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   新语丝网站上有那么多文章在讨论于建嵘事件的是非,前几天还有人说,而 该记者竟然说“最原始的事实真相以及孰是孰非,早已无人关注”,只看到了 “娱乐”,瞎了眼不成?   这篇报道无非是把早被众人驳斥过的《南方周末》的报道和李方的“娱乐” 评论重弹了一遍,歪曲事实,将学术打假丑化为“娱乐”,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 和辨别能力,更丧失了起码的新闻道德和良心。 (方舟子)   附:   方舟子、于建嵘在干什么?   学术争端的娱乐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术之争因为网络而进入公众视野,并被看成大众娱乐的一部分, 而当严肃的学术争鸣“升华”到“方于之战”现在这种地步之时,科学的是与非 也早已变得不重要了。   文/张洋   《新周刊》   有据可查的争端起始是10月8日方舟子“新语丝”网站登出的一篇题为《学 术界罕见的骗局:评于建嵘的成名之路》的文章,署名严晋。这篇文章的作者以 “于建嵘自称研究员其实只是副研究员”等事例,严重质疑于建嵘作为一名知名 学者的操守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德行。   翌日,于建嵘快速反应,并在《致“新语丝”的公开信》中申明,“这篇文 章恶意攻击了我的人格,严重侵犯了我的合法权利”,并逐一对严晋所提出的种 种问题进行了回复。   “新语丝”网站上登出的于建嵘的公开信在开头却被加上了一个“方舟子 按”,但就是这一按,却从此按出了万千烦恼。方舟子在按语中写道:我在中国 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网站见到如下公告(本刊注:公告称于建嵘确为副 研究员),这是不是意味着于建嵘现在又成了“副研究员”了?还是连本所的人 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此按无论方舟子出于何意,在于建嵘 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挑衅,是对他人格的更大的侮辱。   帷幕便这样拉开。首先上演的是出自于建嵘“骂娘”的序曲,已令众人大跌 眼镜,一向有着良好口碑的于建嵘在致方舟子的信中称他是“你母亲与严晋这些 地痞流氓乱交结下的怪种”,并不顾形象地扬言“对付你这样的人渣,绝对要放 得下斯文,就要用更流氓的手段”。   接下来的便不难想象了,以“打”、“骂”擅长的方舟子当然不肯罢休,而 于先生也绝非等闲之辈,由此你来我往,一篇篇“回复”被扔到论坛里,再加上 两位均为言语界大腕级人物,不乏各界重量级的网友支持,挺于骂方者有之,挺 方骂于者亦有之,一时间,向灯向火各异,网络硝烟弥漫。   在“方于之战”绵延一月有余并日渐平息之时,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盘大 杂烩《方舟子和于建嵘:两败俱伤的恶战》再次点燃了火药库,并始料未及地引 火烧身。   纸媒卷入争端   事实上,操作这次大杂烩的《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向本刊坦言:“我们并 没有达到我们之前想要达到的效果。”《南方周末》的本意,用编辑杨瑞春的话 来说“并不想只是就你们的争论谈争论,其实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你们这次吵架所 使用的话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话 语姿态。我们希望探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李海鹏当然觉得很遗憾,也许是他们的操作真的有些许偏差,总之报道面世 后,更多的人,无论是当事者、参与者,还是单纯的看客,更多的人都在关心纠 缠在细枝末节中的嘴架,而没人去追究真相到底如何,至于背后的深意就更鲜有 人问津了。   时至今日,方舟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仍说觉得自己被骂得莫名其妙,因 为一开始他并没有把于建嵘怎样,但之后被《南方周末》以他所认为的不公平方 式对待,就觉得无辜且失望了。   10月8日到11月10日,时隔一月有余,无论是在人们的现实视野里,还是在 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方于之战”都已硝烟渐散,“新语丝”中的争论又开始分 散到各种各样的领域,于建嵘也继续在美国埋首于他的农村课题研究……由于 《南方周末》的关注,“方于之战”注定无法落幕。   