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红尘冷眼之:点评鄢烈山   作者:梁由之   一位朋友(在校贫困大学生)发消息给我,说他读到鄢烈山的一篇文章《对 杨英芳们讲实情》,感觉很受伤,甚至对中国的媒体和文人感到绝望。他建议我 也看看。恭敬不如从命,就找出鄢先生的文章(鄢与南周记者曾有过这样一番问 答:   记者:一些BBS上的评论往往要比报刊上的杂文、时评尖锐,还有杂文、时 评的存在空间吗?   鄢烈山:BBS上多是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可以观察世相,可以较坦诚交流, 也可以汲取智慧,可以激活思维,但它代替不了深思熟虑、逻辑严谨、对自己的 名声负责的表达。   所以确认老鄢的文章曾在平媒发表,是“深思熟虑、逻辑严谨、对自己的名 声负责的表达”的文章而不仅仅是帖子很有必要)及相关资料仔细看了看,对事 情的来龙去脉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   甘肃榆中县农民老杨的一对儿女都在上高二,成绩都不错。因支付高昂的学 杂费实在已力不从心,老杨夫妇狠下心来,决定只让儿子上学。为了让女儿杨英 芳心里好受些,做父亲的耍了个花招,弄了两个纸团让儿女抓阄。弟弟说:他不 抓,姐姐不上学,他也不读书了。姐姐也不愿意抓。她说:先把弟弟的学费交了, 自己的学费欠下。杨家27亩地,其中3亩已“退耕还林”,家里收入大半来自这 剩下的24亩地,年收入最多的一年有4500元;但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每年需 要 7000元。2005年家里只挣到1000多元,而两个孩子新学期上学先要交1700元。   老杨执意要女儿先抓。杨英芳见父亲很认真,就随意拿起一个纸团。打开一 看,是空白的:她出局了。杨英芳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这是2005年8月25日的事。   其实,老杨那两个纸团都是白纸。   第二天,杨英芳给家人做好饭,又到山上的地里干完活。然后出走,纵身跳 下300多米高的悬崖。全村乡亲四处都没能找到她。她昏迷两天三夜之后才在一 个山沟的草丛中被一牧羊人发现救起。所幸性命无恙。   这当然不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故事。但也不足为奇:司空见惯了。   近年除了《财经》,已很少读其他报刊,包括曾多年一期不拉的《南方周末》 在内。作为著名时评家、鲁迅文学奖之杂文奖获得者,鄢烈山曾“主持多个评论 专栏,其中以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为宗旨的专栏《南方周末》的‘纵横谈’影响 最广、最受读者喜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这并非王婆卖瓜,而是 实情。爱屋及乌,也读过老鄢一些杂文,虽然感到他选材立论不无取巧之处,但 总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多年以后的今天,读了《对杨英芳们讲实情》,老实说,我也感觉不是滋味。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全文转录如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对杨英芳们讲实情   鄢烈山   杨英芳,就是甘肃榆中县那个因家贫不能读完高中而跳崖的农民女儿。   出事报道有好几天了(见9月1日“中青在线”),媒体议论仍很多,我心中有 话要说却一直犹豫不决。事情本身就够残酷了,我若来说更“残酷”的话,一定 会被众人视为残忍加冷酷吧?   一直以来,我腹诽鲁迅的杂文《立论》:人家生了孩子做满月,你固然不屑 讨好说孩子升官发财的谎话,却也不必诅咒他“将来要死”呀,彼时彼境说这种 “正确的废话”就是居心不良,挨打活该;难道人世间除了谄谀与诅咒这两个极 端,就真的只有打哈哈了吗?不过,我知道鲁迅的本意是,说真话,特别是说不 媚俗不从众的真话很难很难。   作这番铺垫,我是想说:只道现实“如此残酷,令人窒息”,而断言杨英芳 “或许做了错误的决定,但错不在她”(《中国青年报》9月8日评点语)的人,是 同情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以致看不清现实的大“残酷”,不去帮助杨英芳纠正认 识的偏差,从根本上讲并不利于杨英芳们走出怨忿与绝望的心狱,做出明智的人 生选择。   不错,当今中国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平触目皆是。有的人住豪宅开名车吃大 餐一掷万金,有的人艰辛备尝却三餐不继缺医少药;有的大城市已普及高中教育, 上大学如探囊取物,有的地方小学校舍也岌岌可危,学龄少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 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岂能容忍?理当同声谴责,促进变革。然而,同时也必须清 醒地认识到,社会平等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目标,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人与人之 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依然存在,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求发展。   励志的话,自我奋斗成功的典型,满大街都是,不用多讲。我们必须告诉杨 英芳们正视三点最基本的现实:   以我们的国力国情,除了生在几座特殊城市的“玉皇大帝的选民”,义务教 育法即使得到执行,中国近期也只能普及九年教育,不要指望人人上高中,更不 能指望像前苏联和欧洲福利国家,几乎不用自家花几个铜板想上大学就上大学。   