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潘长江的小品抄袭何伯阳的小说了吗? 文/刘夙   我已经连续三年不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平时也不大关心有关它的新闻,但是 最近《重庆晚报》的两则消息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参见文末链接1和链接2)。前一则说 潘长江在今年春晚上表演的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剧本剽窃了河南中原油田职工何 伯阳发表在1999年4月23日的《重庆晚报》上的微型小说《网情》,后一则更援引重庆 渝万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陆俊的意见,认为《将爱情进行到底》虽然因为存在“独创性智 力劳动”,不构成对《网情》的剽窃,但侵犯了《网情》的改编权。   这几年,不知是否是因为民众的版权意识真的提高了,对文艺界“抄袭”的指控一 直不断。花儿乐队、《吉祥三宝》、《千手观音》、凤凰传奇、郭敬明、安意如等都曾 卷入“抄袭”风波,有的指控(如花儿乐队、郭敬明、安意如)还得到了确证。对于客 观存在的抄袭,对其提出公开的指控,有助于净化文艺界的风气,促进文艺事业的良性 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同时也发现,也有一些指控明显主要为了炒作。这次《重 庆晚报》“发难”,就属于这种情况。我虽然很不喜欢潘长江的形象和表演风格,但也 忍不住要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潘长江的小品,大意讲的是一对离异男女在网上聊天,情投意合,后来才发现对方 就是自己原来的爱人,于是旧情复燃。何伯阳的《网情》,其故事情节大致也是这个套 路。何伯阳本人和重庆律师王陆俊都只凭情节上的这种相似性,就认定《将爱情进行到 底》必然借鉴了《网情》;他们可能想不到(甚至可能是故意想不到),天下并不是只 有何伯阳一个人才能构思出这样的情节。   比如《读者》1997年第2期就转载了台湾作家曾晓文的微型小说《网人》,故事情 节几乎也一模一样(参见文末链接3)。经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小说后来又被 《程序员》1999年第4期转载,无论是《读者》的转载时间,还是《程序员》的转载时 间,都要早于何伯阳在《重庆晚报》上发表《网情》的时间,其实际创作时间,当然只 能更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何伯阳是在“抄袭”台湾作家曾晓文,甚至连小说标题 都抄袭了一个字?   我不是文学爱好者,看过的文学著作和报刊都非常少,尚且在十年前就看过类似情 节的小说;十年以来,类似情节的小说,很可能还独立地被国内外许多作家写过,何伯 阳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事实上,这种突然邂逅发现是旧人的情节,在网络时代之 前,就已经被许多作家写过了,比如台湾著名作家聂华苓的短篇小说《珊珊,你在哪 儿?》就是一例。这说明,虽然文学作品的数目浩如烟海,但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情节是 有限的;基本情节相同的文学作品,需要靠其他东西(如情节背景、人物等的具体设置 和语言的精巧运用)体现出各自的特点来。但是,对这些东西的铺陈需要一定的文字 量,而微型小说受其篇幅限制,不可能过多地铺陈这些东西,而必然要以情节取胜,所 以情节和别的小说撞车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像《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0月1日第14 版上袁君悦的微型小说《如何对付没风度男生》,讲的是几个女生被几个她们不喜欢的 男生邀请吃饭,男生意欲让女生付账,结果女生故意多点了几个菜,然后找借口一溜了 之;而我们不难在卫慧的小说《像卫慧一样疯狂》中找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情节。如果非 要说袁君悦是在抄袭“下半身写作”的“美女作家”卫慧,我想就近乎扯淡了。   要之,虽然不能排除《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剧本借鉴过何伯阳的《网情》的可能 性,但只要剧本作者自己不承认,便不可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更不用说什么 “侵犯作品改编权”。这就是我认为《重庆晚报》在炒作的原因。同时我也想奉劝全国 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学青年、文学中年和文学老年,在这个“掉下一块陨石砸死十个人, 里面有九个是作家”的年代,不要太高估自己的原创能力! 2007.03.04 相关链接: 1. 《潘长江春晚小品涉嫌剽窃微型小说》,《重庆晚报》2007年2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s/l/p/2007-02-25/051012362165.shtml); 2. 《律师认定潘长江春晚小品侵犯改编权》,《重庆晚报》2007年3月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04/031311332551s.shtml); 3. 曾晓文《网人》,《读者》1997年第2期转载 (http://www.xinwenren.com/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3147)。 (XYS200703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