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一场“科技秀”的“非典型”意义 2005.05.13新民周刊 撰稿/黄祺(记者) 傍“老诺”似乎和傍名牌一样成为了“灰色地带”,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国际学术会议成了企业傍“老诺”的交际场所。 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多位国外专家、600多位专业人员;上千人的开幕 仪式,政府官员莅临发言;涵盖生物、化学、药学等专业领域的话题——作为一 场专业会议,如此耀眼的人员阵容、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此广泛的专业论题, “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节”的场面恐怕世界少见。 记者亲历大会,观察会议的细节,领略了这次大会的“非典型”意义,大概 只有在此时、此地,这场声势浩大的会议才可能“圆满成功”。 看上去很美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新落成的星海会展中心二期大楼十分光鲜,即使在4月 25日这个雾气弥漫的早晨,玻璃外墙还是光可鉴人。大会组织者把“2005 国际 DNA及基因组节”的开幕地点选在这个极具现代感的大楼里,也许正是为了配合 大会的由头——“纪念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2周年和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成5周 年”。 基因、DNA、双螺旋这些词语在普通人的字典里是生僻的,大多数人对于生 物技术、生命科学等等概念只有高深莫测的感觉,就像这钢筋玻璃搭建起来的大 楼,让人眩目,仿佛置身现实世界之外。 也许正是考虑到会议主旨太过玄妙,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会,早在半年前, “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节”网站就开始宣传大会的初衷和意义。网页上有这样 一段振奋人心的话:一个生命科学的盛典;一个激励年轻一代勇攀科技高峰的大 会;一个顶尖科技创新驱动健康事业发展的大舞台;一个“通向2008北京奥运之 路”的序幕;让我们共同营造未来的“中国生命科学的奥林匹克”盛会。 虽然宣传的语言十分具有煽动性,但据后来参会的人说,最吸引他们的还是 大会请来的7位诺贝尔奖得主。网站上至今还挂着这7位重量级科学家和注明“正 在邀请”的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伊博士的照片和简历。前7位 科学家分别是2004年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1998年生理医学奖得主弗莱 德·姆莱德博士;1998年化学奖得主约翰·戴森霍费尔博士、罗伯特·胡贝博士 和哈特姆特·米歇尔博士;1987年化学奖得主让·玛利·雷恩博士和1976年生理 医学奖得主巴鲁克·布伦伯格博士。 虽然最终参加大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5位,但诺奖得主们的光辉还是足 以吸引国内的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对于见识过无数专业会议的国内学者来说, 能够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见,何况国内一直有崇尚诺贝 尔奖的氛围,而5位诺贝尔奖得主同台的盛况更值得期待。 “大连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名挂在网上“主办方”的位置,更是 增加了大会的权威性。 对山东农业大学的吴承来说,他对这次大会的信任感主要来自于此,他坦言 “国外的那些协会我了解不多”,他不清楚承办方中的“美国国际高科合作协会 (WI-HTS)”是一家怎样的组织。但到了大连后,他发现会议资料中“中国科 学院”的名字从主办单位中消失了,这让他有些疑惑。 虽然出现了一些“缩水”现象,但大会准备工作还是进行得有条不紊。大会 的主要承办方“美国国际高科合作协会(WIHTS)”和“大连百奥泰科技有限公 司”负责的前期注册服务十分周到,前一家是在美国注册的NGO组织,后一家是 在大连注册的企业,两家拥有同一个负责人梅晓丹。 