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从圆明园事件看“换头术”及其他 陶世龙 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身份出现的“ 生态学专家”张正春,于2005年3 月29日通过新京报向圆明园防渗工程发难,到现在,一百三十多天过去了。 在这期间,3月31日,防渗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5月17日有报道说:清 华接手圆明园环评 将在限定时间内提交报告;6月30日,环保总局受理圆明园管 理处提交的 清华大学所作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7月7日,环保总局向新闻界通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 工程必须全面进行整改。 之后,这个轰动一时的“圆明园事件”被一些人认为已划上句号,有人在欢 呼胜利,比拟为康梁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张正春在博客网(博客中国)上他的 专栏中,反复发表长篇文章,赞之为:“非同寻常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极其 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据说当代科学革命的序幕由此揭开,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革命,云云。 然而,在清华的环评报告即将出来之际,张正春和一些环保人士,可不是这 样乐观。因为当时媒体纷传: 圆明园环评报告即将出炉 总体支持防渗工程 (新京报,6月19日 07:51) 传圆明园环评将支持防渗 (华西都市报,6月20日 08:46) , 环评报告可能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 (东方早报,6月20日 09:20) 上海青年报:圆明园环评报告据称将支持防渗 (上海青年报,6月20日 09:43) ...... 为此,显然事先得到消息的“自然之友”召集京城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紧急磋 商,扬言“不排除再次呼吁召开圆明园听证会”,因为他们当初发难,就是以 防渗膜不可用为口实。环保总局方面有的人可能也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以为使 用防渗膜在环评中通不过。(“这位[环保总局]负责人表示,“铺设防渗膜的方 法很可能不会被通过。” --圆明园防渗工程昨叫停 铺膜恐难通过环评审批,作 者:刘建宏 ,2005年04月01日 《新京报》 ) 但是那些支持铺膜的专家们是内行,他们说的话有科学依据,清华大学做环 评的人也不能否定,因此虽然说了这个工程的许多不是,但在“圆明园是否需要 防渗”和“防渗膜是否可用”这两个问题上,结论都是肯定的,否定了张正春发 难的依据: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铺设防渗膜造成生态灾难。( 潇湘晨报记者 黄志杰的报道及《11名专家公开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 环评报告公布后,证明先前的传闻:《环评报告认可圆明园防渗》,《圆明 园环评报告称铺膜无害》确有其事。所以那时张正春只给它50分 ,也就是不及 格,并称是把矛盾“上交”了(有满意有遗憾 各方专家评价圆明园环评报告); 许多环保人士也不满意,大造“圆明园环评报告即使通过 防渗工程也不合法”, “圆明园问题不能忽视价值理性”,“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 ”, “圆明园问题更需要人文判断 ”,“防渗是最次要的”之类舆论。环保人士赵 永新说:“‘环评报告之所以这么写,也是无奈之举,对防渗事件的艰巨性、复 杂性不可低估。’张正春老师的分析更加重了我心中的疑虑。”(欢欣与期待— 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整改感言) 从环保总局来看,开始是对内容守口如瓶 ,并放话否定环保总局支持铺防 渗膜的传言,“任何单位和组织无权对该报告进行推测和评价,也无权为圆明园 湖底防渗膜的去留作出推断。国家环保总局将最终发布最科学的结论。(上海青 年报:环保总局支持防渗属谣传,6月21日 ) 7月2日,新京报在《环评报告认可圆明园防渗》的报道中说,“据一位知情 人士透露,此次由清华大学环评机构作出的环评报告从总体上认为,圆明园进行 防渗是可行的。对于这种说法,环保总局的有关人士说,环评报告是从技术的角 度上论证防渗是否可行,环保总局将尊重环评报告,不过还要听取更多专家,更 全面的意见,作出决定。环保总局将在6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 设单位。” 从这架势来看,是要对这个环评报告再“环评”一番,而且准备用和清华作 环评差不多长短的时间,找更多的专家。因为“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 (赵永新) 是他们发难的起点,如得不出防渗膜不能用必须拆的结论,不仅张 正春破产,环保人士要士气低落,潘副局长也要大丢面子,输给小小的圆明园管 理处了。 这位记者同时报道了“从海淀区委有关人士处了解到的情况,下周,北京市 有关部门将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环评报告的有关内容。必要时,将 举办专家论证会。” 京华时报作了类似的报道,只是审批决定的时间说的短一 些,35天。(圆明园环评报告称铺膜无害) 众所周知,圆明园管理处的上级是海淀区人民政府,再上是北京市人民政 府,没有他们的批准,这个防渗工程是无法启动的.