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们为什么要厚道——也说方舟子   作者:遗世独立_小米   首先说明,我不是任何人的粉丝。   很仔细的看了看南方周末上关于方于之争的文字。   就某些地方提出一些疑问。   方舟子打假,很多人认为是对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学术界太混了,我们 总是很难分清,谁是谁非,谁在勤勉做事,谁又在杜撰数据,抄袭他人成果。   如此,方舟子站出来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利的。关键是,有人说,方舟子的 话语太不中听了。我想问,打假是我们半夜哄孩子睡觉吗?还是恋爱中人的呢喃? 要轻声细雨,要温柔缠绵。如果我们可以温和?还需要打假吗?一句话,革命不 是请客吃饭,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使这声音振聋发聩,要让所有的人警醒,自 我检查,温柔的耳语可以吗?   有人说,好,终于有人狠人出来了。   很多都在被方舟子揭发以后保持沉默,这个狠人却要骂人了。   一问,为什么这些人要沉默。作为方舟子揭发出来的人,好歹是知识分子, 对于自己的清白如此忽略吗?如果是清白的,如果完全没有造假,如果方舟子的 揭发是造假,是伪造数据,二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保持沉默?我想,作为一 个理智的人,你或者我,都不难推测其中的原因。在维权成为常识的今天,被诬 陷的知识分子们乖巧的隐匿于人群,至少,可以说至少是有一部分心中有鬼。   我们真的要厚道吗?   《于建嵘VS方舟子:两败俱伤的恶战》中,选择一些篇幅。   1.“不过作为学界监督者,方舟子被不少人认为既严谨犀利,又固执自大、 不惮越位、刻薄为文,因此令人敬畏却不讨人喜欢。“很遗憾,这么一个有价值 的人却有明显的弱点,”评论家李方对本报记者说,“方舟子为人刻薄,就是他 的一个弱点。””   为人刻薄,是一个让人很难喜欢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总是看见你身上的缺 点,并且还常常要指出来。确实,如果你的朋友总是指出你的领带不大配西服, 你的头发洗的不干净,还有头皮屑的话,你大概会恼他了。   不过方舟子批的是学术界的不诚实处,譬如说抄袭,会列出原版的第多少页 哪一行,抄袭成什么样子。这是什么,这是证据。可以说,这样的证据列举,对 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是有益的挑刺,这样的刻薄与事实联系在一起是打不倒的, 只要有正义在,就不会倒。   2.“在树敌方面,方舟子的天赋无人可比。在其持续多年的学术打假和商 业打假过程中,被打到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打的对错,大多与其结怨。他还经常 参与各种学术性的论战,当遭遇少数言辞不冷静的对手时,他总是奋起反攻,火 力猛烈。”   提醒大家,曾经也有人说鲁迅是睚眦必报的。鲁迅也说,他有很多敌人,但 没有一个是私敌。   你可以看方舟子的文章,有哪些,是对某个人的人身攻击,“指责谁长得丑 还要出来吓人?”   3.“于建嵘和方舟子的混战,在我看来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混战。这是一场 闹剧,也是一场悲剧。于建嵘没有受益,方舟子没有受益,学术和社会也不能从 中受益。”   想问一问,这样的闹剧真的没有人从中受益吗?我想,至少方舟子给学术界 带来一点点微小的警告作用:请保持诚信。   4.“你指望他看得懂方舟子们的学理辩论?反正我就跟方舟子讲:你说的 那些,我全都不懂,我只看你又在骂谁,只看你又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骂谁。”   我大概比不上李方的聪明才智,但是,我至少看懂方的逻辑,不见得完全滴 水不漏,但确实是尊重事实的,我是指,揭露某些人的造假行为的时候。   问,为什么打假如此的注重方式?   方舟子的暴力在于话语,这样的话语也并不是人身攻击,不是骂天骂娘,这 样的方式有什么不对?隔靴搔痒的方式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吗?鲁迅说,要大声 的呐喊,且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   是在看厌了某些人温和的嘴脸了,在阴暗处自言自语的人,最终指向自恋的 害羞,对于学术界丑陋的一面有什么意义?在你强调注重方式的同时,扪心自问, 你可有过害怕,有一天方舟子会打到你的头上来。如果有,请打住吧,   “要避免这样的尴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改善学术公共品供给体制,最 大限度地提升学术公共品的供给。通过学术自治达成学术民主,使得每个学者都 能参与和监督公共品的供给,每个学者都是监督者同时又在监督之中,使得任何 学术问题都有最大机会得到不受限制的充分讨论。只要有充分讨论,科学发展的 自然进程就会起作用,科学自身的纠错机制就会起作用,学术上的假冒伪劣就很 难有市场,学术公正就会不再匮乏。这才是最有效同时成本最小的“科学打假”, 也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这样的提议我是赞成的,但是,在这样的所谓的“科学打假”出现之前,难 道就捂紧嘴巴保持沉默吗?难道不可以刻薄一点吗,只要说出的是事实,有根据, 我们声音大一点难道也不可以吗?中国的中庸之道,在这个时刻,也还要坚持贯 彻执行到底吗?   最后,如果《南方周末》关于严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准确的话,我也认为 这样的打假有些对细节过于纠缠的嫌疑,更多的更大的假还没有抓完,完全没有 必要对这些小小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假作为大事来抓。   而于的表现也确实让人大跌眼镜。确实,于先生的研究工作是让人敬佩的。   南周关于于先生的描述显然偏向正面:   1999年前后,于建嵘只身一人,依次走过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 长沙5县农村,历时20个月,写出博士论文《岳村政治》。此书经商务印书馆推 出,立即震动了学术界。走访过程中,这位学者夹着一个破包,在路边的小饭店 吃饭,满身泥水地追赶公共汽车。后来他记述说:“乡村之夜,寒冷无比。农民 之艰辛,更扰心境。”   只是想问,既然于先生一再提出“学术真伪问题怎么判断?有没有裁决机构 呢?到法院来。我希望到法庭上讲清楚。学界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应该到 法庭上讲出来。”   为什么又要用这样怒以示清白的方式呢?既然骂了,又说是别人写的,又说 是自己授权别人写的。不能不令人有一点疑虑?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本文大概并不那么严谨,一句话,只要学术界还有腐败在,打假就应该继续 下去;只要是真凭实据,刻薄一些无妨。 (XYS20051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