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一件小事——人大博导金元浦教授涉嫌抄袭本人硕士论文 作者:任晓雯   这件事情小得不能再小了。   某日,一友人忽然告诉我:“你的硕士论文被抄袭了。”随后发给我一网址。 打开一看,这篇名为《解码<大话西游>》的文章,在结构、观点和论述上,居然 和我的论文《<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极为相似,甚至有大 段大段文字,都是原封不动照搬过去的。   文章的署名人是金元浦。金元浦先生的名头我知道的,他是中国人民大学中 文系的博导,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的学科带头人。在刚开始的不可思议之感过去 后,我告诉友人,我想写文章说一下这事。   谁知友人嗤笑到:“你这件事情,真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到网上输入‘学术 抄袭’、‘学术腐败’之类的关键词,搜索到的内容多得吓死人。更何况,你又 不是哈维兰、凯尔纳、贝斯特,或者什么《哲学历史辞典》编撰者。我看你趁早 打消念头,搞不好被人扣屎盆子说是炒作。”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2002年被炒得火热的某段公案之中,有不少人跳出来指 责媒体小题大做,甚至检举人本人也迫于压力,表白自己“无意哗众取宠”,并 为给被检举人带来的伤害“表示道歉”。那么,我真的该在这见怪不怪,甚至颠 倒黑白的恶劣环境中,对这件“小事”保持缄默吗?   我的答案是:不。这并非仅仅为了要从什么人的皮袍下榨出“小”来,而是 希望能够起到一点警示作用。比如在街上看到有人将手伸进他人包里,我喊上一 嗓子,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能让他心里惊一惊,脸上热一热,以后再将手伸出去 时,他就会自个儿先掂量一下吧。至于周围那些经过世面的看客,可能当时没多 留意,但倘若日后他也起了杂念,或许会突然想到我这喊出的一嗓子。   一篇让人困惑的课堂讨论   我的论文《<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以下简称《文革 后一代》),和金元浦先生的论文《解码<大话西游>》(以下简称《解码》), 同时出现在一个名为“文化研究”的网站上,在《关于我们》的网站介绍中可以 看到,金元浦先生是该网站的主编,还可以看到在《文化研究网站关于文责自负 的声明》中有这样的话:“本站再次声明:本站所刊发文章除极少数已作特殊注 明者,均经过作者授权”,以及“本站所发文章,文责由作者自负”。主编金元 浦先生的《解码》一文的网页上,并未见“特殊注明”,显然是经过作者授权放 上去的,并且由署名人金元浦先生文责自负。   《文革后一代》可以在该站“学位论文→硕士论文”的栏目中见到(http: //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1486),发布时间是 2003-8- 2616:50:43;《解码》一文可以在“理论前沿→金元浦学术论文专辑” 的栏目中见到 (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4993),发布 时间是2005-4-614:45:43。   也就是说,我的论文比起金元浦先生的论文,在同一个网站上的发布时间, 早了将近两年。《文革后一代》是我的硕士论文,在复旦图书馆有备份,通过检 索系统可以查到;金先生的文章近期发布于网络,并被一些网站转载,被不少文 章引用。我尚未能知它是否已经在纸媒发表,如果金元浦先生能够拿出确凿证据, 证明他的文章写成于我的硕士论文之前,我愿意由衷地向他表示歉意。   《解码》一文最末写道:“本文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感谢参加讨 论的诸位同学。”看来是一篇课堂讨论。2002年第2期的《粤海风》上,金元浦 先生曾经发表过另一篇《课堂解码<大话西游>》。2002年的《课堂解码<大话西 游>》和2005年的《解码<大话西游 >》相比,是一篇题目相似,但内容和论述方 式大相径庭的文章。《课堂解码》标明了主持人、参加人、整理人,是讨论纪录 的格式,文章也由发言构成,每一段前都有发言者的名字;而《解码》一文,除 了没有参考书目和基本没有注释之外,正文完全是论文格式,分为现象、分析、 总结三部分。它是金先生亲笔整理,还是授意门生,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知道, 因为所有的荣誉和责任,都应由惟一署名人金元浦先生承担。   一个注   深感欣慰的是:《解码》文中唯一的一个注提到了我。