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天行健回复诸网友   noheadguy   这段时间一直非常关注有关质疑魏于全学术造假的讨论。其主要原因是本人 来自华西,从心里不希望华西的形象受到任何损害。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不得不提 醒自己,良好的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有时会有差距的。   天行健在此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他的确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下了大 工夫,查资料,读文章,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这对于客观,公正 的讨论是有帮助的。本人与之相比,深感惭愧。与其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说 心不足力也不足。不过天行健近来的文章有点偏离我一直以为的"专业,客观和 公正”的立场,似乎有点急于为魏于全开脱的意思。太急了,会“帮倒忙”。魏 于全还没有说他拿不出买动物的发票,你就已经为他想好了没有发票的说辞,有 点过分了吧。不要说自己是无名之辈,你在魏于全口中已是大名鼎鼎了。好了, 言归正传,谈点个人看法。   1.既然已提到动物发票,就先谈谈小鼠数量问题。天行健认为司教授及其 他网友关于小鼠数量的质疑“明显是因为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而缺乏必要的常识 性才会提出来”。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司教授根据他在该领域长期研究工作的经 验以及当时国内一般实验室的条件,对魏于全是否真的有可能完成相关实验提出 质疑。这个问题的提出不需有高深的理论基础,而且相信没人会否认司教授具有 这方面必要的常识。该质疑的依据是在那特定时段魏于全所报告的工作中可能需 要的小鼠用量以及司教授所推断的在当时条件下魏于全handle(包括购买和饲养) 这些小鼠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魏于全没有否认在当时那段特定的时间内完成 那些实验需要“上万只”小鼠(看不出他对于小鼠的需用量是否有明确的概念)。 那么,这对魏于全来说应该是最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他能提供购买其饲养相应 数量小鼠的凭据,无论是发票还是转账记录都应算数)。非常同意Trus网友对小 鼠饲养费用的分析。这也是本人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有网友提出,其实 不必购买如此大量的动物,可以自行breeding来满足小鼠需求量。根据本人的经 验(也许国内情况不同),动物饲养的花费要比购买动物相对大得多,除非试验 必需,我们宁愿购买相应年龄的动物,而不是自行breeding。以我三月份收到的 账单为例,不到100只小鼠,该月per diem花费近600美元(这已算比较便宜的 了)。依此推算,一万只小鼠的每月per diem需60000美元。魏于全所报告的工 作中有些需长期观察,以一年计算,每年per diem需720000美元,换算成人民 币……,难以置信。他的五百万启动基金全用来养小鼠了?当然,也许国内的动 物饲养会相对便宜,能便宜到10%?如果真是这样,这里很多实验室应该与国内 实验室合作,在国内作动物实验。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不过还烦魏于全先把 小鼠数量问题说清楚,否则的话工作发表时告诉别人动物实验在中国完成,还真 担心别人怀疑我们造假,那才太冤了。   2.Fig7a中的Western Blot。很难相信天行健如此专业的人士居然对此图的 真实性(或者说可信度)坚信不疑(他的说法是“不在可信范围之外”)。读魏 于全发表在NM的大作,看到Fig7a时,真有点目瞪口呆。确实惊讶NM居然会接受 如此可疑的实验结果。这种结果在我们的Lab meeting拿出来恐怕都得先解释半 天再说。有经验点的博士后根本不好意思拿这种结果出来给人看,自己转身重新 做一个像样的结果再来说话。先看看Fig7a有什么可疑之处。第一,在同一道中 不同条带宽窄不一。其实如果仅仅是带宽窄不一也不算什么问题,最多不过是实 验条件及技术的问题。比如加样时样品偏于样品槽一端,这种情况下虽可发生条 带宽窄不一,但所有条带应偏于同一侧。