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罗志田是个错乱货论证之二 李继宏 2001年3月号总第147期的《开放时代》曾刊登了罗志田这个错乱货的一篇文章:《物质 的兴起: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用的署名是其笔名“罗厚立”。 这篇错乱文字总共17000余字,前言不搭后语,逻辑错乱,文句不通,读起来十分辛 苦。非常抱歉地告诉诸位看官,我没能耐着性子读完,只看了6000余字。但从中窥见了 罗志田这个错乱货“研究”历史的诸多伎俩,列出来供大家欣赏。 伎俩1、不知所云法。罗错乱货在该文第二段提到:“‘文化’一词的含义,百年间始 终没有充分的共识。本人所说的文化,大致即我们通常所说‘中国文化’之意,接近于 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定义也各不同,姑取其宽泛的一面)。”至于什么是“我们通常所说 ‘中国文化’之意”,罗错乱货则毫无一字提及。在此暂且按下不提,等一会我们再来 看这个不知所云的定义如何导致了整篇文字的错乱。 伎俩2、信口开河法。罗错乱货在第三段提到:“多数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 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究竟要多少人才能算多数中国读书人?我不了解近代的教育 史,不知道清末民初总共有多少读书人。不过按照总体人口基数猜想起来,10万总归有 吧?罗错乱货生于解放后,连胡适的面都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多数中国读书人都在思 考一个共同的问题呢?假设当时中国真的只有10万个读书人,难道他看过50001个读书 人的日记? 伎俩3、鸵鸟埋头法。传说鸵鸟有个习性,以为把头埋在沙子里面,敌人就看不见它 了。罗错乱货也有这个习性。罗错乱货在第7段提到:“从晚清开始中国士人要想将重 心从‘学’或‘理’转移到具体的‘术’或‘力’之上便至感困难,而要反其道而行之 则相对容易。”实际上所谓“至感困难”和“相对容易”纯属信口开河,但就算我们同 意罗错乱货提出这个命题,从这篇神经文字中引用的人物来看,罗错乱货的论证完全属 于鸵鸟埋头法。李鸿章算不算士人?轮船招商局是谁开的?张之洞算不算士人?汉阳铁 厂是谁建的? 伎俩4、血口喷人法。罗错乱货在第17段提到:“在国人争相强调物质的作用、主张能 杀人者为有用和成功之时……”。没有任何头脑正常的人会“主张(学问)能杀人者为 有用和成功”,而且,从该段的上下文看,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真的这样认为。罗 错乱货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无中生有,血口喷人。 伎俩5、挥刀自宫法。罗错乱货在第22段提到:“我们今日说到‘科学’,首先联想到 的大概是数理化,近年则多为工科一类”。不知道罗错乱货的“我们”指的是谁,如果 指的是他本人以及他那些同样错乱的学生,我无话可说。正常人说到“科学”,首先联 想起的应该是它的定义,比如说“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罗错乱货这种 敢于自暴无知的勇气,实在让人佩服,可以称之为“挥刀自宫法”。 看到这一段,我已经无法继续了。罗错乱货这篇文章九不搭八,实在不是正常人轻易能 看完的。也许认真读一遍,能领略到罗错乱货更多“研究”历史学的绝技,但是,我在 这里向诸位看官道歉,恕我没办法读下去了。如果各位要想进一步见识罗志田的“错乱 神功”,不妨亲自去观摩观摩。下面来分析一下罗错乱货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常识掌握程 度。 该文的摘要提到:“本文认为,近代中国以‘变’著称,但相对政治、经济相比…… ”。陆兴华先生已经指出,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学者,在论文投稿之前,摘要至少得检 查20遍。请问各位看官,有没有人能理解“相对政治、经济相比”这句话?罗错乱货想 说的是“相对于政治、经济领域来说……”,可是他缺乏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所以写 成那个错乱样。 罗错乱货在第5段提到:“先秦‘重农’学派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不涉及怎样生 活的技艺。”前面半句话分解成主、谓、宾结构:“学派是生活方式。”天啊!罗志田 的汉语写作错乱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替他感到十分难过。多么可怜的一个人啊 !从他的小学作文老师,到余英时这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那么多老师,竟然都对他 的汉语错乱幸灾乐祸,不肯指正;由此可见罗志田多么不受欢迎!或者我猜测错了,还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那些老师毫无责任心,没有指出罗志田汉语写作的错乱并非因为不 喜欢他;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的那些老师既有责任心,也指出过,但是罗志田的错乱是神 经官能症的,改正不了。 姑且再举一例,来看罗志田的汉语写作如何不可救药。这个错乱货在该文第22段提到: “而且,时人对‘科学’角色的认知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实有区别:科学在欧洲仍像早年 传教士所引导的那样与‘物质’相连而常常落实在‘技术’之上;但在中国则更多体现 为‘精神’,在实践层面更首先落实在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以及史学的‘方法’之 上(后者包括唯物史观,那时持此观念者咸认自己比实验主义更‘科学’)。”我们先来 看“时人对‘科学’角色的认知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实有区别”这句话。这么拗口的话是 智力正常的人写出来的吗?罗志田想说的其实是“当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科学’的看 法并不相同”。再来看罗志田的无知。“科学在欧洲仍像早年传教士所引导的那样与 ‘物质’相连而常常落实在‘技术’之上”。有些读者可能很难理解这句错乱的汉语, 其实罗志田这个错乱货想说的不过是“欧洲人还是把‘科学’当成‘技术’”。这句话 彻底暴露了罗志田的无知。关于欧洲人的“科学”观念,可以参考胡塞尔1934-1937年 间所写的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一文。胡塞尔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科学已经变成 “封闭的意义体系”,也就是他所说的危机。诸位如有兴趣,请自行去参阅。 我一贯的作风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考虑到罗志田完全缺乏汉语写作能力的既成事实 ,无妨把所有这些全都按下不提,来看他的想法是否错乱。 回过头来看罗志田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众多大致属于文化层面的变化中,有一个贯穿 百年且与两千年文化传统相当冲突的倾向,即物质的兴起。”依然是错乱的汉语!为了 便于分析,我不得不帮这个错乱货改写这句话:“文化的变化有多个层面,物质的兴起 是其中之一;它是持续百年的文化变化倾向,和过去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冲突。” 好了,按照罗志田的说法,他采用的文化概念 “接近于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先让我 们来看看什么是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在早期的人类学家(比如泰勒)那里,文化是指人 类造物的总体,包括人类制造出来的实物、耕种的田地、社会制度(政治的、宗教的、 经济的等等),也包括知识和意义体系。而根据当前人类学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文化是 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交流和意义性质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比 如交通标识)、人们及其活动等。既然他说“姑取其宽泛的一面”,那么,我们就来使 用文化最宽泛的定义:一切跟人类活动有关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倾向。按照词典的定义,倾向是“通往某个地方、目标、效 果、极限的方向或者途径”。再来看看罗志田的“物质”。该文第14段点名,“物质” 一词来自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康有为用“物质”或者“物质学”来指称西方的科 学技术。 罗志田的错乱这下子出来了。文化既然是一切跟人类活动有关的东西,那么,近代文化 的变化,必然包括社会制度的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等等。所谓“物 质的兴起”,也就是“科学技术教育”的兴起,如何能是文化变化的“倾向”? 就这么一个错乱货,居然能当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我再次强烈呼吁北京大学校方开除其 教职!强烈呼吁国内各学术刊物和出版单位严格审查罗志田的一切文章! (XYS200506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