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人民警察成“命案疑凶”,派出所前成“凶杀现场”   ——《南方周末》制造虚假新闻图片遭媒体批评   作者:西郭先生   2005年12月5日出版的《新闻记者》(上海)杂志48-49页“媒体批评”栏目, 刊登安徽师大新闻系杨树森教授撰写的批评文章,揭露“南方一家影响很大的周 报” 2005年8月25日刊登的两幅新闻摄影作品是 “张冠李戴” 的虚假图片。该 文委婉而含蓄地隐去了报名, 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指的是《南方周末》。为慎重 起见,西郭先生查阅了该报该期,两幅照片赫然在目,故确认是《南方周末》无 疑。   现将该文转贴如下,图片为原文组成部分。   一幅张冠李戴的新闻图片   杨 树 森   目前,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追求所谓画 面的 “视觉冲击力” ,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人为制造虚假的 “现场画面” ,在读者中造成很坏影响。下面以一篇描写凶杀案的长篇报道所配发的两张摄影 图片为例,分析新闻配图失实的危害性以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南方一家影响很大的周报 2005 年 8 月 25 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长 篇报道《一名名医的意外死亡》,并配发新闻图片两张。所涉事件在各大媒体均 有报道,对其文字报道的真实性无可怀疑,但是所配图片却严重失实。   首先来看第 9 版作为题图的一幅。该图的左半边是正在行走的一个男子从 背部到小腿的半身图像,摄影者取的是左后侧位视角;画面右侧是一辆警车的一 角,有非常醒目的警车标志。画面的中心是 “凶手” 的右手用拇指和食指轻 轻捏着一把沾满鲜血的砍刀, 就是案件中的杀人凶器。图片的文字说明是:“杀 了医生之后,戴宝淦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在医院门口徘徊”。   这张新闻照片能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首先它告诉读者,凶手作案后 精神非常轻松。因为画面上他行走的姿态很放松,而且是用手指轻轻地 “ 捏着 ”凶器,而不是紧紧地 “攥着” 凶器,所配文字也说他在 “骂骂咧咧” 地 “徘徊” 。其次, 它告诉读者, 一把普普通通的到处都可以买到的砍刀,随时 都有可能成为一件凶器。那刀面上鲜红的血迹太刺激眼球了,会在人们脑海中留 下挥之不去的恐怖的意象。其三, 它告诉人们, 警察已经赶到现场。因为公安警 车就停在一旁,嫌疑人距警车不到2米,他是在警察的注视下从容徘徊的。   当读者读出这些信息的时候不免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凶手作案后既不自首, 也不逃跑?如果他在现场等待处理,为什么又要轻轻地捏着凶器来回行走?为什 么警察已到现场却眼看这位手持凶器的嫌疑人从容徘徊,而不去夺下他手中的砍 刀?   可是当读者看到第10版另一幅图片(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带走)时,就更会大吃 一惊:原来第一幅图中从容徘徊的“犯罪嫌疑人”戴宝淦,根本就不是他本人! 因为这幅图片中, 那个已经被戴上手铐、左臂上沾满血迹的戴宝淦的正面形象处 于画面中心。他穿着深灰色带竖条纹的T恤衫和浅灰色的长裤,而前一幅中的他 穿的却是蓝灰色短袖衬衫和黑色长裤。如果再仔细比较就会发现: 前一幅图中 的“犯罪嫌疑人”原来是警察,不仅服装样式、颜色完全与第二幅图中的警察一 样,而且腰间所佩带的警棍袋、传呼机袋等等都完全一样, 连后腰右侧一个皮 袋上的白色字样都依稀可见。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幅图片是一张虚假的新闻摄影,除了那把刀是 真的凶器外,其余信息都是假的。读者不禁要问:第一幅图片说明中 “杀了医 生之后,戴宝淦一边骂骂咧咧, 一边在医院门口徘徊”的信息从何而来?文字报 道中根本找不到这方面的信息。犯罪嫌疑人在杀人后真的悠闲轻松吗?为什么明 明是警察的形象,到了报纸上就成了犯罪嫌疑人?   为了核实该摄影图片是不是如以上分析的是一张假图片,笔者于 2005 年 9 月 2 日亲赴福州进行了现场勘查,结果发现该图片的虚假程度超出笔者的想象: 不仅仅第一幅图片上的“凶手”实际上是警察,而且拍摄现场也不是医院 ( 福 建中医学院大门左侧的“国医堂” ) 门口,而是在距现场 2.5 公里之外的辖 区派出所——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华大派出所门前。图片客观反映的是警察小 心翼翼地捏着凶器 (为了保护刀柄上的指纹) 往派出所内行走,而不是嫌犯拿 着凶器 “在医院门口徘徊”。第二张也是警车将嫌疑人戴宝淦带到派出所门前 下车后的照片,它准确的文字说明也应该是“犯罪嫌疑人戴宝淦被带到派出所”。   从画面分析,前一张照片本身并不是“导演”出来的。警察用两只手指轻轻 地“捏住”凶器的刀柄,完全符合他们的职业习惯:凶器是最重要的证据,刀柄 上的指纹不能轻易破坏,所以只能用手指轻捏。这幅作品假就假在张冠李戴的文 字说明:把警察当作疑凶,把派出所门前说成是医院门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显然不能用疏忽大意来解释,因为画面上的人是警察, 连普通读者都能看出来, 报纸编辑能看不出来,还要煞有介事地配上“骂骂咧咧”地“徘徊”的文字说明? 从笔者现场拍摄的画面看,与警察颈部齐平的正是“派出所”三个字。编辑对第 一张图片作掐头去脚的剪裁处理,就是为了避开这关键的地方,隐去警察制服的 领部也是意在淡化它与真凶的服装的明显差异。从第一幅画面的清晰度远远低于 第二张画面来看, 我们有理由认为, 这幅摄影图片的原件是有人物头部的,编辑 也知道画面人物是警察,场景是派出所门口。但是如实地配上“警察小心翼翼地 捏着凶器走进派出所”的文字,这张照片还会有多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 这张 张冠李戴的新闻照片,正是编辑为了追求画面的刺激性而有意作假。这对广大读 者和画面上那位警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新闻真实性一种亵渎。   追求版面的视觉效果并没有错,但绝不能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这幅 照片画面的 “视觉冲击力” 和 “血淋淋的刺激效果” ,似乎不应该是一张严 肃报纸的主要追求,尤其是当画面明显违反事实的时候。近年来许多读者批评该 报的品味明显下降,从这组失实摄影图片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来看,上述批评是 符合实际的。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授)   附图1:南方某周报2005年8月15日第9版的图片“杀了医生之后,戴宝淦一 边骂骂咧咧,一边在医院门口徘徊”。   附图2: 南方某周报2005年8月15日第10版的图片“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带走”。   附图3:以上两图的拍摄现场——本文作者2005年9月3日下午摄于福州市公 安局鼓楼分局华大派出所门前(与原图对照)。 (XYS200512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