那是一个单句段落, 全段共146个字,在末一个字后有个括号,括号里写道:“注:参见文化研究网 任晓雯:《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   在这篇大量“参见”的文章中,为这146个字作了一个注,其实不过掩耳盗 铃。2003年发布于文化研究网的个人简介显示,金先生在短短十几年中,出版著 作约180万字,译著约50万字,发表主要论文约140余篇,主持完成了10个国家及 省市项目与相关咨询研究报告,并在6家机构和刊物兼职。作为一位年产二三十 万字的学界前辈,对于如何为文章作注这样简单的技术问题,应该是了如指掌的 吧。   两篇论文的比较   《解码》一文,除了最后一段引用法兰克福理论和费斯克的观点,站在抽象 高度上做总结陈词之外,其他段落都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两篇文章的缘起极为相似:研究《大话西游》,因为“《大话西游》的走红 方式又极为奇特和反常,它不同于民间的商业操作模式,也不同于主旋律电影, 经由国家大众传播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文革后一代·引言》)“说 《大话西游》是一个事件,首先是因为它走红的方式奇特而又反常,它不同于西 方纯市场化的商业操作模式,也不同于国内主旋律电影,经由强大的国家传播机 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解码·第一章节》)   两篇文章都认为,网络和盗版是《大话西游》的主要传播方式。(《文革后 一代·第一章节》VS《解码·第二章节》。它们的描述语言和引用数据,几乎一 模一样。其中,《文革后一代》有一注释:“《大话西游》的拍摄和初期放映的 情况,主要参见《大话西游宝典》的《〈大话西游〉之路》一章。《大话西游宝 典》,作者:张立宪、陈键兴、钟鹭、马雄鹰、刘春等,现代出版社2000年6月 版”,放到文化研究网上后,被网站管理员删去了;而金的数据资料,全无出处。   两篇文章都对《大话西游》的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文革后一代·第二章 节》VS《解码·第三章节》)。其中,对于周星驰、贾樟柯等人话语的引用,几 乎一模一样。   两篇文章都对“无厘头语言”和“大话式爱情”进行了分析(《文革后一代 ·第二、五章节》VS《解码·第四、五章节》),其中,对于“无厘头”的定义, 以及对于若干经典对白的语义学分析,二者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同时出现在二文 中的这段:“这段出自菩提与至尊宝的对话是唯一能够和‘爱你一万年’的引用 媲美的经典台词。‘××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咋一看, 在这种缺乏指向、扭曲逻辑的对话中,行为背后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被轻轻松松解 构掉了。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意义,行为本身作为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存在凸现 了出来。”   我做了一下统计:《解码<大话西游>》全文共13000字,与《文革后一代》 相似甚至相同的段落有5000字。其主体结构也可一一对应起来:   《文革后一代》(任文)《解码<大话西游>》(金文)   《大话西游》现象的来龙去脉(第一章节)作为一个文化事件的《大话西游》 (第一章节)   《大话西游》的命名——无厘头还是后现代?(第二章节)话语方式变革: “无厘头”与后现代语言颠覆(第四章节)   《大话西游》的传播(第三章节)网络传播:新媒体技术方式成就《大话西 游》(第二章节)   《无赖英雄》(第四章节)经典的解构: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第三章节)   《爱情神话》(第五章节)校园时尚与“悟空的爱情”(第五章节)   期待听到金元浦先生的解释。   附录:两篇文章比较   (1)任文:《大话西游》的走红方式又极为奇特和反常,它不同于民间的 商业操作模式,也不同于主旋律电影,经由国家大众传播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   金文:说《大话西游》是一个事件,首先是因为它走红的方式奇特而又反常, 它不同于西方纯市场化的商业操作模式,也不同于国内主旋律电影,经由强大的 国家传播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   (2)任文:……它刚出品时票房惨败,还在内地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最差 引进片”之一。