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版面费经济”怪象录 2007-05-30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刘洋 编辑部来了怪电话 2007年4月2日,愚人节后一天。和往常每个周一相同,小王早早地来到位于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的《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她是这里的排版员。也跟 往常一样,编辑部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读者的、作者的、咨询的、广告的…… 当总编室的电话又一次响起,小王完全是公式化地放下手里的活儿,将电话 接起,公式化地说了一句“您好”。 电话另一头传来很有礼貌的声音:“麻烦请帮我找总编助理小王。” 总编助理?编辑部没有这个职位啊,小王困惑了。不过,想想总编室就自己 一个“小王”,应该就是找自己的吧,于是她回答:“我就是。” 对方迟疑了几秒,咕哝道:“怎么是女的?有男的吗?” “没有。” 尴尬中,电话两头似乎都是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小王还没来得及多询问, 对方就挂了。 “大概是搞错了吧”,她也没多想,继续忙自己的事。但她没想到,这个电 话只是一场滑稽剧的前奏,就在这一刻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此后的十多天里, 每天都有至少四五个电话打来找“总编助理小王”。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遍布各地——湖南的、湖北的、广东的、浙江的…… 除小王和总编室李主任之外,编辑部“大平面”的一些编辑也接到过这样的 电话。形形色色的人用各种各样的口音或直接或含蓄地打探“小王”、“论文” 以及“版面费”的情况。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拒绝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拒绝提 供资料,也不再打第二次电话。 李主任清楚地记得,除了先找“小王”的,还有几次,她接起电话,直接传 来趾高气扬的声音:“我是×××学校的×××,我的文章安排在哪一期发啊?” “等等我给您查查……对不起,没有您的文章啊,您没记错吗?”李主任问。 “怎么会没有呢?我找你们总编助理小王……”对方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点 儿慌神。 李主任察觉到了什么,于是试探着问:“您是不是已经交钱给谁了?” 几秒钟的缄默,之后,电话挂断。 “我们杂志,从来就不收版面费。”这句话,李主任一字一顿地反复说了好 几次,“我跟那些人就是这么说的。他们总是问我们杂志收多少钱给发一篇文章, 不仅这次问,以前也总有人打电话来问这个问题。评职称就必须得发论文,期刊 还有等级的差异呢,有时候不发个‘核心’还不顶用。因为我们是国家级的核心 期刊啊,都想来我们这里发文章,所以好多人都巴不得我们收钱。还有人跟我说 了,‘你们只管开个价!收多少钱我都给!’那迫切的架势,我估计啊,你管他 要一万他都能给。可是我们哪敢收啊?哦,谁交钱谁就能发,这不乱套了吗?” 迫切想交钱的,这期间,小王也遇到一个。 电话接起来,找“总编助理小王”。“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人,您小 心不要上当受骗。”小王把这段时间的常用语又重复了一遍。 “啊,那个是骗子啊?!那我把钱给你可以吗?你是真的!你帮我发好不 好……” 两周后,《中国高等教育》刊出一则《重要声明》:“最近,有关部门向本 刊编辑部反映,有人制假版《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和假网站进行行骗。还有人向 一些高校群发电子邮件,谎称《中国高等教育》收取版面费即可发表文章,并于 近日在北京有关银行设专门账号行骗。在此,本刊编辑部郑重声明,本刊一律不 收取版面费,并对上述行为表示愤慨。如果有人仍不放弃侵权和损害本刊声誉的 行为,本刊将通过法律渠道予以追究。同时,特别提醒作者高度警觉,不要受骗 上当;投稿请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不要相信任何中介。” “非一般”的约稿信 汤老师在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工作,是该院学报的编辑。他目前正好 处于“两副”身份的阶段,副主任、副教授。据已经评上教授的 “过来人”陈 老师讲,要知道这个阶段是怎样的一种瓶颈,用钱钟书的话来解释便好——“晋 升初级、中级职称好比丫环收房,而评定高级职称好比妾室扶正;丫环做妾易, 妾变正室难。” 汤老师无奈地叹气道:“没有办法,要评职称,就必须得发论文啊!要发论 文就要交钱啊!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现在,真的不一样了!当然,除非你是省级 以上的重要课题,或者你的论文真的质量非常高,或许可以讨价还价不用交钱。” 核心期刊,汤老师在2005年倒是发过一篇。当时他收到《××××研究》的 约稿信,调查了一下,的确是“核心”,于是他赶紧写了论文,按照用稿要求爽 快地交了2000元版面费,发了。 这一次,他又收到了一封E-mail。这次这个“总编助理小王”发来的约稿 信,比起一般期刊社发的约稿信来,有很大的不同: ______先生/女士,您好: 我是《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的总编助理小王,负责编辑部稿件审定的三审 工作,也就是说,所有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最后一关,都是由我们审定,签字。 从业几年来,做事认真,勤恳,敬业,深得同事、领导看重。可是,结婚了,却 连个房子都无力购买,现在还是租房子住的,老婆大人天天念叨,说我无能,不 能给她们母子一个安稳的生活。深感责任重大,愧对父母妻儿。想我当初来京之 时,也曾是志得意满,万丈豪情,本以为可以为祖上争光添荣,为自己铺顺锦绣 前程,衣锦还乡。没承想,却依然是身无分文,落魄游荡。在此经济大潮之中, 不能不为之心动了,无奈啊! 所以,在此,愿为各位发表论文作点小小的服务,顺便收点赞助费,互惠互 利,既助你升职,也为我添加一点小小的收入。哈哈,你可以鄙视我,如果你不 屑此举,请你把此文删除,谢谢,也烦请你为我保密。