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汉芯故事的另一面   周其仁/经济观察报   有同学看了“汉芯造假”的报道,找我来讨论。经验说,这样的事情,完全 搞清真相有相当难度。诚然,举报人、媒体记者和政府调查组已经付出了艰苦的 努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机构也发布了正式处理的公告。但是,要论举一 反三,我觉得信息还远不足够。   倒不是说谁在刻意隐瞒什么,而是看世界的角度很多,不向某一特定的方向 看,总有一部分“真相”怎样也看不到。   比方说,“汉芯”当事人究竟是怎样骗人的——包括公告指明的“造假欺骗” 和“夸大欺骗”——大家已经知道了。但是,有关各方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被骗” 的,人们还所知甚少。一件骗案,仅有骗方的行为和动机,总不是一个完整的故 事。要亡羊补牢,搞清被骗各方究竟怎样被骗、在什么条件下被骗,可能更为重 要。   不是街市上的小骗局,随便找个理由说说就算了。据称,“汉芯一号在问世 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 (今年1月24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点,今年5月12日上海交大发布 的《公告》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顺便一提,这也是我认为公告不能令人满 意的地方——这么一个举国关注的事件,从举报到公布处理结果,5个月的时间 过去了,怎么连涉及的经费究竟多少,也不明示一下?   但是,《公告》确认了的事项,也足以说明“汉芯”绝不是小事一桩。第一, 当事人的职务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学院院长、校办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第二,当事 人不但是正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教育部审批的“长江学者”,以及政府特 殊津贴的领受人;第三,当事人从事的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立项,获得国家 科研经费;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了有关方面的鉴定,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第四,当事人负责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获相关资助 经费。这里涉及的诸项,比如职务、职称津贴、以及经费数额未经确认的国家科 研立项,没有一样是简单的。求之不得的人数甚众,大家争来斗去,说“过五关、 斩六将”才能杀出重围,一点都不夸张。   的确,竞争无处不在。大学教授包括本人在内,既不超凡也不脱俗,当然也 摆脱不了竞争的压力。问题是,这里所言“竞争”,不是习惯意义上的“市场竞 争”,而是更为一般的、争夺一切稀缺资源的竞争。事实上,人类为了避免在竞 争中灭亡,在各个时代各种情况下总要对竞争加以限制。这是“五常经济学”的 第一课。下面的结论很重要:正是对竞争的不同限制,才区分了不同的竞争类型。 比如价格机制当头的“市场竞争”,不过是在清楚界定的私人产权限制下才有的 行为结果——你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除非他人出价,资源绝不归他人配置。其 他限制条件,则定义了形形色色的其他类型的竞争。   “汉芯”过关斩将、取名获利的竞争,究竟是在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下进行的? 这一问,问到了故事另一面的关键。常识说,那些名头和声誉的获得,以及数额 巨大款项的得手,不可能没有经过层层的申报、审查和批准。可是,骗案曝光之 后,那层层叠叠的“评审机构和把关人”为什么如同隐身人一般,没有一个出来 哪怕说一句“对不起,我等中了招”?   因为在制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倒不是说有关制度太过简陋。恰恰相 反,近年我国教育科研机构里的程序越来越繁杂。不少教研机构甚至要雇佣专人, 才能完成越来越多的填表任务。我自己亲见一份申请某教育研究项目的文件,总 页码居然超过了1000页!当时我不过有点好奇,审查者怎么看得过来如此海量的 信息?“汉芯”案提醒人们,那些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报批文件也许就是装样的, 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认真看过。不难理解,对结果无须负责的“审查”,谁又会当 真呢?   是我们熟悉的体制和机制,曾经弥漫在我国资源配置的各个领域。主要特征 就是行政权力主控、程序繁杂、权力与责任脱节。在这套限制条件下,资源的利 用和收益的分配,既无效率,也不可能公正。改革以来,农业、工业和商业率先 摒除了这一套,所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开始大有看头。但是高教、科研等领域究 竟改了多少?以“汉芯”为例,上亿财政资金被骗而看不到有谁出来负责,难道 这也可以说是“市场化改革过了头”?   不是说市场体制下就不会有骗案。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可是市场制 有一招,那就是连被骗的一方也要负责任——不一定要写声泪俱下的检讨,可是 受骗造成的财产损失,伤身割肉,是最严厉的教训。完全不长记性吗?也好办, 财产被骗光之日,就是再不能犯错误之时。由于被骗的也要负责任,反过来就加 强了对形形色色欺骗和挥霍的事先防范和事后追究。这就是说,市场制依赖其私 产基础,构成对付欺骗的自发屏障。   私产当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公用。比如政府抽税,就是把部分私产集中起来 公用。但是公用财产需要比私产有更严格的规矩,因为这是他人财产,离开严格 的监督不容易真的成为公用。别的不提,凡是用瞎了公家钱财的——包括大笔被 骗——一定要有公开的交代,要有清楚的责任追究。做不到“杀头以谢天下”, 削职削权总可以吧?最起码也应该公开脱帽致歉。无论如何,就是不能个个都像 没事人似的,好像全是沙尘暴闹的。建立不了严格的责任体制,公产愈少愈妙。 否则,挂羊头、卖狗肉, “公产”只能徒留恶名。   总之,绝无理由轻视“汉芯”故事的另一面。事情不能以“终于抓到了一个 骗子”而告结束。行骗得手刺激更多行骗,受骗无责则带来更多受骗。加到一起, “创新战略”危矣,公共财政危矣,纳税人危矣。 (XYS200607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