……   由香港彩星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的《大话西游》,1995年开始在上海、 北京、沈阳等中国城市里投放,但没有预想中火爆。在北京,《大话西游》被当 作发行失败的典型,1996年2月,《月光宝盒》还是作为寒假影片推出。三个月 后《大圣娶亲》登场,可是两部票房都只在20万左右,甚至不少场次的观众是以 个位数计算,有些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用国产影片替换掉《大话西游》, 以免更多损失。当时同期放映的《风云》票房为370万,还有后势强劲的《挑战 者》。   据北京新影联宣传策划部的资深专家高军回忆,在引进这部片子时,各个电 影公司的经理就不看好这部影片,觉得“太吵太闹”,所以一直拖到2月才推出, 作为不被看好的电影,自然在北京也没有作过多宣传,只是在一些报纸电视作了 一些常规宣传,也正是为此,《大话西游》在资料馆的记录少之又少,我们甚至 很少听说哪个“大话迷”是在电影院经历《大话西游》第一次的。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冷淡,不乏中途退场者,在沈阳,排 着长队买电影票的观众进场后,不等结束就骂骂咧咧大呼上当;在上海虽然前期 看好,但是与同期上演的电影相比,票房仍算黯淡,同期的《摇啊摇,摇到外婆 桥》票房接近600万,《阳光灿烂的日子》为600万,《红番区》达到800 万,最 高纪录当属《狮子王,》高达1000万元。在河北省,电影公司只要了《月光宝盒》 没要《大圣娶亲》。因为他们不看好这部影片,说是“太闹”,特别是《月光宝 盒》,“特别没劲”,河北省电影公司买了《月光宝盒》4个拷贝(同月上映的 《孔繁森》是17个拷贝、稍后放映的周星驰的另外一部影片《大内密探零零发》 是10个拷贝)。《月光宝盒》在整个河北省的大小影院的票房成绩是20多万元, 成绩只是在普通影片中属中上等。   金文:被影视批评家称做"无厘头闹剧"的《大话西游》1994年拍摄完成, 1995年投放到大陆市场,观众反应寥寥,票房惨败,甚至在内地被评为当年的 “十大最差引进片”。在沈阳,排着长队买电影票的观众进场后,不等结束就骂 骂咧咧大呼上当,中途退场;在上海虽然前期看好,但是与同期上演的电影相比, 票房仍然平淡,同期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票房接近600万,《阳光灿烂的 日子》为600万,《红番区》达到800万,最高纪录当属《狮子王,》高达1000万 元。而河北省电影公司只要了《月光宝盒》,没要《大圣娶亲》。他们不看好这 部影片,认为它“太闹”,特别是《月光宝盒》,“特别没劲”,河北省电影公 司买了《月光宝盒》4个拷贝,在整个河北省的大小影院的票房成绩是20多万元, 成绩在普通影片中也属平平。1996年2月,《月光宝盒》还是作为寒假影片推出。 三个月后《大圣娶亲》登场,可是两部票房都只在20万左右,甚至不少场次的观 众是以个位数计算,有些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用国产影片替换掉《大话 西游》,以免更多损失。当时同期放映的《风云》票房为370万,还有后势强劲 的《挑战者》。   (3)任文: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 电影学院,也许电影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荒诞不经以及另类版中《西游记》; 也许《大话西游》更适合在校园的土壤里开花,所以电影一在学校放映立刻博得 满堂喝彩,巡回式的结构,被演绎成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 《大话西游》中的对白被奉为《圣经》。   开始有人研究起至尊宝穿梭于月光宝盒的寓意,有人四处寻找剧本,突然有 一天有人无意间脱口而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 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 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大话西游》的名声开始传遍高校了, 买盗版VCD的热情犹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挡,在各个宿舍都会隐藏几个绝对够资格 的“大话迷”,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不断使用《大话西游》中的各种对白,惹 得更多的学兄学弟们心里痒痒,渴望尝试一下。