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应当是“凤还巢”而不是“引凤”——三评闵维方答记者问   陶世龙   2006年8月25日,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渝和 刘琳的采访时,曾用“筑巢引凤”来解释田刚为什么现在不是在中国全职工作, 因为巢还没有筑好呢。   对这种解释,我以为不妥,写了《必须得有大楼才能有大师?》,曾以1920 年引进美国的葛利普为例来说明,但这样比仍有不妥的,因为葛利普祖籍德国, 出生在美国,对中国来说,无论怎么说也是外来的凤凰,应当照顾他在异乡水土 不服,要有梧桐树供他栖息。但再查田刚的资料,得知:   田刚,1958 年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曾做为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访问教 授。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据北京 大学网站)   这能算外来的凤凰么?即使他已入了美国国籍,归根到底也是从中国的山沟 里飞出去的凤凰。他的学术基础完全是在中国打下的,而且离开中国最多不过20 年吧。   正好看到谢泳先生2006年8月21 日发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老北大和老清 华的外聘教授》 中有段话说:   本国学生在外学成归国服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海归”,在中国现代 大学历史上,这是一个基本传统,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主要情感体现。 中国现代历史上,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是基本信仰,无论公派还是自费,那个时 代,凡在西方学成的中国知识分子,回国服务的比例相当高,这方面有专门的统 计。中国现代大学基本是依靠这些人才得以延续它的生命的。他们从西方回来, 基本都是举家归国,完全放弃国外的生活,在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上,很难找出 脚踏两只船甚至多只船的例子,要么在外,要么回来。那个时候,没有人把“海 归”认为是外人,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那样的感觉,别人也没有过分强调他们的海 外背景。   是的,就是这个情况,像李四光、吴世昌都是举家归国,也没有人把他们当 成外来凤凰。   当然,现在是时代不同了,从田刚本身来考虑,如他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 《和科学家谈心》的节目中所谈的,在美国有太太、有孩子,孩子在那边上学, 还有美国有很优秀的一批科学家,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跟下棋一样,有强人为对 手能提高。是大实话,可以理解。据我所知,现在从国内人才流向海外,许多人 就是为了孩子,在国内升学的压力大,花钱多不说,还怕孩子会学坏,这就不是 大学而是中小学以及整个环境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专心做学问的人,大多不善于也不肯包装自己;真正有本事的如 诸葛亮,也不会去求人而要等人来“顾”。说到底,他要求的是有一个能发挥自 己作用的环境,而一见到国内讲究关系和手腕,便甘拜下风,望而却步了。因此, 要筑好巢,仅在北大盖大楼是不够的。   在外面,还见到这种现象,来招募人才者并非像丁文江之于葛利普,惺惺惜 惺惺,而是常以封官许愿为诱饵,回去可以当什么长或主任能有巨额经费支持等 等为诱饵。当然,物质条件也是重要的,当什么长,在现时的中国对他的研究工 作也可能有用,但如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未必能得到真正优秀的人才。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梁任公游美国,就注意到那里的“一流人物不入政 界”,十一年前,我写有《北美人才不愿入政界》论及,现在看来他们还是保持 着这个传统,学者并不看重官位。因此如以功名利禄招徕人才,会有一些效果, 但真正的英才是难以得到的。 (XYS200609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