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质疑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水电越开发群众越贫困》   水博   2005年2月15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记者林玉报道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 任周天勇教授关于《黄河上游水电站之惑:水电越开发群众越贫困》的文章。看 过之后,我认为文章存在很多矛盾和疑点,特别是其中关于水电开发与当地群众 贫困的关系的阐述上,存在有许多问题。为了避免误导公众,我认为非常有必要 指出来。不过,因为该文章叙述过程中很难区分哪些是记者的观点,哪些是周教 授调查报告的意见,所以,本文评述中对文章作者和周教授的观点未能加具体的 区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作者、周教授和大家批评指正。   该文章一开头就说“‘守着水库没水吃,守着电站不敢用电;电站越建越多、 群众越迁越穷’,这种怪现象,就出现在黄河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地区。”   我认为这种怪现象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作者说“守着水库没有水吃”, 那么我们请问,难道不守着水库(不建设水库)他们就能变得有水吃吗?如果答 案是否定的,那么作者故意把没有水喝,和守着水库联系起来的说法又有什么意 义呢?   其实,事实很清楚,水库建成之后,只能提高当地的河水水位和地下水位, 有利于各种植被生长,同时还能调节河流的年丰枯水量。由于蓄水面积增加,蒸 发量加大肯定还会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并增加当地的年降雨量,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如果有人要说守着水库还没水吃,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告诉他;没 有水库就只能更没有水吃。不仅如此,这些水库会把洪水期的水保存起来,增加 了黄河枯水期的水量。正是因为有了龙羊峡水库的巨大水资源调节、储备,我国 北方的经济命脉黄河才能够实现多年不断流。如果我们没有建这些水库,不仅守 着水库的人没水吃(不管真假),而且,黄河中下游的几亿人口也要(在枯水季 节)没水吃。   作者说“守着电站不敢用电”,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大型水电站 不是某个人开的小作坊、小买卖,不可能做到谁在边上就能照顾谁。守着水电站 用电也要从电网供电,水电一旦上网之后,一个地区的电价都是统一的,某些局 部电价的高低,只能与当地的线损有关系。   至于群众敢不敢用电,与守不守着电站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在北京 的某些下岗、退休人员不守着电站,同样也不敢用电。然而,作者为什么非要把 群众的贫穷,与守着电站联系起来呢?这是不是想要暗示读者,是因为建电站把 人变穷了呢?   总之,不管作者是否有此目的,我们必须向公众指出,这种暗示的用意我们 不能不警惕。根据青海省的统计公报,水电产业是青海省经济的四大支持产业之 一。对于青海地区而言,可以说如果没有水电站发出的廉价电力,当地的电价只 能更高、老百姓只能更穷,不仅更用不起电,而且由于能源紧张,也有可能根本 就用不上电。(像某些南方缺电地方那样,冬天一律不准居民用电取暖)。   难道作者会认为不建设水电站,让电价更高,不但让穷人用不起电,让所有 人也都用不上电,那样的局面会更好吗?   作者所说的“电站越建越多、群众越迁越穷”的说法,也是一种误导。作者 在提到黄河各地区的贫困状况时描绘说“目前,黄河流域贫困人口达29.7万人, 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2 %,其中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1.4万人,占 本地贫困人口的38%。黄河两岸农区十年九旱,亩产很低;许多少数民族农民家 庭,因学致贫、因病致贫,陷入极度贫困。调查组在访问时看到,许多农民家中 坑灶一屋,宅内全部财产加起来不到200元。多数农民并没有从长期的水电开发 中得到好处。”   目前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青海省水库移民前后收入变化的具体数据,无法用事 实来驳斥作者的“移民生存困难”。但是,我们现在至少可以从逻辑上,定性的 分析作者文章的漏洞。作者自己在文章中说“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水电站已经征用 耕地1.42万亩,还有林地、草场、果园、宅基地等,涉及的各族农牧民8800人。” 在没有具体调查之前,我们还不知道作者所论述的近30万贫困人口中,是否包括 8800名水库移民?即便就是按最坏的情况估计,全部水库移民都是贫困人口,那 么最多也只占贫困人口的3%(当地总人口的0.6%)。也就是说有可能“越搬越穷” 的,最多只能是现在人口中的0.6%。   对于其他97%的贫困人口(或者说是99.4%的当地人口)来说,我们首先应该 说明的是,作者所说的“黄河两岸农区十年九旱,亩产很低”如果情况确实属实, 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告诉作者,假如不建设水电站的话,这种情况只能更加严重。   至于“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完全是一种社会问题,这些与该地区的水电 站的建设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稍微有一点逻辑概念的人都会知道,这些理由怎 么能用来论证“水电越开发群众越贫困”呢?   