“《大话西游》好看”以谣言传 递的速度,迅速在各大高校中传开。不懂《大话西游》,不看《大话西游》被认 为是与时代脱节,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年轻人 以其取之不尽的热情反复欣赏着廉价盗版带来的欢愉,看《大话西游》成为像听 流行歌曲一样普遍的事情。   金文:   但是突然在两年后的一天,有人无意间脱口而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 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 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 要吗?……”,于是《大话西游》就在中国高校首先是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大学生们买盗版VCD的热情犹如滔 滔洪水不可阻挡,在大学生集中居住的区域,几乎每个宿舍都会隐藏着几个水平 很高的 “大话迷”,由于他们不断使用《大话西游》中的各种“精粹对白”, 互相传播,激起了大学校园叠浪式的反响。“《大话西游》好看”以谣言传递的 速度,迅速在各大高校中传开。不懂《大话西游》,不看《大话西游》被认为是 与时代脱节,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年轻人以其 取之不尽的热情反复欣赏着廉价盗版带来的欢愉,看《大话西游》成为像听流行 歌曲一样不可缺少的业余功课。   更为有趣的是,《大话西游》在全国电影院发行失败后,拷贝传到了北京电 影学院,这部荒诞不经的另类版《西游记》在这所以电影为专业的大学一上银幕 便博得满堂喝彩,其巡回式的结构,被演绎成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 故事,被新一代准专业人士高度赞赏,甚至《大话西游》中的对白都被奉为青年 时尚的《圣经》。……于是,在整个北京高校,开始有人研究起至尊宝穿梭于月 光宝盒的寓意,有人四处寻找剧本。   (4)任文:在与很多人的交谈中发现,他们的《大话西游》经历是从1997 年春节期间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始的。播放的原因仅仅是:周星驰的片子够 热闹,适合春节的气氛。但没有想到的是,电影频道的播出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 “大话迷”。其中许多人一次不落地看完了电影频道《大话西游》的所有重播。 这部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也正是在 此之后,《大话西游》正式进入火爆期,校园、办公室、网络聊天室,处处都有 《大话西游》的影子。……   ……整个中国大陆忽然就掀起了《大话西游》热,无论是褒还是贬,《大话 西游》的相关衍生商品都很快地跟着出现,甚至还出现了局部戏仿这部戏仿电影 的电影――《天下无双》……   金文:《大话西游》的重出江湖是从1997年2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始的。 当时正值春节,观众需要娱乐,而周星驰的片子又是热闹非凡,最适合中国人春 节热热闹闹的气氛。但没有想到的是,电影频道的播出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大 话迷”。其中许多人一次不落地看完了电影频道《大话西游》的所有重播。这部 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此后,《大话 西游》正式进入火爆期,整个中国大陆忽然就掀起了《大话西游》热,无论是褒 还是贬,校园、办公室、网络聊天室,处处都在谈论《大话西游》。对《大话西 游》这部戏仿电影的戏仿《天下无双》推出,其相关衍生商品也随之出现。   (5)任文:校园外的《大话西游》热也在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着。如果说 《大话西游》在校园里的传递是以寝室为单位,那么在校园外就是以办公室为单 位传递。《大话西游》曾经创下过一些惊人的纪录,许多从来不屑看港台影片的 VCD族,非奥斯卡经典影片不看者,因为《大话西游》的久负盛名而难以按捺住 好奇,从此一看而不可收拾,《大话西游》的受观注程度远远高于奥斯卡最佳影 片。关于《大话西游》的故事层出不穷,靠《大话西游》开始一段感情的例子已 太过俗套,有更多的《大话西游》集团开始成立,定期复习和研究各种版本成为 他们的乐趣之所在。   