第三方   11月10日,《南方周末》在显著位置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将“方 于之战”来了个大杂烩。原本这件只在网络上由一小圈子人关注的事件,一下子 变成了全民大讨论。更具戏剧性的是,报道面世的当天,方舟子即以南周言而无 信、报道具明显倾向性为由,用大篇幅的檄文在网络上对其发起攻击。   论坛里拍砖的焦点一下子由方于指向了第三者南周,而此前方于究竟孰是孰 非,在此时看来,已经完全演变为这新一焦点的事件背景甚或历史链接。进而有 人戏称,“南周变成了插足这一事件的第三者”。虽然绝对不乏被骂的经历,但 于南周,参与此事件报道的记者李海鹏、编辑杨瑞春则一一出面对此事进行解释 和驳斥,当然,有唱白脸的,就有唱红脸的,他们一致坚信,他们始终恪守了新 闻报道与编辑的准则,而方舟子的指责,甚至“堕落”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看着三方你来我往的“回复”,严肃的网友说“方舟子、于建嵘、《南方周 末》是三败俱伤”。然而更多的人却开始发笑了,有网友留言:“越来越热闹 了。”有人笑指,《南方周末》有那么多新闻可以报,干吗非纠缠在个人间的无 聊是非中?如此一来二去,看热闹的越围越多。面对此情此景,网友引论王朔之 感叹:“这个时代总拿无聊当有趣。”   学者的娱乐功用   坊间有评论说,“方舟子的事业,其实只是以他的战斗来娱乐大众”;评论 又言,“没办法啊,人民大众需要娱乐啊,而且需要刺激的娱乐,超女够刺激, 知识分子的话语暴力也不赖嘛”……   如果说,此番网络的学术掐架是因“方于之战”而升级的话,那么,现今学 术的娱乐性是直到有了媒体的加入才得以真正地显现。   写出《娱乐至死》的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醒我们,事实上,比物理意 义的娱乐圈更糟糕的,是“娱乐”的泛化。在那个完全以“娱乐”为价值标尺的 信息环境中,品德的高下、文明的肃穆乃至人格的完美,仅仅取决于“化妆术” 的或高或低……   而当严肃的学术争鸣升华到现在这种地步之时,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把 它与严肃分开,把它看成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或能保持一下心目中学 术争鸣的基本印象。对此,一位自称“老派”的学者对本刊记者表示:学者毕竟 是学者,学术上的争论一旦演变为网络上的暴言暴行,所谓科学是非也就失去了 标准。知识分子们掌握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语权,他们的言行很大程度上代表 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能说你承认了自己是野蛮人,就能用重返部落文化、 重返游牧文化、重返洞穴文化的论调的想说就说,想唱就唱。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方就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摸老虎屁股”的角色。由 于对此事件横竖评论了几句,尽管他还自称和方舟子是朋友,但仍未避开方的反 击与奚落。而先后在此事件中被搅得血肉横飞的评论者也不止是李方一个,《南 方周末》一位资深老记者鄢烈山在另一分报纸上的几句评论,竟然也给自己招来 “无尽烦恼”。   作为资深的传媒界人士,李方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感言:来自网络、《南方周 末》等各类媒体在此事件中凸现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倘若没有从始至终网络媒 体的快速迅捷,也许至今方于二人还停留在飞鸿传书间,攥拳期待着对方的下一 封信件,而若非是《南方周末》在时隔十数天后在公众视野中再次曝光此事,这 一起初看似只是个并不严重的网络事件,也不会被放大成为今天的一场全民娱乐 大论战。   就在李方作这番感言的同时,网站上关于此事件的跟帖,还在成倍增长,而 想必有了媒体这个快捷而精灵百变的平台,事件还会继续演变下去,至于朝何种 方向,以我们简单的想象力尚无法推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原始的事实真相 以及孰是孰非,早已无人关注,目前形势的发展已经基本与方于二人渐行渐远, 在诸多看客中,情绪容易激动的时不时便吆喝两声,而冷眼旁观者等着看的是热 闹,是笑话,甚或是学者文人们脱下正装拍的露点写真,是媒体T台上循环出场 的秀。 (XYS200511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