作为大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梅晓丹在大会的筹划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 重。他甚至亲自给挑选出来的学者发送邀请邮件,中国医科大学的教授罗阳就是 在收到梅晓丹的邀请邮件后才知道这次会议的。 对于协会和公司以及梅晓丹本人,罗阳都不了解,之前也没有听说过他们。 罗阳说,她之所以选择来参加会议,主要是因为大会邀请的专家学术水平比较高, 而且大会的论题对自己的工作有益。在选择会议时,她不会太多注意会议的组织 者以及大会更多的背景。 不论从大会的组织程序、会务服务,还是从邀请专家的学术水平、论题设置 上看,“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节”都是一次国际性的科技盛会,特别是当金发 碧眼、西服革履的国外参会者踩着红地毯走进气派不凡的开幕式会场时,不禁让 人联想到奥斯卡颁奖盛典。 梅晓丹把开幕式、晚宴叫做“场面上的事”,他一再强调组织如此大型、高 规格的大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大连市政府一手操办的“场面上的事”是非常 成功的。 领导讲话、贵宾发言、主办者致辞……会场上一派热烈而祥和的气氛,数千 双手制造出来的掌声在会场中雷动。从美国赶来的华裔学者GUANG SUN感慨: “已经十几年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了!” 挥不去的赞助商“魅影” 在发言的嘉宾中,大连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他的话 音刚落,会场里掌声的音量几乎是给之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两倍,“雷鸣般”的 掌声中似乎可以听出鼓掌者的崇拜之情。 掌声是从会场的后半场传来的。按照国际大会的惯例,记者的座席一般设置 在会场的最后几排,但在“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大会”的开幕式上,记者意外 地被安排在第三排,后半场座位被听众占领,人数大约有2000人。 进场时,等前排参加会议的人员坐定,早已列队在大厅等待的听众在工作人 员的指引下进入会场的后半场就座。 每一队听众队伍前都有一个人手持木牌,上面写着“郑州”“旅顺”“金州” 等地名,队伍里大多是60岁左右的老人,那阵势和老年运动会有些相似,有的老 人戴着写有珍奥字样的红色太阳帽,端详着写有很多英文的开幕式背景,样子十 分可爱。 一位姓郑的老人从河南来,他告诉记者,他是珍奥核酸的老用户,长期服用 每年需要花费5000元的珍奥保健品。这次珍奥公司组织他来大连旅游。他所在的 城市来了61个人,每个人按照1700元的标准安排食宿,一共6天,这一天是专门 被安排来参加大会的。 另一位大连当地的老人说,他也是珍奥核酸的老用户,并且是“3星级”用 户,也就是消费额在30000元以上。他说他所在的区来了50个人,大连一共有11 个区,总共应该是来了500多人。 当然,庞大的听众群不仅仅是来鼓掌的。大会开幕式结束以后,工作人员引 导前排的参会者到大楼三层的会议室参加“诺贝尔论坛”,而下面的开幕式会场 接下来将要进行“DNA大型科普讲座”。 “DNA大型科普讲座”上,美国TEXAS HOUSTON大学的BUREN教授首先做了简 短发言,然后被热情的老年观众们簇拥着离开会场。记者会后通过电子邮件采访 了BUREN教授,他回复说,他的研究专业是核苷对人体代谢和免疫的影响,他在1 年半以前接受了珍奥公司的资助用于研究核苷的新的应用。他还说,一些原本不 是研究免疫营养学的学者也加入到由珍奥提供赞助的项目中。 紧接着,大连珍奥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乔宾福上台开始题目为“核酸类 物质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的“科普讲座”。 乔宾福白发苍苍,面容和善,说话铿锵,上来开场白:“珍奥的父老兄妹 们……”乔宾福在发言中引用了不少国外研究报告,“白介素Ⅱ”之类的专业名 词挂在嘴边。他总结说:“一句话,核酸不是万能的,但是人类的生命的正常活 动,遗传、代谢离不开基因,基因是由核酸组成的,没有核酸的生命是万万不能 的。” 乔宾福的科普讲座以“珍奥的父老兄妹们”结束。一走下讲台,乔宾福就被 台下的听众围住,一位60岁左右的女听众冲到乔宾福的面前,拉着他的手要他摸 摸自己的淋巴是不是有问题。 