金文:校园外的《大话西游》热也在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着。如果说《大话西 游》在校园里的传递是以寝室为单位,那么在校园外就是以办公室为单位传递。 《大话西游》曾经创下过一些惊人的纪录,许多从来不屑看港台影片的VCD族, 非奥斯卡经典影片不看者,因为《大话西游》的久负盛名而难以按捺住好奇,从 此一看而不可收拾,《大话西游》的受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奥斯卡最佳影片。关于 《大话西游》的故事层出不穷,靠《大话西游》开始一段感情的例子更是不乏其 例。随后有许多《大话西游》社团或群体开始成立,他们定期复习和研究各种版 本的《大话西游》。   (6)任文:……但其后,它是通过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盗版DVD等方式率 先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开来,最后进入主流媒体,从而从被主流意识形态斥为的 “垃圾”变成一代年青人的“宝典”。……   然而1996年年底,《大话西游》本身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盗版VCD开始猖 獗,原来爱上电影院的人突然发现只用花上电影票的一半钱就能看到最新的电影, 而本来就不上电影院的自此也更不会选择前者,盗版世界开始无孔不入。……   据一位号称北京盗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卖家透露,早在1995年,就在北京 市场出现过《大话西游》的盗版录像带,但销售平平,直到1996年底 VCD版本出 现,当时每盘30元的高价位都没有吓倒《大话西游》迷们。真正的火爆是在1997、 1998年间,在这一段盗版VCD的黄金时节,《大话西游》的销售也屡创高峰,最 高纪录一天就卖到上百张,热销的场面通常发生在公司和新闻单位。这个大卖家 透露,在这两年期间,他无论拿多少《大话西游》的盘都会被抢购一空,光他个 人这些年手中卖出的《大话西游》VCD就有两三千张,以他的‘业内专业眼光’ 分析,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北京至少占到四五万张。”   金文:《大话西游》在电影资料馆的记录很少,它是通过盗版VCD、网络传 播方式率先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开来,经过了新形式的人际传播、最后进入主流 媒体的。……   盗版录像带和盗版VCD的兴起是《大话西游》起死回生的重要原因。1996年 年底,《大话西游》的发行一改穷途末路的境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盗版 VCD开始猖獗,原来爱上电影院的人突然发现只用花上电影票的一半钱就能看到 最新的电影,而本来就不上电影院的自此也更不会选择前者,盗版世界开始无孔 不入。据一位号称北京盗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卖家透露,早在1995年,就在北 京市场出现过《大话西游》的盗版录像带,但销售平平,直到1996年底 VCD版本 出现,当时每盘30元的高价位都没有吓倒《大话西游》迷们。真正的火爆是在 1997、1998年间,在这一段盗版VCD的黄金时节,《大话西游》的销售也屡创高 峰,最高记录一天就卖到上百张。热销的场面通常发生在公司和新闻单位。这个 大卖家透露,在这两年期间,他无论拿多少《大话西游》的盘都会被抢购一空, 光他个人这些年手中卖出的《大话西游》VCD就有两三千张,以他的‘业内专业 眼光’分析,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北京至少占到四五万张。”   (7)任文:网络上真正兴起《大话西游》是和网站的兴起同步进行的。 1999年属于《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期,随便输入《大话西游》几个字,搜 索引擎就能找出四五十个《大话西游》的专门网站。当然许多网站内容相近,多 为《大话西游》故事简介、故事新编、对白之活学活用、“大话迷”论坛等。   有人认为是网站的火爆带动了《大话西游》的火爆,但事实上更多的“大话 迷”是在看完《大话西游》才想到要在网上共同讨论,无论是上网还是看《大话 西游》,这一部分人群是重叠的,年轻、有朝气、又带那么一点点反叛,而网站 的兴起也带动了《大话西游》的衍生物如火如荼地蔓延。从《大话西游》立股东 大会版到《大话西游》之考研版,《大话西游》就像一个创作源泉,带动着大批 “大话文学”蓬勃发展。   