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60%婚姻感到失望”有浮躁夸大之嫌   李胜先   8月2日人民网以“北京晚报:六成都市人对婚姻感到失望”为题;中新网以 “中国城市人群婚恋报告:60%对婚姻感到失望”为题,转发了同一则消息,现 将主要内容照录如下:“新婚不足三年,就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如果可以重来, 将不再与现任配偶结合。昨天,嫁我网(marry5)和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共同 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研究报告》披露了这个惊人的数字。这项由北京 零点调查公司执行的大规模婚姻匹配度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研究范围涉及北京、 上海、广州、长沙、沈阳等10个省会城市的5018对夫妇,成功样本1073对。调查 报告显示,尽管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但近1/4的妻子和超过1/5的丈夫 都对婚姻表示失望。其中,10.2%的丈夫和妻子认为如果有重新生活的机会,会 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更有12.3%的丈夫和14.3%的妻子选择‘完全不结 婚’。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丈夫和妻子超过了六成。”另外, “嫁我网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2006年08月01日 15:19 sohu IT)”[以下简称“结果发布”]和嫁我网上的“‘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 心理调研结果发布会’ 在京举行”[以下简称“发布”]   其基本数据是相同的,只是没有了成功样本数。   在Google输入“中国城市人群婚恋报告:60%对婚姻感到失望”点击搜索, 出现9,120项查询结果,可见这已经成了网络的热点问题,十分遗憾,只要略微 认真地查对这些数据及其结论性的表述,很容易发现这些文字存在着明显的不实、 不可信和自相矛盾。   1、 如何解读这个60%?   “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丈夫和妻子超过了六成。”很显然, 这个60%不是“率”,而是构成比(即某个成分在其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按所 公布的资料,这里有这样几个“整体”:1073对夫妻(所谓成功样本,计量单位 是“对”);1073个男性;1073个女性;2146个人(后三者的计量单位是 “人”)。“丈夫和妻子”不可以解读为夫妻,夫妻是以“对”为单位的;“丈 夫和妻子”应该是以“人”为单位的,他们的相应整体是2146人,6成应该是 1288人,男(丈夫)644人,女(妻子)644人。644位丈夫在2146人中占30%;同 理644位妻子在2146人中也是30%。其实,“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 丈夫和妻子”在整体中分别是30%,两者的和为60%,如果认定在整体(2146人) 中有60%的对婚姻感到失望,显然,与“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但近1/4 的妻子和超过1/5的丈夫都对婚姻表示失望”是自相矛盾的。1/4的妻子是268人, 1/5的丈夫是215人,合共是483人,在2146人中占22.5%,以此看来,“60%(或 6成)对婚姻感到失望”就成了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的得出的不真实的结果和夸 大了的结论。就连1/4与1/5也是站不住脚的(见后)。   2、 有多大的可信度?   有效样本数只有21% 这是一个横断面研究,不知道研究者收集资料前设计 的样本数为多少,“共走访5018对结婚三年以内的夫妇”(见“发布”),5018 对可作为总样本量,北京晚报说:“成功样本1073对”,既是说有效样本只有 21%。无效(不能或不应纳入统计的)样本高达79%,参照有关研究的一般原则, 无效样本数避免高于10%,如果超过20%,这样的研究结果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个 研究的结果无效样本几乎80%,有效者只有21%,刚好与要求倒挂过来,坦率地说, 这样的研究结果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取样有什么样的代表性? “走访”对象是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以这样的 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可以的,但应该忠于研究设计时的假设,同时研究结果只适 用于被调查城市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不能扩大为“中国城市人群”,更不可自 夸成“作为国内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多是不 足3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婚姻的经历和体验不同于中年人、老年 人,其结果不能代表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婚恋观念和婚姻状况。