在当代社会,农业是“弱势”产业,发达国家的农民也要靠政府补贴才能基 本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而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大,农业生产落后、效率低下, 农民家庭收入增幅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纯农家庭的日子在相当长的时期会很 艰难。   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本来就大得不合理的情况下,城里人一对夫妻只生一孩, 农村人反而生养两个三个,城里人供孩子上大学尚感负担沉重,农民家长自然更 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这些话,并非要我们承认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非教杨英芳们认命,而是 要她们正视“如此残酷”的生活现实,做好坚强的心理准备。“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对社会对家长期望值不要太高,要立志通过自我奋斗来改变 自己的命运。说这些话,更不是为社会不公正开脱,不是遏制人们的同情心,而 是希望各色好心人,不要以好心助长不切实际的心理,误人子弟。   最后,还让我不客气地批评杨英芳两句,虽然这对于缠绵病床的她很冷酷: 你的父亲是个难得的好父亲,一点也不像别的农民重男轻女,他让你与弟弟公平 地用抓阄决定谁继续读书。不谈父女之间要体谅,姐弟之间要互让,单就“愿赌 服输”这一点讲,你也不该…… ------------   绕了很多弯子,作了如许铺垫,扭扭捏捏,犹抱琵琶。依我看,要说的其实 不外乎是:现实就这样了,人要认命,要安分,你读不起书去跳崖又怎么样?你 能上学了?你可以报销医疗费吗?该干嘛干嘛多好。   夏衍的《包身工》已经从中学课本剔除。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恐怕很难避 免同样命运。据说,现在已是“公民写作时代”,鲁迅都早已过时,遑论其他。   作为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孩子,杨英芳只不过象当年的高玉宝一样:我要读书! 如此而已。“对社会对家长期望值不要太高”从何说起?妮妮那种大手笔,她肯 定做梦也不敢想。“要立志通过自我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指导得对极了, 请问具体又该如何做呢?这不是“正确的废话”又是什么?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拿这种豪言壮语为一个读不起书缠 绵病榻的可怜女孩打气,无异于勉励一个衣食不继贫病交加的下岗老职工“穷且 益坚,宁移白首之心?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之志”!这岂止是残忍而已。   “最后不客气地批评杨英芳两句”也是自说自话,放了空炮:那只是一个局。 对老杨父女的表扬和批评完全言不及义。   博雅如鄢先生,当不至不知道:据联合国报告,全世界1.26亿失学儿童,中 国大陆就占了十分之一。当局早在12年前就表明,要在20世纪末实现9年义务教 育,但21世纪过去了5年,依然没有实现。中国政府教育支出占DGP比重,排在乌 干达之后。   现实“如此残酷,令人窒息”,杨英芳“或许做了错误的决定,但错不在她” (《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8日评点语)。这个评点一点儿都没错,颇有几分鄢先 生当年风采。   这些年头新闻可委实不少,光珠三角就已经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公民写 作家鄢烈山究竟言说了一些什么,高明有以教我。   鄢先生提及鲁迅。忽然想起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有几段话,几 乎可以看作是对鄢文的回应:   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 是真的,明眼人决不会过分的责备新闻记者。但是,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 坠地的,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 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   至于阮玲玉的自杀,我并不想为她辩护。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豫备自 杀的。但我的不豫备自杀,不是不屑,却因为不能。凡有谁自杀了,现在是总要 受一通强毅的评论家的呵斥,阮玲玉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不 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 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责别人的自杀者,一面责人,一面也正应该向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挑战, 进攻。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 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 的帮凶而已。   还是这“横站”的倔老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告别鲁迅?谈何容易。   鄢烈山少怀壮志,老负初衷。他当然不至于是“杀人者的帮凶”。那么,他 是不是鲁迅所说的“巧人”呢?我有点疑惑。  (XYS200603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