人生在世,我们不都是为 衣食而活? 如何操作呢? 1.发送文章到我的邮箱,A:二十日内发送电子稿用稿通知到你的邮箱(有 盖章),你两天内付款(每篇3000元)。(如需要书面稿,再通知你邮寄书面稿) 收到款三天内,发放正式的用稿通知书给你。或B:收到回复后,先付三分之一 的定金,收到定金后,二十天内直接发正式用稿通知给你,收到通知后,付清余 款。注意,此事纯属个人行为,与编辑部无关。(请注明你选择何种合作方式)。 2.文章质量要求不能太低,最起码达到修改一下(免费修改)就能发表的 水平,如果水平实在太低,对不起,我也帮不上忙,我们编辑部,毕竟对文稿质 量要求较高的。如果自己不能写,我可以为你代写,每篇1000元,保证发表。 3.每期稿件,我有八个版面可以自己做主。 …… 汤老师将信将疑地回了一封E-mail,并且不忘在附件上粘贴了一篇自己写 好的论文。他琢磨着,这若是真的,倒也是一桩求之不得的买卖。 过了几天,他接到了电子版的“用稿通知”,以非常正式的格式和措辞告诉 他论文已经通过编辑部终审,将于2007年8月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第15期上。 通知书上有编辑部的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底部还加盖了“中国高等教育编辑 部”的大红公章。 后来经笔者查证,地址没错,邮编是大半年前的,现在已经改了。至于那个 公章的印记,比起《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提供的正品来,造型、清晰度等都要 差很多,并且字体不同。 汤老师按照这个属于中国网通小灵通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对方催着交钱, 并且提供了户名为“王吉强”的农业银行账号。 “不会是假的吧?”汤老师问了一句。 “怎么会呢,当然是真的!”对方信誓旦旦。 汤老师还是不放心,于是查到了《中国高等教育》总编室的电话,打来一问, 果然是假的。他虚惊一场,还好没交钱。 “这种人真可恨!”汤老师说。不过他又叹气道,这种人冒出来也不奇怪, 现在有市场需要啊,论文中介机构满天飞,到处可见“征稿”、“约稿”,好多 都暧昧地表示跟各类期刊社有紧密的“内部”联系。 生机盎然的“产业” 根据汤老师等人提供的线索,《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领导拨通了“总编助 理小王”的电话,严厉警告他不要再假借杂志社员工的名义行骗,并称已报了警。 对方不知是真的慌了神还是圆滑地打太极,态度极好地说:“我也是被迫的啊, 是我上级指挥我干的。”他主动留下了“上级”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很快,他的电话打不通了,留下的“上级”的电话也打不通了。 半个月后,受骗打来的电话逐渐少了,编辑部的事务也很繁多,于是对此事 未再多追究。 其实,不愿老“耗”在此事上,多半出于无奈。李主任和汤老师持的是同样 的观点:这种事情,在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太正常了,“你真要较劲 下去啊,那根本没完”。 李主任举例说,山东的《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也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他们 较劲,报了警,费大功夫抓到了冒名行骗的人。可这骗子不多久就被放了,因为 根据现行法律,“情节不严重”。此人后来也跟他们较上劲了,继续打着他们的 旗号行骗。 “这些混水摸鱼的人,就像偷自行车的贼一样。”李主任摇头叹息道,“就 算是你再生气,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说着她从电脑里调出她保存下来的一封 “征稿启事”。 “你看,”她指着电脑屏幕,“这是福建的一个中介搞的,‘帮’我们征稿。 我们当时意外发现了,很震惊。追查下去,辗转了好几个人,在一个什么破地方 找到一个几平方米的破门面,找到了一个什么‘苏老师’。我们副总很生气,亲 自打电话过去质问,结果对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不也是想为你们找些好稿 子嘛!我们说收钱了吗?我们就算收钱,那也是为你们收啊!’你看,这不存心 耍无赖吗?” 4月底,当编辑部的骚扰铃声逐渐停止的时候,互联网上又出现了“《中国 高等教育》紧急征稿”的启事。笔者联系上了发启事的“杨老师”。他表示,交 4500元版面费,就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文章。按照程序,交论文,把钱 打到账号上,“电话和网络联系就可以了,不用见面”。 “总编助理小王”、“杨老师”等都不过只是偶尔暴露的冰山一角罢了。在 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上检索一下“《中国高等教育》征稿”,各种各样的中介机 构刊登的各种各样的征稿启事顷刻间就能跳出来映满人的眼帘。 当然,《中国高等教育》不过只是众多期刊中的一家,再检索一下“论文发 表”,或者“期刊征稿”,相关网页均不下数十万,绝大部分是各类中介发布的。 在对这些中介机构做了一定的调查后笔者发现,多数中介的投稿热线都是手 机或者小灵通,联系人一到两人;多数中介没有公司地址,对于有限的几家留了 地址的北京市的中介机构,笔者前往调查时都发现该地址根本没有这些单位存在。 在随机采访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中,的确有通过中介顺利发表了论文的,但也有 不少被“黑中介”骗过或险些被骗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不过万余家,其中,被北京大学收录的核 心期刊(多数单位认可的“核心”标准)不到2000家,而全国高校教师近97万人, 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超过2300万,其中研究生超过100万。以某所“211”重 点高校为例,硕士研究生需在公开出版刊物(不需要“核心”)上发表一篇论文 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博士则要求两篇以上的“核心”。 “僧多粥少啊。”采访中,多人发出过如是慨叹。 (XYS200706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