金文:网站的兴起带动了《大话西游》的热浪涌起。许多青年学生受到网上 “风云”的影响去找《大话西游》,而更多的“大话迷”是在看完《大话西游》 想到网上去讨论,去一吐为快。这是中国最早一批校园网民,也就当然地成了 《大话西游》迷。这些人年轻、冲动、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又有一点青春反叛 色彩。新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空空如也,缺乏内容;新建的聊天室、BBS也需要共 同的话题,于是,《大话西游》应时而出,为无数的绣球同时击中,成了新一代 校园网民的“新宠”。   1998-1999年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高峰期,你只要随便输入《大话西 游》几个字,搜索引擎就能找出四五十个《大话西游》的专门网站。当然许多网 站内容相近,多为《大话西游》故事简介、故事新编、对白与故事的活学活用、 “大话迷”论坛等。   大众文化培养了它自己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反过来会有更多的需求,这种 需求又会带动大众文化市场。《大话西游》将许多学生培养成了适合这种品位的 人,反过来,他们又要求更多的类似产品。如果社会没有提供,他们就自己制造。 后来的《大话西游》成了网络社区成员的一个共同的创作源泉。他们“创立”了 《大话西游》“股东大会版”,甚至创立了《大话西游》“考研版”,带动了一 大批“大话口水文学”的蓬勃发展。   (8)任文:即使是一些喜爱周星驰的人,也愿意为自己的喜爱找出理由、 生成意义。用著名青年导演贾樟柯的话来说:“我想我们年轻一代的导演可能都 比较容易受到他(周星驰)的影响……无厘头电影关注和表现的常常是一些小人 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是艰难与困境,而无厘头喜剧就是一种自嘲和自我 安慰的感觉。要生活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这也是 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于是,无厘头被赋予了人文和社会的意义,这是自称“我只是个演员”的周 星驰所始料不及的。他所想的只是逗乐观众,虽然周本人的阅历和人生观可能使 他的作品在客观上表现出了对底层的关怀。如果说这种“人文关怀”用“意图之 外的效果”来解释还可以理解,那么,把《大话西游》说成颠覆、解构、戏仿、 后现代主义,则让周星驰本人也有点哭笑不得,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拍摄《大 话西游》,只是因为想讲一个爱情故事,“《西游记》本身太精彩了,《西游记》 这个名字太棒了……在商业号召力上是很值得去拍的”,但是,如果按原小说拍, 有很多特技,很难拍,而他“又很想去拍,所以就把它改编一下,改成一个我们 能力能够做到的爱情故事。”这就是《大话西游》最初构想的由来,它的所谓 “颠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局限造成的。   金文:也许,把《大话西游》说成颠覆、解构、戏仿、后现代主义,对于 《大话西游》的导演刘镇伟和主演周星驰来说是过于深奥了。他们是基于自己对 喜剧的理解来寻找合适的主题的。他并不如某些先锋电影人那样,对形式甚至电 影本体的突破有自觉的追求。周星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是个演员”,他说 他所想的只是逗乐观众。对周星驰来说,无厘头的目的就是搞笑。用周星驰本人 的话来说:“我就是个拍电影的,这是我的生意。我当然希望大家也喜欢,但很 多人用很高深的理论来评价,老实说,这些我都不太懂。”他拍摄《大话西游》, 只是因为想讲一个爱情故事,“《西游记》本身太精彩了,《西游记》这个名字 太棒了……在商业号召力上是很值得去拍的”,但是,如果按原小说拍,有很多 特技,很难拍,而他“又很想去拍,所以就把它改编一下,改成一个我们能力能 够做到的爱情故事。”这就是《大话西游》最初构想的由来,它对传统的所谓 “颠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局限造成的。……   青年导演贾樟柯说:“我想我们年轻一代的导演可能都比较容易受到他(周 星驰)的影响……无厘头电影关注和表现的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在现实生活 中面对的是艰难与困境,而无厘头喜剧就是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的感觉。