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与毕诗成先生商榷   作者:半池清水   方先生:   读9月8日《新语丝》转载毕诗成先生大作《撇去赶超冲动下华而不实的科研 泡沫》,其中有如下内容: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起上大学时的经历。一位年逾半百、研究古代文学 的教授,给我们讲授李白的豪情诗歌。在介绍背景时说:他做了半辈子学问,研 究方向就是一个问题——李白究竟几次来到长安?学术界以往的论调,有说三次 的,有说四次的。但本人最新研究发现,李白曾经五次到过长安,这些观点在我 最新出版的专著里。说这话时,老先生不无骄傲,而坐在底下的我们却一头雾水: 这也算学术研究成果?   当然,我们说做研究要“小切口”,不排除以小见大,从“几到长安”这个 切口,研究浩瀚的古代文学。可当老师说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我的眼前还是浮 现出咸亨酒店里,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用指尖沾着酒在桌子上写“茴”字的四 种写法。鲁迅的笔法是尖刻的,但不妨想想,孔乙己如果活在当代,把茴字的四 种写法分别写成论文,不知道会否成为学术明星?人家研究的,毕竟是冷门呀。”   我认为其所举之例是不当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李白的生平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他究竟几进长安,是他生平中的关键问题。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和模糊,历来 说法不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廓清很多问题,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李 诗。除非我们认为李白的生平与其诗无关、或如所谓“后现代”只须“精读”文 本,无须顾及作者、或者干脆读李白就是浪费时间,否则我们就得承认这样的研 究是有价值的,并非“科研泡沫”。   其次,对学术研究而言,同一对象,从不同学科出发,可以有不同研究目的。 记得n年前华君武有一幅漫画,画的是有人在数曹雪芹的头发,题目是“并非讽 刺红学家”。如果从科研的角度看,就要明白数头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数 头发的是红学家,那就是伪学术,那如果是个生物、或生理学家呢?恐怕就不一 样了。当然,如果他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红学,恐怕还是属于扯淡(类似“血型 学”),但如果是将曹雪芹作为某一人种或种族的样本呢?所以关键不是研究什 么,而是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决定了其是否科学、是否有价值。   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向一个酒店小伙计讲茴字的四种写法,我的理 解是着重表现他的迂,而不一定是对他的否定。其实鲁迅自己是很精通此道的 (别忘了他是章太炎的学生,学的就是文字之学,他的作品中好用古字、通假字, 以至被今天的中学生用作写错别字的借口),其中可能也有自嘲的成份。没有历 代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琢磨茴字有几种写法之类的问题,后来 的学者研究甲骨文、金文还得从这类问题开始,而且可能更难了。所以即使哪位 教授让人联想到孔乙己,也并不说明他的研究就没意义。   从文章内容猜测,毕先生应该是学文科的吧?而对并非制造学术泡沫的古典 文学研究作如此评价,真令人感到不可理解。而我这理科出身的(本人从事的是 地理学教学、研究工作,这在大学招生和学科分类中均为理科)为其辩解,想来 也很滑稽,也有一丝悲凉。 (XYS200609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