大连珍奥集团是“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节”的最大赞助企业,不论是会场 布置、会议资料、开幕式的安排上,还是小型的学术论坛上,珍奥的“魅影”挥 之不去。 在33场英语发言的小型学术论坛中,只有2场论坛配备同声传译系统,在这 两场题为“核酸与营养”“核酸与衰老”的论坛上,听众席中多了一些老人。三 位老太太结伴而来,她们都收到了大连市老干局发的这两场论坛的邀请函,整个 老干部局一共发了100张。“反正也不要钱,来学习学习”,其中一位老人说, 老太太很认真,还准备了笔记本。 但会议工作人员显然对老人们的到来准备不足,会场一度有些混乱。一位老 人不断要求工作人员早点把被她叫做“助听器”的同声传译器发给他,一些老人 小声议论着“开会还发个收音机”,一位老人因为不会操作同声传译器,着急地 大声问旁边的人,打断了一个外国发言者的话。 梅晓丹透露,在总计700万元的大会运作资金中,珍奥集团赞助了将近400万。 几年前,国内曾掀起过核酸保健品概念真伪的争论,作为国内最大的核酸保 健品企业,珍奥集团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珍奥集团在这次大会的筹办工作中功 不可没。梅晓丹补充说,珍奥对大会更大的贡献是帮助他们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 系。没有政府的支持,这样大型的会议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他们与政府的协调 上比较好”,这种与政府的协调能力是“海归”梅晓丹不具备的条件,珍奥集团 “因为它是本地企业,大企业,是纳税大户,政府对他们的要求是百依百顺”。 按照梅晓丹的说法,他们当初寻找赞助商的要求一是“业内的,明白我们做 的这个事”,二是“他的理念要和我们的理念达成共识,否则很累的”。珍奥符 合他的要求。 谈及与珍奥的关系,梅晓丹客气地说:“挺好的。”接着他说,理想的操作 方法是,赞助商隐藏在台后,在合适的范围内、合适的时机、选择一种合适的方 式让赞助商达到宣传目的。梅晓丹说,第一次组织这样大型的活动,难免有不足 之处,以后有了经验,应该可以进一步协调好与赞助商的关系。 傍上“老诺” 梅晓丹用“圆满”来形容这次大会,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亮相是最大的 “得分点”。在他看来,这次高规格会议的成功,大大提升了他的企业和协会在 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地位,“要想超越这一次会议的规格很难,中科院也做不 了”,而“规格”的含金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请了多少诺奖获得者。 5天会议日程里,5位诺奖得主处处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所到之处无不掌声 围绕和人群簇拥。除了完成论坛的讲演,5位贵宾还抽空与大连的中学生们见面, 参加珍奥集团的诺贝尔奖科技馆奠基,其中一位还被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梅晓丹不否认,强大的诺奖明星阵容,让当地政府、赞助企业都颇为满意。 说起邀请诺奖得主的艰难,梅晓丹仿佛身临其境,立即改用英文表达:“至 少需要6个月或者一年。”他在美国注册的NGO组织(WIHT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否则公司是叫不动的,科学院也叫不动。人脉很重要,人们首先看到你的理念 很好”。政府和企业不一定在乎诺奖得主们讲了什么,在乎的是他们一定要来。 就像一场演唱会只要有了当红歌星就能卖个好价钱,而不必在乎歌星的演唱技巧 一样。 “他们和好莱坞明星一样的,是科技明星。”梅晓丹把诺奖得主们叫做“老 诺”,这称呼也符合娱乐圈的习惯。“万人迷”的球星贝克汉姆被叫做“小贝”, 具有表演天赋的球星罗纳尔多被叫做“老罗”。在梅晓丹看来,“老诺”与他们 有共同的特性:拥有自己的追随者,吸引眼球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眼球,而且,他 们也要“出场费”。 “球星你不给他出场费他会上场打球吗?不可能的,这是自然规律,全球都 这样的。”梅晓丹不避讳说起邀请老诺是要花钱的,他们的价钱不能达到克林顿 25万到30万美元的级别,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作为“商业机密”,他没有告诉 记者具体的价格。 