要生活 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这也是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 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因此,无厘头在特定的历史时刻,确实具有了对于当代电影的、艺术传统观 念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颠覆、解构、戏仿功能,甚至具有某种后现代色彩,尽管 这是周星驰所始料不及的。   (9)任文:我们注意到了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媚俗。可以说,王朔媚的这 个俗,潜在对应的,是那个“理想主义”色彩未泯的“雅”,或者用更流行的话 来说,就是在转型期中试图力挽狂澜的知识精英。在这个普罗大众的“俗”之前, 知识分子用了“媚”这样一个略含贬义的字,“媚”具有一种屈就的、低声下气 的、为了利益而折腰的隐藏意味。谴责别人“媚”的人,潜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 种权威、或至少处于高势的位置上。这是符合知识权威,至少是大多数知识权威 的自我想象的。   金文:《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确实如部分电影评论家所言是"媚俗" 的。媚俗是任何大众文化的产品都具备的特征。这是大众文化的本质决定了的。 既然大众为"俗"(这里的"俗"只具备与"高雅文化"相比较的意义,不是平常意义 上带贬义的"俗"),大众文化要迎合大众就必然媚俗,投"俗"所好。于是,《大 话西游》中,首先解构的就是混淆雅俗文化的界限,赋予"俗"以一种内涵,然后 在"俗"的新世界里流连忘返,在这里,意义、神圣、超越等概念被淡化了。用一 些人的话来讲就是,《大话西游》真正地平民化了、"俗"化了。一些持媚俗观点 的人,表现出对大众文化的强烈否定态度。   (10)任文:《大话西游》的一个著名招牌就是它的无厘头语言。“‘无厘 头’是广东俗语,带有些微贬义,意为一个人做事说话没有中心,语言和行为没 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令人难以理解。”   金文:“无厘头”是指广东俗语,带有某种贬义,意为一个人做事说话没中 心,没规程,没头脑,说话办事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令人难以理解。”   (11)任文:97年之后,年轻的大学生之间对这些句子已经耳熟能详,当他 们聚会在草坪、自习教室或教工餐厅里时,能迅速引起共鸣并进而称兄道弟的, 就是这些来自《大话西游》的台词了。――在这里,台词成了继香烟和酒之后可 运用在文化上的社交工具,类似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在低龄儿童之间沉浸于奥特 曼的招牌动作、少男少女迷恋于《第一次亲密接触》里的开篇语法等等不同的共 同体间,找到只属于他们内部可以共享的一些符号资源。当然,这样的符号资源 并不是那种封闭式的黑话,黑话的存在功能之一,就在于它必须不可为共同体之 外的其他共同体所破译,而一旦被破译了,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或者被传 播出去成了可共享的另外一种符号资源。――“天王盖地虎”之类的句子就是这 种演变的良好例子。更适合的一个概念应该是切口,——它是可以被所有共同体 无困难地加以破译的——这个切口表征在《大话西游》上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 大学生们能够逐段逐段得背诵所有的台词,并且以毫无半点差错而让后来在北大 做演讲的周星驰本人都感到相当尴尬。   金文:97年之后,年轻的大学生之间对这些句子在大学校园里不绝于耳,无 论是他们熟识的朋友和同学们的聚会、聚餐和闲聊,还是素不相识的人们偶然相 遇,《大话西游》的台词都是相互认同的暗号或牌照。当时的不少大学生能够整 段整段背诵《大话》的所有台词,可以相互接龙而毫无半点差错。2000年,当周 星驰来到北大做演讲时,不少大话迷仍然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大话》台词,从而 使已经淡忘台词的周星驰本人都大为惊诧,并颇为尴尬。   (12)任文:这段台词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前文中已经提及, 是至尊宝用来对紫霞说谎用的(多了一句:“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 用再犹豫了!”),它传递出的是逻辑上应该是喜剧可情感上却又是悲剧的双重 效果。