其次我们再看所谓“群众越迁越穷”说法的欺骗性。我们知道水电站因为需 要占用耕地,必须要影响、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一部分人因为迁 移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改变,决不能混淆说成是水电站对周围社会环 境的改变。   这就好比说,如果我们把某些水库移民,迁移到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里,我们决不能说“水电站建成之后,就变成现代化的大城市”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水电站的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数量仅占调查报告所考虑的黄河 河谷地区人口的0.6%,而作者硬要把这不足百分之一的人口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当作该地区贫困普遍的原因,并从而得出的“电站越建越多,群众越迁越穷”的 错误结论。   如果要客观的论述当地的经济贫困原因,必须把水电站移民和非移民分开考 虑、论证。文章中指责水电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都仅仅是移民可能遇到的困 难,所有这些不利情况,决不可能出现在那些非移民身上。   此外,作者也没有告诉公众,正是因为水电移民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国家 对水电站移民也是有照顾政策的。除了工程搬迁过程中的一系列补偿、保证措施 之外,根据以往的国家政策,一般来说水电站的后期扶持基金中至少要有250— 400元/人年的费用,用于水库移民(现在标准已经有所提高)。而且,一旦水电 站的移民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出现特殊困难,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决不会袖手旁观 的。   而作者在这里所采用的宣传方式是,把个别移民可能遇到的困难,当作整个 社会的贫困原因,同时对于国家为防止和解决移民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各种保证措 施,故意加以隐瞒,从而起到了污蔑水电站建设,误导公众,挑拨公众对水电站 建设不满情绪的作用。   具体地我们来看,作者说的“搬迁后耕地的质量下降,平地改变为坡地,交 通方便的地方变成了交通不便的地方”的情况,(除了移民因为自己居住地迁移) 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且对那些未曾搬迁的当地居民,水电建设只会带来好处。 因为,任何电站的建设总要修建必要的建设公路,几乎所有的水电站建成后,都 会或多或少的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个别移民自己居 住的地方从原来交通方便的地方,搬迁到了不方便的地方。   而作者这样不加区分的叙述问题的目的,也不过就是要用个别移民的自身感 受,来对水电站建设的社会效果进行莫须有的误导宣传。如果作者认为我说的不 对的话,我就请作者告诉我哪个省、哪个县、哪个地区的交通情况在水电站建成 之后变得比以前更恶化了,可以吗?   此外,作者说“原来的自流灌溉变成了电力提级灌溉,种粮成本大为上升”。 这种话也完全不符合事实。水电站的建设只能提高部分地区的水位,决不会降低 某一地区的水位,所以,原来可以自流灌溉的地方,一定还是可以自流灌溉的, 决不会因为修建电站水位提高之后,反倒变成必须提水灌溉了。这种说法本身就 是违背科学规律。   再有,作者说的“耕地的海拔上升,气候环境变化后,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 无法再种植;另外由于没有形成造血机制,拆迁补偿所得的钱在几年中就很快用 完,当地部分群众又变成了贫困户”的情况,也只可能出现在部分移民当中,其 影响程度最多不会超过当地全部贫困人口的3%。   当然,由于作者并没有把水库搬迁人口的收入情况单独统计,我们目前还不 能对黄河水电开发的对移民收入的影响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不能断定作者的结 论是否在说谎。但是有一点结论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说作者文章叙述说的黄河 河谷地区一系列贫困现状,不可能是修建水电站导致的。因为,我们即使假设国 家没有对水库移民的扶持政策,当地政府对水库移民的困难也都置之不理,在最 极端的情况下,人口中的0.6%水库移民的收入全部为零,也不会对作者所列举的 黄河河口地区的整体贫困水平有多大的影响。不信的话,作者可以自己去计算一 下。更何况国家和当地政府决不会对水电站移民的生存状态熟视无睹呢?   那么对照作者说的“虽然已经进行了近28年的水电开发,黄河河谷地带农民 整体收入水平仍很低。2004年黄河河谷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72元,比全省低 232.5元,比全国低1164.3元;黄河河谷海东地区段城市化水平大约为20%,比全 省低18.5个百分点左右,比全国低22 个百分点。”我们不禁要问,黄河河谷地 区的贫困原因可能在哪里呢?   我认为只有历史的原因和具体自然环境的原因,才是最恰当的解释。我相信 经过仔细调查、核实之后,我们一定会看到;如果黄河上游没有修建这些水电站, 作者所列举这些地区恐怕会更穷,群众收入一定会更低。例如,现在怒江水电没 有开发的地区,其2004年的农民平均收入还不足作者所列举的黄河河谷地区的一 半。   