他们也不是事先没有找专家 研究,盲目施工,而且在张正春发难后,支持铺膜的专家仍不少。可以预料,如 果北京市举办的专家论证会和潘副局长的听证会唱起对台戏,并不奇怪。对台戏 其实已唱过一次,不过那次不是政府出面。 出人意料的是,仅过几天,“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 的消息就出来了。报道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昨天(7月7日)向新闻界 通报,环保总局于7月5日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 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整改措施 中,铺设的部分防渗膜将被拆除。”原定用35天来审批,结果似乎只用了一天。 奇怪的是,原来有意见的张正春也没意见了,不仅没有意见,而且非常赞赏国家 环保总局的行政效率--“5日环评机构公布了环评报告,昨天就给出了最后结 果。” (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筑龙网)赵永新也说 : “看了环保总局的整改要求,所有的疑云一扫而光。”其中奥妙何在? 在潘岳副局长向新闻界的通报和某些媒体事后的报道中,我发现,原来清华 的环评报告经过潘岳副局长的技巧处理,使“环评报告认可圆明园防渗”,“圆 明园环评报告称铺膜无害” 的科学结论,变魔术似地让公众得到相反的感觉, 而圆明园管理处还是必须把已铺的防渗膜拆去。尽管说的是“部分防渗膜须拆除” 但一块一块都有具体要求,总算起来那面积也就不小了,张正春和那些反防渗人 士,自然要欢呼胜利了。 难怪有人赞叹潘岳副局长是个出色的理论家,他在语言上不与清华环评报告 作对,并表示对科学的尊重,同时利用环评报告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之处, 使用迂回曲折的手法,最后仍达到拆除防渗膜的目的,扭转了环评报告不利于己 的形势,实为张正春等所不及。 环评报告的结论说:“(1)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退化,保障遗址公 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 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并从“圆明园座落于清河古河道上”这一特点出发, 承认“防止过度渗漏是节水措施之一。”(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 膜须拆除)其实这也是支持防渗工程者的主张,因为只要用科学的态度都会得出 同样的结论。而张正春和一些环保人士的主张是,圆明园无须防渗,要漏就让它 漏好了,这是补给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下水,维持他们说的生态的需要。 潘岳副局长则表示接受环评提出的:“圆明园确有必要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 水措施,以防止湖水的过度渗漏。”显然比张正春们高明得多,北京市的用水的 确紧张, 如像张正春、赵永新那样反对防渗,让圆明园的水漏掉,会使公众转 而对他们不满。 另一方面,潘副局长却又在已明确防渗膜并非不可用的情况下,要求圆明园 管理处把已铺好的防渗膜大面积地拆掉,改用天然粘土防渗, 一块一块部署得 很具体。 环评报告只是说“必须结合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选择, 决定防渗的具体形式。”“考虑到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公园的 特殊性,应该优先采用相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措施。”(圆明园环评报告中的结论 与建议)并未否定防渗膜,也未对应该采用什么具体形式和使用什么防渗材料发 表意见,这就是说,现在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也是可以的,虽然“其综合环 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而按照铺膜已基本完成的实际情况,该怎样处理 呢?本来环评报告的作者应该拿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没有。张正春说是矛盾上交 了,不满意,他不知道这正是给潘副局长实现自己的目标留下了空间。 我注意到潘岳副局长对防渗膜始终只说部分拆除,从没有说过全部拆除的话, 可以理解为不要造成与环评报告对立的良苦用心。但说是“部分拆除”,一块一 块总算起来,面积也不小了。(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 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 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 能再铺设侧防渗膜;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砂石为主 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 填。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 补给。--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我不知道环保总局是不 是对这类工程都作出这样细致的指示。 