从婚姻的自然寿命 考虑,婚龄低于3年的婚姻样本,无法代表5年、10年及其以上婚龄的婚姻当事人 的想法和经历,“中国城市人群”的婚姻是由各种婚龄、初婚和再婚等婚姻组成 的,“结婚三年以内的夫妇”的代表性实在非常有限。而嫁我网( 2006-07-27 17:01:59 )刊载“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的精彩发言”却说:“其研究规模和结论 的高代表性,……是少见的”,实在有自我大胆拔高之嫌。   资料与结论有多少可靠性? 我的最先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走访5018对夫妻, “成功样本”只有1073对? “乐国安教授的精彩发言”回答了这个疑问,他说: “按照研究目的、要求培训了为数众多的高素质访问员合作在全国10省市同时开 展入户访问调查”(加注:10个省会城市≠10省市)。恐怕问题就出在“为数众 多的高素质访问员”。“访问员”越多所获得资料的一致性就会越差,有效样本 只有21%可以清楚地表明数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 偶”,如果这个数据是可信的,那“60%对婚姻感到失望”就很难成立。“丈夫 和妻子都各自有近1/4的人表示不会再选择和现任配偶结合”(见“结果发 布”),实际上其中回答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 的丈夫、妻子各自都是10.2%, 不是“各自”有1/4;不能把回答“完全不结婚”与回答“与另一个人结婚”两 个概念混为一谈,更不可把两者加在一起。实际情况是,回答“与另一个人结婚” 的丈夫或妻子大多可能选择回答“完全不结婚”,重复计算难免有刻意夸大造势 的嫌疑。“与另一个人结婚”是对现任配偶“失望”,不能说成是对“婚姻”失 望。   3、动用了多少夸大造势用语?   “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会”(见“发布”)中国“首 次”、“大型”、“华人”,关心过中国婚姻状况的人(不一定是专门的研究者) 会发现这类结果不是首次,也算不上大型(只有1073对夫妻),最滑稽的是中国 “华人”,“华人”统指全世界的中国人,一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称中国人为 “华人”,在中国大陆10个省会城市做的调查,夸大为“全国华人婚恋匹配心理 调研(见“结果发布”)。称为“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研究报告”是可以勉强 接受的,硬加上“全国华人”只能解释为虚张声势。“嫁我网(www.marry5.com) 联手南开大学心理研究中心、零点研究集团三方一起做了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华 人婚恋匹配心理调研”。“以往的婚恋调查大多注重于社会学视角的探究,并且 样本量很小、代表性差,统计方法简单”。(见“结果发布”)这是在刻意贬低 先前别人的研究,进而抬高自己的“首次最大规模”。事实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早在1996年徐安琪、叶文振在上海、哈尔滨(城市)甘肃省、广东省(农村)取 样,共调查了3166对夫妻,其中因为丈夫外出、出国等原因脱露377人(脱露12%, 有效样本3078对夫妻)[见《中国婚姻质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9月 北京] 他们描述和评估了婚姻调适,婚姻互动、婚姻整合、婚姻沟通、 婚姻角色关系紧张和冲突、婚姻幸福感以及婚姻满意度等诸方面,这个研究已经 有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但他们是真正做研究的,没有夸大自己是“首次最大规 模”。他们认为“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被调查者的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差 别。婚姻满意度的周期变动不是线性的而是呈U字型的”。不足3年婚龄的婚姻只 是婚姻周期中的一个很短的时间断面,代表性本来是很有限的。   “结果发布”和“发布”里还有不少言过其实的夸大用语,这里不再列举了。 我也是关注婚姻问题研究的,认为对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进行调查研究照样是值 得欢迎的,收集到1073对夫妻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例如,这些结果支 持10年前徐安琪、叶文振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若重新选择,依然选择现在的 配偶’57.9%”;“平等、互信与和谐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主旋律;以爱情为纽带 的婚姻不多,婚姻情趣不足,性生活质量不高。”“即使把自我评价‘一般’的 也归入低质量组别,研究对象处于低质量的也不到30%,”这与小于3年婚龄的人 75.4% 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是相互呼应的。   任何研究都应该按照科研规范和原则进行设计、取样、收集资料并做客观分 析,避免出现过分夸大的、远离结果或与结果矛盾的结论性意见,避免因此误导 媒体、误导社会、误导公众。浮夸不可取;科学工作者浮夸自己的研究结果尤其 不可取。 (XYS200608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