也就是说,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如果没有建设水电站,没有水电站给 黄河河谷地区带来的交通、产业和税收等一系列经济效益,黄河河谷地区的农民 收入,完全也可能会跟现在的怒江地区一样,比目前的收入水平还要再低上一半。   所以,在没有对水电站修建之前该地区的经济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之前,作者 说的什么“原本以为河谷的水电开发会促进当地的发展,但是,多年开发的结果 非常令人失望。”完全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目前,仅从水电站所影响的搬迁 人口的比例定性分析上,我们就完全可以否定,作者关于水电开发导致贫困的推 论,等到我们把黄河河口地区的水库移民的具体收入情况搞清楚之后,我们会告 诉公众真实的数据。   文章作者说“周教授称,当地各民族群众望水兴叹、望电兴叹、望库兴叹, 对水电开发表达了失望和不满情绪。虽然国家对黄河河谷的水电开发投资巨大, 成效显著,但是当地各民族群众有‘三望三叹’。”我认为这所谓的“三望三叹” 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   先说“一是望水兴叹,守着黄河和水库,吃窖水,买高价水吃;相当面积的 可灌溉农田因提灌成本太高和电价上涨,得不到灌溉,土地撂荒面积较大。调查 发现,黄河岸边的一些群众,将雨水积流在窖,从黄河驮水注入窖中。而一些边 远山区的农民,则常年吃的是含盐碱、含氟等有害水和雨水积流水。当地岸边可 灌溉耕地因离黄河高低不同,提灌成本在每亩60元至120元不等,加上其他农用 生产资料涨价,种植粮食作物大面积亏损。”   请问,所有这些提灌成本太高、电价上涨的原因,如果没有修建水电站的话, 难道会有什么好的变化吗?我说恐怕只能情况更加恶劣吧。因为,没有修水电站 只能水位更低,提灌的成本会更高;没有水电站,青海省的电价只能更贵,农民 用电的成本也必然会上升。   所以,结论非常明确;如果不修水电站,当地农民群众只能会更加“望水兴 叹”。   文章说的所谓“二是望电兴叹,发的电都送给了工业,送给了城市,送给了 东部,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虽然电站就建在眼前,当地农民 对电站的建设做出了失去数万亩最好耕地的牺牲,但是并没有因此给当地用电在 电价上有任何优惠。”   其实水库移民对当地经济收入的影响,根本不可能那么大。   我们可以简单的估算一笔账,就是假定把全部的水库移民都养起来,按照 2004年青海省的农民的平均收入也不过才需要2000万元,只相当于当地水电产业 的增加值不到2%。而其余98%的效益都可以是当地经济的收入,所有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都会享受到水电站建设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除了极个别的移民有可能出现作者和教授担 心的情况外,水电站基本上不会加重当地农民的贫困。再说,国家对电站移民的 经济补偿方式早有明确的规定,为什么还非要体现在电价的优惠上面呢?而且, 黄河发电支援了东部、支援了城市,又有什么不好呢?东部、城市用电又不是不 给钱,这又有什么值得作者和教授们望电兴叹的呢?   作者说“三是望库兴叹,电站现代化的大坝、厂房、办公、娱乐、住宿等建 筑物,水电建设和运营职工的高收入,与当地落后的农村、破败的院落、农民的 贫困,形成显著的反差。水电开发没有带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巨大的反 差就在眼前,干部和群众心理很不平衡。”   作者说的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分配不公是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经济 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贫富不均,确实能引起人们很大的不满,我们必须通过 不断的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但是,文章的采用这种写作手法,几乎是一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挑拨方式。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当地水电站的职工、干部的生活比农民高,就批评说我们的水 电站不该建。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当地水电站的职工工资福利再高,恐怕也还是赶不上咱 们中央党校的教授们。我们的一些水电干部职工常年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他们也 会嫉妒衣食无忧的中央党校的教授们。   我们总不能还像过去一样,再搞一次文革,让党校的知识分子们也都下放到 农村去吧?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现状,我们党校的研究人员和媒体记 者,应该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能炒作脱离现实的公 平,刻意渲染这种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更不应该用这种矛盾当借口,来否 定、阻碍国家的发展建设。   文章作者说“中央党校的这份调研报告指出,虽然黄河河谷的水电开发,促 进了电力事业发展;但是从目前黄河河谷水电开发情况看,是一种没有统筹发展, 与当地经济无关联和隔离的开发方式。