本来采用什么具体形式和使用什么防渗材料,有了精神和原则,就可以让操 作者因地地制宜,自己去选择,因为他们更了解实际情况。作为领导,水平高, 高瞻远瞩,看问题全面,能亲自操作,具体指示,应该是体现了他对业务的精通, 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如果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审视一下潘副局长向新闻界 作的通报,感到有些地方并不高明,不敢恭维。 在通报中,“潘岳指出,尽管防渗膜目前并未被证明有毒性,但天然防渗方 法显然比铺设防渗膜符合生态要求。在湖底与湖岸边大面积铺设防渗膜虽然能够 形成并维持较大的水域景观,能在短期内使水生生物得以恢复,但由于阻碍了水 体交换和侧渗补给,将会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因此, 该工程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应提倡的,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 “天然防渗方法”,既称为方法,即为人所用,说不上是天然了。如体察其 意,应是指地下天然形成的不透水层。的确,任何人工铺上的膜,无论其质量多 好,也比不上天然形成的隔水层。问题是 这种不透水层如黏土层,不是在任何 场所中都能形成的,并需要漫长的时间,只要稍稍有一点地质学知识,就知道, 幻想圆明园的湖中天然形成一个防渗层,不啻痴人说梦。说来话长,有兴趣的读 者请去看注释。(粘土岩是一种主要由粒径<0.0039mm的细颗粒物质组成的并含 有大量粘土矿物的沉积岩。疏松未固结者称为粘土,固结成岩者称为泥岩和页岩。 大多数粘土岩是母岩风化产物中的细碎屑物质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沉积场所,以 机械方式沉积而成的。部分粘土岩是铝硅酸盐矿物分解的产物在原地堆积而成或 在水盆地中通过胶体凝聚作用形成的。- -见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数字博物馆-岩 石)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 坏。”现在工程已基本结束,等着放水,还破坏什么呢。 潘岳副局长说的这些话,说了等于不说。 潘副局长最后的结论是:“该工程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也是不 应提倡的,必须进行全面整改。”仍是从技术角度来提出理由,没有按新京报社 论 《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说的 “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应当由政 治过程来决定。”, 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且潘副局长还表示了对科学的尊重, 因此我就也就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反问一下,潘副局长作出的这个决定是不是科 学的? 因为我发现,清华大学所作的环评报告的结论 说:“圆明园的生态系统没 有珍稀或濒危物种,除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外,其它物种均为普通种。 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大。”只是“由于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同 时警告“全部撤除防渗膜对土层的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有可 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环评报告15-1.6 生态影响) 这说明张正春的“圆明园铺设防渗膜是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赵永新的 “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 ”均为无科学依据的危言耸听。而且告诉我们, 对生态是有影响或者说破坏,主要发生在施工的过程中,而不是躺在湖底防渗膜。 现在它已经安顿在那里了,又要去把它翻起来, 倒是会又一次造成对环境的破 坏,不说别的,本来计划五一放水,结果到现在还干晒着,对那里的生物能没有 影响吗。特别是北京的雨季在夏天,春天干旱,此时好施工,如在雨季前铺完, 早已可蓄不少水了。正是张正春用并不成立的理由一搅和,“错过水生生态系统 恢复的最佳时期”。而且再拆除和作新的铺垫,只会加重破坏,许多人力物力白 白消耗掉了。全面衡量,值得吗?中国环境报上曾有专家提出“铺设防渗膜毕竟 已经耗费了3000万元,这使不少人想到以折衷的方式来避免防渗膜可能对生态造 成的不利影响。防渗对于严重缺水的北京来说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采取铺防渗 膜这种方式。可是既然已经铺设了,就应该力求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毁灭与 重生的激情碰撞--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直击,2005-4-15,天津环保局,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但是潘副局长却违背了他自己所提倡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原则,只着眼 于黏土优于复合土工膜这一条,而非要圆明园将已铺好的防渗膜拆掉不可。