而在Fig7a,所示条带不仅宽窄不一, 而且有的偏左有的偏右,这就非常可疑。当缓冲液或电流不当而导致温度过高时, 也可能发生条带宽窄不一,但通常是自上而下逐渐由宽变窄,有规可循。另一种 可能是在transfer时有气泡发生从而导致条带宽窄不一,但也应有迹可循,不应 得出Fig7a这种奇怪的pattern。第二,两条lanes中220 kd条带相互融合。这很 可疑,即使不能断定为造假,也应视为artifact(不一定是故意所为的假象)。 一般而言,不同相邻lanes间的条带相互融合常见于分子量较小的条带泳至胶的 底端时。而在Fig7a中这种现象却发生于胶的顶端分子量较大的条带,不合常理。 该位置应非常接近样品槽,难道两样品槽相通了?即使overload样品也不应在如 此接近样品槽位置发生这种融合。顺便提一下,一般显示这种图时(尤其是要显 示较高分子量条带)应在图的顶端留一点天,否则很难让人看明白你所标示的 220kd条带到底是真的蛋白条带还是残留于样品槽中的物质,除非你有什么东西 不想让人看见。Fig7a恰有这种嫌疑。我相信NM的reviewers肯定对此结果提出了 质疑,我倒是对魏于全如何作出这个结果不感兴趣,而更想知道面对reviewers 疑问他是如何get away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魏于全首次向NM提交论文时, reviewers在修改要求中提出了补充有关结果的建议。魏于全在提交修改稿时按 reviewers的要求提供了Western blot结果,由于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 reviewers所期待的结论,reviewers有可能没太注意结果的质量,无意中放了他 一马。在文章评审过程中这种情况是常有发生的。注意到该论文从首次提交到被 NM接受其间长达八个多月之久,这一般表明reviewers要求补充试验结果。细胞 网友认为“免疫印迹图片再漂亮,再真实,没有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只能在实 验记录本里呆着。魏于全教授的“免疫印记Fig7a”的确不是一张漂亮的图。但 不漂亮就是假的吗?”此话只说对了一半,魏于全的Fig7a不仅是一张不漂亮的 图,而且是一张有着严重artifact的图。这种图虽有可能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有可能误导出错误的结论,更有可能被别有有用心的人用来说明一个臆造的问 题。这样的话,事情可就严重了。文章被NM接受不等于该图的严重嫌疑不存在, 如果文章被NM拒绝就不存在今天的讨论了。文章的发表意味着你有资格而且已准 备好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没人保证你没问题,只有你自己靠着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完整的原始记录来保证。再说,追求完美,真实的结果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科学 家所具备基本素质,难到魏于全没有能力或不应该作出一个比那Fig 7a更像样点 的结果吗?   3.天行健“对司先生魏先生Nat Med的通讯文章的看法”有点意思,不知是 否能顺便也谈谈对魏于全回应的看法?从已发的文章还没看出这点意思,似乎与 你文章的题目小有出入。另外,最好帮魏于全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回应与他的有 所不同。是他当初留了一手?还是你的水平比他高?别担心,我保证他不会一时 头脑发热把院士的位置让给你的。   4.平心而论,类似这种或多或少有造假嫌疑的文章在一些较好的杂志(甚 至包括SCIENCE和NATURE)上也时有可见。有关讨论及质疑大多局限于私下或很 小的公开场合。被公开揭露的不多,一般发生于影响较大的文章或作者。魏于全 事件引起如此关注,也可能是受其名声所及,前段时间牛皮吹得大了点。我一直 以为他是属于比较冤的,通过良好的沟通,也许会得到谅解。但他在答记者问时 的表现着实让我大失所望,令我不得不改变看法。基本印象是,此人不老实,欠 厚道。尽管我认为他的论文有严重的造假嫌疑,目前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断定他论 文造假。不过他的造假嫌疑应该足以引起有关部门启动相应公正独立的调查机制。 这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科研环境的净化,还是对魏于全本人的声誉,都是有益的。 (XYS200605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