周天勇说,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从经济上 看,水电开发了,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当地农民脱贫和发展没 有贡献,甚至损害其利益,造成群众和干部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对建设和谐社会 构成负面影响,这种水电开发还不如不搞。”   应该说这种“水电开发还不如不搞”言论是绝对是错误的。   水电开发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经济发展,总是对人民、对社会有利的好事情。   即便在水电所创造出的社会财富分配上还存在某些问题,这也决不是水电开 发本身的责任。确切的说,不是水电开发没有统筹发展,而是我们国家的体制改 革政策、制度上统筹发展的问题还考虑得还不够。   这种问题必须依靠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就好比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绝不能依靠破坏社会生产力的方式解决一样,水电开发地区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 也不能靠消灭水电站来解决。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央党校的教授们,更应该明白 这些道理。   最后文章的作者说“这份报告认为,有必要彻底改变目前黄河河谷的水电开 发模式,水电开发要与促进当地各民族群众脱贫发展结合起来。在西部大开发战 略中,对于黄河河谷民族地区,国家有必要给予支持。”   我觉得文章的这种说法是不够负责任的,我国水电的开发历来都是以结合扶 贫、发展当地经济、综合开发为方针,作者的这种说法完全是对我国过去水电开 发工作的一种变相的否定。   此外,作者这些建议给人的感觉也是自相矛盾的。   前面作者的意思分明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宁愿不建水电站,不要创造财 富。后面作者却又要求国家给予经济支持。既然,作者和党校教授们认为水电创 造出来的效益不能让普通农民致富,难道国家的拨款就能保证普通农民致富吗?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水电开发的经济促进作用和国家拨款的作用完全是 一样。所以,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黄 河河谷地区农民的贫困。文章中的那种一方面极力反对开发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水 电,另一方面又大声疾呼要求国家增加投入的建议,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秀 态度。这种建立在偏见和谎言基础上的欺骗报道,对于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绝没有半点好处。   总之,该文章的宣传手法就是在用可能出现在水库移民身上的某些问题,当 作水电站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普遍作用误导公众,从而把黄河河谷地区的社会贫困 原因强加在水电站建设上。   此外,作者(或者说是调查者)也没有告诉公众,国家对水电站移民可能遇 到的困难是有所考虑的,也是有具体照顾政策的。一旦水电站的移民因为生活环 境的改变出现特殊困难,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决不会袖手旁观的。然而,文章却鱼 目混珠地把这些受到国家特殊关照的水电站移民个人可能遇到的困难,当作水电 站建设的对社会的普遍影响进行宣传,从而得出“水电越开发群众越贫困”虚假 结论,欺骗和误导了公众。 附:   黄河上游:水电越开发 群众越贫困   2006-2-15  本报记者:林玉 实习生:戴媞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守着水库没水吃,守着电站不敢用电;电站越建越多、群众越迁越穷”, 这种怪现象,就出现在黄河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地区。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在一份调查报告指出,黄河上游青海河谷的水电 开发不但没有富了当地群众,反而加深了当地贫困,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尽快改 变这种水电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隔离的发展模式。   水电加深了当地群众贫困   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周 天勇介绍说,青海东部黄河河谷水电开发的流域,经共和、贵德、尖扎、同仁、 循化、化隆、民和7县,流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6万人,占全青海省总 人口的1/5,分布着撒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原本以为河谷的水电开发会 促进当地的发展,但是,多年开发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   根据调查组的实地调查,在青海黄河河谷龙羊峡以下共计划修建大小梯级电 站13座,装机容量1172万千瓦,总投资预计为500亿人民币。目前建成和在建的 水电站已经征用耕地1.42万亩,还有林地、草场、果园、宅基地等,涉及的各族 农牧民8800人。今年水库水位上涨后,库边许多农牧民,又进行二次搬迁,国家 补偿很少,农牧民损失很大,越搬越穷。