简历提交给我们,我们也不好做 这方面的要求。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年初,他的简历里是没有现在被方舟子发 现的这4篇造假论文的,我们不知道这4篇论文是什么时候加进去的,知道前不久 被方舟子揪住,我们才发现。”   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标准   安师大的一些教师认为,如果“论文剽窃”确有其事,当归咎于刘登义本人 的人品缺陷。但此间更多旁观者确认为,学术腐败往往是以利益的再分配为基础 的。   无独有偶,在“论文剽窃事件”之前,由刘登义主持制定、尚在内部讨论阶 段的《安徽师范大学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已经让安师大沸沸扬扬。   校方称,这套方案借鉴了全国二十余所大学的经验,十五六次易其稿。但方 案一出台,立刻就遭到了全校几乎所有院系老师们的反对。   该分配方案将教授分为A、B、C三档,如果完成校方规定的科研项目的指标, “A级教授”每年可享受5万元津贴,“B级教授”可享受每年3.5万元的津贴, “C级教授”每年可享受2万元的津贴。   相应的指标是:A级教授——“近3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2项”; 并且“近3年在国家重点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篇”,或“在导向 性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或“在导向性及以上期刊公开发 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和国家重点期刊论文2篇”。“B级教授”——“近3年主持厅 (局)级及其以上项目2项,其中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1项”且“近3年获国 家级奖项1项,或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发 表学术论文1篇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C级教授”——3年聘期内,在国家级以 上期刊上发表不少于3篇论文,或出版1部10万字以上的专著,或主持省部级以上 科研项目1项。   这份看似公正合理的量化指标竟闹得群情激奋,“按照这套方案,有可能安 师大的大多数教授都达不到C级教授的标准!如果一个标准大多数人都达不到, 这个标准肯定是不合理的”安师大一位有二十几年教龄的孔教授说。   “以人文社科为例,安徽省的社科科研项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省社科 规划项目,一个是省教育厅人文项目。其中省社科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数额会分到 一些政府机构去。省教育厅的项目要做各种‘平衡’,比如,曾有规定教授只能 申请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让给副教授、讲师等。”   按照孔教授提供的路径,记者在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教育网”上,看 到一篇安徽省教育厅2004年7月7日发布的《关于申报2005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通知称,2005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有10项, 其中包括指定给合工大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项目各1项。   “剩下的8个项目要在全省二三十家高校里分,安师大最后至多得到一个名 额。而安师大的‘大文科’有七八十名教授。如果按人头轮,一个教授,七八十 年才能轮到一个省级项目。”   对于每年省里有多少项目,孔教授烂熟于心,但是这些项目对于如他一样的 普通教授而言,比哈雷慧星还要可望而不可及。   “项目并不是每年都有,一般是两年一立项,而学校规定的聘期是3年,等 于一位教授在3年任期之内只有一次争取项目的机会。”考虑进这重因素,如果 按人头轮,一个教授争取到一个省级项目需要210年到240年。省级项目如此,申 请教育部人文项目和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   与孔教授委婉的质疑相比,网络上的言论更加直抒胸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 准了刘登义:“你造的聘任年限是3年,按照你造的年限和要求:讲师3年发表10 篇省级文章,折合成50个科研分。我校讲师能跑步进入副高,副高能跑步进入正 高。国家规定的五年一个周期的职称评审年限都被你比下去了。你高,实实在在 是高,你跟58年谎报粮食产量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在大学呆过一个月的人都懂 的道理,你一个校长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了,你真是造假造昏头了。按照你 造假论文的速度是够了,按照有良心的人的速度是不够的,除非你鼓励老师与你 一样造假。”   “我们都知道‘项目’是怎么回事”   有没有人能够达到C级教授、甚至A级教授和B级教授的标准呢?答案是肯定 的。   刘登义的简历中,不仅包括他在最近3年发表的3篇学术论文和3本学术专著, 也包括他最近几年内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同时,这位副校长还 先后承担9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按照他主持拟定的分配方案,他每年除了能够获得最高一级的5万元津贴, 每发表一篇被SCI、SSCI收录的论文还将获得6000元奖金;每承担一项国家级研 究项目将获得3万元的奖金;每承担一项省部级项目将获得1万元的奖金。   刘登义有过人的精力吗?“我们学校副校长的时间表都是以半小时为单位的。 每天开会和各种行政事务就够他们忙的,哪有时间进实验室?”一位不愿透露姓 名的知情人士评论道。“他(刘登义)也带研究生,反正我们是从来没有看见他 来上过课。简历上的‘讲授课程’?人家胆子大呗。”安师大生科院的一位教授 说。   “‘要项目’和‘做项目’是两回事。能要来项目的人,自己是不用做项目 的。现在‘项目’了不得,一个项目的研究基金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对于国 家级项目,一般省市和单位再按1:1的比例给‘配套’,这些钱有多少进了立项 人的腰包?”安师大经济系的一位教授问。   “我们都知道‘项目’是怎么回事,要项目就是要钱。我一个普通教授去申 报项目,难度跟校长、副校长和院长去申报是不一样的。”安师大文学院的一位 教授说。   “现在的高校,老师要一手抓学问,一手抓关系和权力。只要‘关系/权力’ 那只手硬,‘学问’那只手软点没有关系。”经济系的那位教授说,“只要你掌 握公共资源,项目和论文都不成问题。相反,你什么都没有,就会做学问,累死 你,你也什么都没有。”   在安师大流传着一种说法,教授分为三类,红顶教授、贵族教授和布衣教授。 红顶教授指部分“双肩挑(同时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贵族教授指有广泛人 脉关系的善于经营之辈;布衣教授,顾名思义,没权力没关系。