但是,第二次却完全是悲剧性的,至尊宝跪在地上,手托那个紧箍圈,喃 喃自语了这段话,哀怨的音乐再次闪起,过往的经历流过至尊宝的心底同时在流 过所有观众的心底,这时一阵寒风吹过,至尊宝将紧箍圈高举过头顶,闭眼,缓 缓把它戴向头顶,切。……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可以说,这段出自菩提与至尊宝的对话是唯一能够和“爱你一万年”的引用 媲美的经典台词。“××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咋一看, 在这种缺乏指向、扭曲逻辑的对话中,行为背后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被轻轻松松解 构掉了。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意义,行为本身作为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存在凸现 了出来。   金文:这段台词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至尊宝用来对紫霞说谎 用的,它的效应是半真半假,喜剧中含有悲剧的。但第二次却完全是悲剧的,至 尊宝跪在地上,手托紧箍籀,喃喃自语,悲伤的音乐再次响起,过往的经历流过 至尊宝的心底,同时也感动了所有观众的心。至尊宝将紧箍籀高举过头顶,闭上 双眼,缓缓把它戴向头顶。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可以说,这段出自菩提与至尊宝的对话是唯一能够和“爱你一万年”的引用 媲美的经典台词。“××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乍一看, 这是一种缺乏指向、扭曲逻辑的对话,实际上行为背后的某种深层次的东西已被 轻轻松松解构掉了。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意义,行为本身作为一个没有前因后果 的存在凸现了出来。   (13)任文:可见,和传统言情片不同的是,纯情在这里以一种扭曲从而也 被他们认为更真实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琼瑶小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话一 代”,已经开始厌倦乌托邦式爱情和海誓山盟的宏大叙事,对于他们,平民化的 爱情方式是更可接受的,没正没经面具下躲藏着的无可奈何的真诚(比如王朔笔 下的于观,比如脱胎得道前的至尊宝)是更值得信赖的。如果有真诚,那么真诚 也是扭曲的、羞于表露的,是处于被半解构状态的。这种变味的纯情更符合他们 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想象。可以说,作为读者文本的《大话西游》,在消解了传统 言情作品宏大叙事的同时,又构筑了另一种“爱你一万年”的宏大叙事。……   ……他们所不满的,只是政府宣传这些观念时所采取的那套批评语法。但现 在《大话西游》显然通过无厘头搞笑方式,给予他们以新的批评语法了,在这种 批评语法下,无赖精神得以名正言顺,人们可以通过无赖的手段来表现一个英雄 的目的,简单点说,这就叫酷。“酷”使得大学生群体有了一个可以行动的时尚 理由,它同时满足了反叛精神和归顺意图……   金文:当然,《大话》不是传统类型的言情片。曾经在琼瑶小说熏陶下成长 起来的“大话一代”,已经开始厌倦乌托邦式爱情和海誓山盟的宏大叙事,对于 他们,平民化的爱情方式是更可接受的,一脸坏笑面具下躲藏着的无可奈何的真 诚也许是更值得信赖的。而且,即使是真诚,也不要用那种一本正经的方式来表 达,而至尊宝这种调侃搞笑的真诚似乎更能让他们接受和效法。也符合他们在当 下生活中展示半是先锋挑衅半是戏仿搞笑的故作潇洒。   ……《大话西游》显然通过无厘头搞笑方式,创立了一种新的批评话语和言 说方式,以调侃过于正经、正式、正统的传统教育的严肃嘴脸。也正合于一个只 会板着脸说话的民族向往幽它一默的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批评话语中,无厘头精 神得以正名,人们可以通过诙谐搞笑的方式来表现一个英雄的目的,简单点说, 这就叫酷。“酷”使得大学生群体有了一个可以行动的时尚理由,它同时满足了 反叛精神和内心理想的两个维度……   2006-1-18 (XYS200602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