原因是:一方面,搬迁后耕地的质量下 降,平地改变为坡地,交通方便的地方变成了交通不便的地方;另一方面,原来 的自流灌溉变成了电力提级灌溉,种粮成本大为上升。同时,耕地的海拔上升, 气候环境变化后,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无法再种植;另外由于没有形成造血机制, 拆迁补偿所得的钱在几年中就很快用完,当地部分群众又变成了贫困户。   水电开发并没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周天勇说,虽然已经进行了近28年的水电开发,黄河河谷地带农民整体收入 水平仍很低。2004年黄河河谷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72元,比全省低 232.5元, 比全国低1164.3元;黄河河谷海东地区段城市化水平大约为20%,比全省低18.5 个百分点左右,比全国低22 个百分点。   同时,贫困人口多,贫穷程度深。目前,黄河流域贫困人口达29.7万人,占 全省贫困人口的22 %,其中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1.4万人,占本 地贫困人口的38%。黄河两岸农区十年九旱,亩产很低;许多少数民族农民家庭,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陷入极度贫困。调查组在访问时看到,许多农民家中坑灶 一屋,宅内全部财产加起来不到200元。多数农民并没有从长期的水电开发中得 到好处。   青海省、海东地区、黄河河谷各县,在“九五”、“十五”期间就减少当地 的贫困人口做了艰苦的努力,但是由于建库失地、灌溉成本高、向外转移的民族 和语言障碍等原因,成效与其他地州相比不显著,并且一些初步脱贫的农民,因 灾、因病、因学极易返贫,一部分已经返贫。   另据介绍,水电站在建设期间当地为建设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当地财 税增收也较多。但是,当建成发电后,第三产业迅速衰落,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 增收后列支的许多项目,减收后形成较大的缺口。   当地群众对水电开发感到失望   周教授称,当地各民族群众望水兴叹、望电兴叹、望库兴叹,对水电开发表 达了失望和不满情绪。虽然国家对黄河河谷的水电开发投资巨大,成效显著,但 是当地各民族群众有“三望三叹”。   一是望水兴叹,守着黄河和水库,吃窖水,买高价水吃;相当面积的可灌溉 农田因提灌成本太高和电价上涨,得不到灌溉,土地撂荒面积较大。调查发现, 黄河岸边的一些群众,将雨水积流在窖,从黄河驮水注入窖中。而一些边远山区 的农民,则常年吃的是含盐碱、含氟等有害水和雨水积流水。当地岸边可灌溉耕 地因离黄河高低不同,提灌成本在每亩60元至120元不等,加上其他农用生产资 料涨价,种植粮食作物大面积亏损。   二是望电兴叹,发的电都送给了工业,送给了城市,送给了东部,对促进当 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虽然电站就建在眼前,当地农民对电站的建设做 出了失去数万亩最好耕地的牺牲,但是并没有因此而给当地用电在电价上有任何 优惠。   三是望库兴叹,电站现代化的大坝、厂房、办公、娱乐、住宿等建筑物,水 电建设和运营职工的高收入,与当地落后的农村、破败的院落、农民的贫困,形 成显著的反差。水电开发没有带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巨大的反差就在眼 前,干部和群众心理很不平衡。   据周教授介绍,在调研过程中一些群众说,“电站越建越多,我们越迁越穷, 越看越没有盼头。”   对目前水电开发方式的反思和政策建议   中央党校的这份调研报告指出,虽然黄河河谷的水电开发,促进了电力事业 发展;但是从目前黄河河谷水电开发情况看,是一种没有统筹发展,与当地经济 无关联和隔离的开发方式。周天勇说,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从经济上看,水电开 发了,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当地农民脱贫和发展没有贡献,甚 至损害其利益,造成群众和干部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负面影 响,这种水电开发还不如不搞。   这份报告认为,有必要彻底改变目前黄河河谷的水电开发模式,水电开发要 与促进当地各民族群众脱贫发展结合起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于黄河河谷 民族地区,国家有必要给予支持。   具体建议包括:   1、 在交通方面,将各水库之间的公路打通,形成从龙羊峡到刘家峡相连的 二级公路,形成河谷交通圈,改善黄河河谷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建议“十一五” 期间,发改委和交通部在立项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2、 在水电开发的同时,进行农业水利灌溉配套项目建设,发展节水和特色 农业。   3、 国家支持帮助当地发展旅游事业,形成从刘家峡到龙羊峡的库区、地质、 森林、寺庙、遗址、民俗等特色旅游带,使当地群众依靠本地旅游资源脱贫致富。   4、调整水电税收分成比例,增加当地县级财政的收入。目前的电力税收分 成体制,使当地县级财政无力进行扶贫攻坚,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能使农民转移 就业的职业教育,建设卫生防疫体系等等。建议改变目前黄河河谷的水电税收中 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分成办法,提高所在县综合税收留成。 (XYS200602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