如果“老诺”可以被等同为“老罗”,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和任何明星一样 帮助企业或者其他的机构获得收益,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老诺”是最好的“代 言人”,他们的说服力应该远远胜过美女。 特别是在中国,诺贝尔奖的声誉早就驻扎在普通人的心里,在大众心目中, 诺奖代表了基础科学的最高水准,而诺奖得主则应该是不仅具有领先的科学技术 水准,而且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诺奖是严肃而崇高的,诺奖得主的学 术观点当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多年前,珍奥集团已经发现了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的“权威”价值,珍奥集 团曾经在企业宣传中使用了30位诺奖获得者的肖像,轰动一时。 但是,正是珍奥的这次宣传“创意”,让国内的消费者第一次了解到科学家 广告背后的猫腻。媒体报道,三位诺奖获得者表示,中国厂商将他们的肖像用于 “核酸营养”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而他们也并不赞同额外补充核酸对人体 健康具有有益影响的说法,30位诺奖得主促销核酸的闹剧就此收场。 尽管如此,珍奥集团还是沿用了靠近诺奖的思路,在“2005国际DNA及基因 组节”的展会上,珍奥集团的展位被三块展板占满,展板上印有珍奥董事长陈玉 松和诺奖得主握手的巨大照片。大会结束后,记者在珍奥集团网站上“新闻聚焦” 栏目里看到这样的内容:“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与珍奥达成合作意向”“世界顶级 科学家盛赞珍奥公司及产品”。 傍“老诺”似乎和傍名牌一样成为了“灰色地带”,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国际学术会议成了企业傍“老诺”的交际场所,这大概是“科技秀”对于企业来 说更重要的价值。 “操盘手”的理想 梅晓丹坐在上海滨江大酒店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他一身黑色带条纹的西服, 白衬衣、白袜。 这个中年“海归”谈起从他手上诞生的“2005国际DNA及基因组节”十分满 意,他使用了很多“多赢”“圆满”“品牌效应”之类的词语。对于他自己的企 业和协会来说,大会提升了它们的知名度,“以后业内都知道我们是做国际交流、 国际培训的,而且能够做一流的活动。”他的目标很明确:“我就是要做个品牌, 要弄得像《同一首歌》一样,然后把它卖掉。” 而大会的成功让他靠近了这个目标,除了上海,梅晓丹还要把诺奖得主从大 连带到北京、西安,进一步扩大这次活动的影响,尽管上海的媒体没有在新闻中 提到他和他的协会,但他仍然相信诺奖得主们的中国之行将大大提升他的“品牌 价值”。 梅晓丹非常看好他自己的盈利模式,虽然现在“盈余很少”,但总有一天, 国际上实力雄厚的专业会议机构会来收购他的企业。“新浪不就是复制了雅虎嘛, 做一段时间,国外看很好,不用再到中国去建,顺手就买下来了。”梅晓丹相信 他的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这次大会是一个高起点。启动“2005国际DNA及基因 组节”计划,梅晓丹只投入了50美元,而整个大会最后预计花费是700万人民币。 会务费用收入不多,据梅晓丹说只有几十万元,主要的资金来自珍奥集团的赞助, 而当他带着诺奖得主们“巡游”到其他城市时,费用就由当地政府承担,他预计 上海之行的花费是120万,“当然是上海市政府买单”。 梅晓丹就这样用小小的50美元撬动了大会,谈起在策划之初,一些部门对他 的不信任时他很激动。“中科院不相信我们,打了无数个电话警告我们,说这是 一场骗局。”梅晓丹说,这也是中科院没有成为大会主办方的原因,现在大会的 成功证明中科院的怀疑是错误的。 本来梅晓丹还策划了很多围绕大会的活动,比如他打算联合中央电视台的 “幸运52”节目做全国中学生DNA知识竞赛,他还准备了为艾滋病孤儿募捐的活 动,但由于相关部门认为作为企业他没有发起这些活动的资格,两个活动最终夭 折。梅晓丹并不气馁,他说下次活动他还要做募捐活动,“我更加看重活动的社 会效益”。 一场“科技秀”落幕了,当地政府得到了声誉,企业傍上了“老诺”,“操 盘手”建立了自己的行业品牌,大家各得其所,满意而归,至于大会创造了怎样 的学术价值,人们似乎并没有太多在意。 (XYS200506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