其理 由仅仅是“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 这句话本身就不科学。面积达到 多少平方米为“大面积”?在科学中不能以笼统的概念为标准,应该有经过科学 实验取得的数据。也许在决定之前环保总局有过论证,没有拿出来,但我怀疑, 清华大学的环评做了一个多月,圆明园管理处在铺膜以前也不是没有研究,用时 间可能更多。环保总局用几天或者就只是一天,便能得出结论,而且对拆除防渗 膜规定得那么具体。 虽然潘岳副局长曾表示:“决策将完全尊重科学 不会暗箱 操作”,“多听专家公众意见 不能拍脑袋定项目 ”,但遗憾的是,最后的决定 却如此仓促。决定是怎样作出的?我搜索了一阵,也去了环保总局网站,就是那 个通报,环保总局找了那些专家?他们有何意见?都不得而知。 8月12日《新闻晨报》报道:“圆明园整改工程启动:防渗膜除少部分外全 部拆除。... 昨日,率先披露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的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得知防 渗膜已经开始拆除时,显得颇为欣慰,他称:“现在可以说,保护圆明园的核心 问题已经解决了。”潘副局长和环保人士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如研究一下他们的 前后言行,不难发现,纵然他们在宣称“胜利”,但在道理上和道义上已经输了, 因为即使清华大学做的那个环评报告有含糊不清之处,也推翻了他们向圆明园防 渗工程发难的依据。所以潘副局长虽然作出了将几乎是全部的已铺好的防渗膜拆 掉的决定,在用词上仍不得不在防渗膜前面加上“部分”和“大面积”的限制词, 而不能像民间环保人士那样,痛快地喊出“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赵永 新)。 大概是作为中国国家环保局的副局长,总还不能公然抛开科学这面大旗 吧。 我还注意到,张正春等在迷惑公众上是有一套的,张某人宣称“圆明园事件 关系到大是大非问题”么,而只要不健忘,在那讲大是大非之年,实行的是“为 革命说谎有理”,张正春要大家抓大事,不要揪他个人的小事,不过是拾其余绪 而已,所以尽管兰州大学早在4月4日即已声明,张正春不是他们的“客座教授”, 张正春并无愧疚之意,而众多媒体也继续以“客座教授”乃至教授称之。我在8 月14日多次搜索,得到的结果是,张正春不是兰大客座教授的消息,只有广州日 报、大洋网、新语丝、五柳村、人民网几家作了转发或介绍,还有被网友贴到新 华社区,央视论坛和其他论坛的,也只有几处。而依旧宣称张正春是兰大客座教 授乃至取消客座二字直称教授者,比比皆是。 由此发现,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媒体,至少在圆明园事件上,没有能作到客观 公正的报道,有误导公众之嫌,一个张正春的身份尚难如实报道(从圆明园听证 会看媒体---为何不肯解假教授之谜) 他事可想而知。 例如环评报告否定了张正春的论点,不少媒体含混其词,并用各种办法掩盖, 使公众不能轻易知晓。更为恶劣的是,对于支持防渗者还有人威胁谩骂,不爱国, 或为贪官说话。 环评报告的结论并未否定纺渗膜;环保总局的决定也只是要求圆明园东部湖 底防渗工程全面整改,一些媒体报道出来时,使用的标题却成了“要求圆明园防 渗工程全面整改”,删去了“东部湖底” 环评报告的结论说:圆明园的生态系统没有珍稀或濒危物种,防渗工程对于 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大。只是在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 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将“水生”二字去掉,并将 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忽略,于是就成了防渗造成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 严重破坏。 凡此种种,无非是想掩盖张正春所言已被环评报告否定这一事实。并造成整 个防渗工程都已被否定的印象来使公众相信张正春他们是正确的。 更为荒唐的是,环保人士薛野用来说明铺膜会造成生态灾难的两张圆明园 的荷花照片,当时就有人质疑,在新浪网留言,指出薛野可能在作伪证,却被 删除。([2005-04-24 11:24:09 新浪网友 发表评论 IP:219.159.69.*你们网 站这种作法太恶心了,为什么很多质疑薛野的对比不具科学性的评论被删去 了??])8月11日新闻晚报报道圆明园管理人员的话说:前面一张是1998年的长 春园荷花池,后面那张是2004年的荷花池,前面的已经长了5年,后面的是在 2003年干死后我们重新种植的,两张照片的池子都没有铺过防渗膜。” 文革中曾暴露出来有将在照片上将陈伯达的头像按在陈毅的身子上被称为 “换头术”的丑闻,看来这个传统还在继续。当然像这样用照片来作伪也许难以 经常作到,但在文字上利用中国语言中的模糊性,和人们有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等弱点,偷换概念,移花接木,在圆明园事件中常为一些媒体所使用。给已有确 定概念的词语,塞进自己的私货,使之李代桃僵,也层出不穷。 于是,生态满天飞,阴阳八卦成了生态学;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成了科学革 命;风水师成了科学家。... 当然,这些问题不止是在圆明园事件中有,举一可以反三,文章已经比较长 了,就此打住。 2005年8月15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XYS200508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