这三种教授在获 得项目的“能力”方面,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差距。   在安师大生命科学院的网页上,有一条最近的公告《我院又有4项研究课题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刘登义作为主持人的《铜污染胁迫下白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与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相 互作用研究》,获得了24万元的资助。其他3个项目的主持人均同时担任学院副 院长以上的职务。   在安师大的网页上,一条《我校7项课题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的“最新消息”显示,在全校的范围内,“双肩挑”获得重点科研项目的比 例比生科院的比例要小得多。7位项目主持人中,仅有2位担任学院院长以上的领 导职位,其余5位是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普通教授。   “即使是科研能力特别强,手里有项目的教授,对于正在讨论中的津贴分配 方案也有很大的意见。因为大多数项目都是两年一立项,两年一结题,而学校拟 定的聘期是3年。也就是说,即使你满足一切指标进入A级教授和B级教授的序列, 3年之后你又得出来。科研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产业化、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师大教授说。   扩招的蛋糕应该切给谁?是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成为研究型大学?康德要在 我们学校早就下岗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师大的决策层拟定以科研为硬性指标的津贴分配方案时, 最重要的数字论据是,“安徽师范大学80%的科研工作是由不到15%的教师完成 的”。   这个数字,与安师大新近提出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相比,显然 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人将津贴分配方案理解为向75%的教师施加压力、鼓励 科研的举措。   但此间存在的矛盾是,学校用于发放津贴的资金,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扩招 的学费收入。   “扩招之前,老师们一周上4节课就可以了,扩招之后,每周要上8-10节, 甚至更多。”安师一位教授说。急速扩招之后,安师大的师资出现短缺,甚至一 些退休的教授都被返聘回学校任教。   “安师大和北大、复旦不一样。这两个学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基本持 平。安师大本科生的盘子非常大,学校有规定,教授必须深入教学一线,担任至 少一门本科生的课,再加上研究生教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超负荷地承担教学 任务。按照拟定的薪酬标准,一节课的课时费是40块钱,全年上满300节课可以 拿到1万2,那意味着一位老师每周要上9节课左右。教学负担这样沉重,发表论 文、搞到项目又是那么的难,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老师能立项、能获奖,那是这 位老师的本事,学校可以另外奖励。但是,学校不能惩罚那些没有达到指标的老 师。因为你要知道,这些钱是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拼死拼活上大课挣来的。”一位 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   “学术腐败越演越烈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以前,高校虽然也讲论文、讲项 目,但这些东西只能带来清誉,跟经济利益不挂钩。扩招之后,高校的收入来源 更多元,学校对资源的处置权也比以前加大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腐败的 背后往往是‘分赃’。”安师大经济系的一位教授说。   “每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的时候,‘公关小组’都常驻北京。回来的时候 开会传达,明目张胆地交流怎么送礼。理直气壮地说是为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假 期把一些学报或者学术期刊的总编、编辑,甚至他们的家属请出来度假,一切费 用全包,临走还给带礼物。美其名曰,争取‘合作办刊’,为老师们争取更多的 论文发表原地。其实,人家要‘感谢’,还是会‘感谢’领导。”这位教授说, “有些平时张嘴就是跳舞、打牌,从来听不到他谈学问的人,到北京去当几个月 的‘访问学者’,回来就能发表几篇论文。他不去上课,也不去参加讨论会,每 天就在各个学报和学术期刊的编辑部转悠,拉关系。要不,就四处找枪手。这样 的人,也能当‘教授’。我敢说,他对本专业的了解,不超过一两本教科书。”   “这不是安师大一所学校的问题,这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历数 了安师大种种“怪现象”之后,这位教授强调。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入围211工 程”、“增设博士点、硕士点”成了各级各类院校不同的奋斗目标。用安师大校 领导的话说,“学科要发展,不能只是教学规模的扩大,而是水平的提升。”   “评211看什么?国家审核博士点、硕士点看什么?不也是看论文和‘项目’ 吗?”安师大一位退休教授说,“发表论文的杂志的级别越高、承担项目的级别 越高,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占的权重就越大。”   “以前是单纯以论文的数量,现在还会考虑被引用率,看起来有所进步,但 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片面性。宁波大学有个教授,一年能有七八十篇论文被SCI引 用。他没事就做实验,对化学晶体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数据,豆腐干那种的,就 被SCI引用了,但是这种数据据专业人士讲,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按照我们学校 的标准,被SCI引用一篇,奖励6000元,他一年就能拿50万。”安师大文学院一 位教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分专业,论文至上、项目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尖 锐批评。   “康德被聘为教授之后,11年内没有发表文章,如果他在我们学校,他早就 下岗了;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如果他生活在当代,他肯定没有饭碗。”这位 教授说。 (XYS200512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