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关于“中科院化学所所长万立峻是个不合格的教授”一文中的事实真相   万立骏老师研究组的五个学生   看到“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以“我认为揭露真实事件是作为一个普通 的科学工作者对学术界最起码的责任”为名,在新语丝上发出的关于“中科院化 学所所长万立峻是个不合格的教授”的文章(注意,该科学工作者连万老师的名 字都写错了),我们认为作者或者是不明事实真相,或者是故意歪曲事实真相。 我们是和万立骏老师长时间一起工作和学习的他的学生,有的是作者提到的相关 文章的第一作者,亲历过有关事情的全部过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已有结论的且 正常的学术争论。我们感谢“新语丝”提供的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事实的 全部和真相。   第一,关于“2004年德国科学家Daniel Friebel教授… …”的事实真相。   Daniel Friebel 其人:Daniel Friebel 当时是德国Bonn物理和理论化学研 究所的二年级研究生,他于2002年8月-2006年12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现在美 国斯坦福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做博士后,当时和现在都不是这位“有良知的科学 工作者”所称为的“教授”。他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他的指导 教师是K. Wandelt教授,是Friebel文章中的最后一人,但是他却不作为通讯作 者。Wandelt小组利用电化学STM在溶液中研究Cu单晶表面的离子吸附及相变,包 括开展Cu(111)表面的硫酸根结构,氯离子的吸附等工作。Friebel在该组学习期 间,在高氯酸中进行Cu(111)表面有机分子的组装和STM研究,虽试过多个体系, 包括和我们组相同的体系,但均无结果,便开始怀疑我们组的结果,因而产生了 Langmuir 的文章。   第二,关于Langmuir 的文章过程的事实真相(细节请看本文的附录部分)   “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省略了该事实的许多过程,没有告诉大家在2004年 3月Friebel的论文发表之后,还有万老师和日本东北大学教授Kingo Itaya(该 教授是国际电化学STM界的最杰出的科学家)一起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写的关于 Friebel结果产生原因的Comment(Langmuir, 2004, 20,2807-2807)。在同期还 发表了Friebel的一篇comment(Langmuir, 2004, 20,2808-2808),在该文中, Friebel继续坚持他原先的观点,但没有提出新的实验结果。   另外,我们和Itaya教授一起将有关实验结果,包括重复我们原来的结果和分 析Friebel结果产生的原因整理成full paper( 题目:Effect of Cl- impurity on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molecules on Cu(111)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TM)投到Langmuir。 编辑于2004年5月10日转来审稿 人意见, 原文全文如下:   “I think that the author’s work is good and that their conclusions are well supported by their results. I am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right” in their defense of their STM images. However, I think that this would be better addressed in some other form-say as a brief letter or note to the editor rather than a full length paper. I think that defending one’s work is important, but that it does not warrant a full paper. (This was already done with a comment published in Langmuir!!)” 编辑认为,由于其主要观点已在该刊以Comment形式登出,没 有必要再重复发表。   在此以后,Friebel再没有发表在Cu(111)单晶表面有机分子的研究报道,转 向为在Au(111)表面上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In situ STM studies of ultrathin copper chalcogenide films on Au(111) electrode surfaces。但 是,与他相比,2004年以后,万老师的研究组仍然继续坚持Cu单晶表面有机分子 的研究,至今又先后发表了四篇有关Cu(111)表面在溶液环境下分子吸附和组装 的研究论文和一篇综述文章(Top. Cata. (Review paper) 2005, 35(1-2), 131-139,J. Phys. Chem. B, 2004, 108, 965-970; Langmuir, 2006, 22, 3640-3646,Anal. Chem. 2004, 76, 627-631,Langmuir, 2004, 20, 3006-3010)。原来发表的文章,也一直得到同行的正面引用,SCI引用数为80余 次。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们组的研究成果一直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广泛认可和 好评,例如,万老师近三年被多次邀请撰写综述文章,例如在化学领域的权威杂 志Acc. Chem. Res. 的综述文章和J. Phys. Chem. C的Feature Article (Fabricating and Controlling Molecular Self-Organization at Solid Surfaces: Studie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Li-Jun Wan, Acc. Chem. Res. 2006, 39, 334-342; Electrochemical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dlayer Structure and Reaction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 Dong Wang and Li-Jun Wan, J. Phys. Chem. C 2007, 111, 16109-16130)。   第三,关于对比实验的事实真相   我们不知这位“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为何认为我们不做对比实验的。STM 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原子级高分辨率,可以看到原子和分子。电化学STM因其工 作在溶液中,从稳定成像到高分辨成像比在真空和大气中困难得多,需要熟练的 专业技术和严格的科学训练。因为它的难度,世界上仍开展此研究的研究组已屈 指可数,万老师的研究组便是其中之一。从我们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开始,万老 师和我们的师兄师姐们便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万老师常说,我们是在看原子 和分子,因此从原子水平上考虑和设计我们实验的每一步是实验的前提,从样品 处理,电解池清洗,直到成像和图像分析,都要按这样的标准要求。同时,在众 多的金属和半导体电极材料中,Cu与Au,Pt等比较,要活泼的多,在溶液中不易 得到原子级平整铜单晶表面,而且STM工作时的电位控制等又相当重要,否则表 面极易氧化,因此关于Cu单晶电极的研究不多,关于Cu单晶表面有机分子的研究 更是少见。另一方面,因在溶液中工作,溶液的纯度至关重要,稍有杂质,便会 产生多种假象,这在电化学STM的研究中已有先例。因此做电化学STM实验必须做 对比实验已经成为常识。   实际上,我们不但是每个体系要做对比实验,而且每次实验都要做对比实验。 不仅做Cu单晶时要做对比实验,做其它单晶材料时也要做对比实验,所有电化学 STM实验都要做对比实验。都要先看到基底表面的原子,以及确认结构,保证溶 液清洁和电极表面清洁后,再加入分子。我们许多研究体系的对比实验结果,已 在相关文章中报道过,杂志编辑不允许你每篇文章都列出对比结果,这也是常识。   以上便是全部事实和真相。我们完全同意这位“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所述 “揭露真实事件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对学术界最起码的责任”,但是反 映事实一定要全面,要真的“真实”!这是起码的学术道德,也是起码的做人准 则。   附录部分:关于Langmuir 的文章过程的事实真相的细节   Friebel的文章包括电化学和电化学STM两部分结果:(1)Cu(111)在高氯酸 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2)高氯酸中Cu(111) 表面的结构和有机分子在Cu(111) 表面的STM图像。   一方面,他们获得的循环伏安图和万立骏等人以前报道的循环伏安图不一样。 另一方面,他们只是在从-150mV 到50 mV电位区间得到一些经过处理的,不规 则的、非六次对称的点状图像,他们称其为基底Cu的原子像,更关键的是他没有 得到任何有机分子在Cu(111)表面的STM图像。据此,一方面,他们认为我们已报 道的循环伏安图(包括万老师在日本的以及回国后发表的部分有关Cu(111)表面 有机分子吸附电化学STM研究的文章)不对,另一方面,认为万老师等人(包括 在日本的文章以及回国后发表的部分有关Cu(111)表面有机分子吸附电化学STM研 究的文章)在电化学STM下看到的Cu(111)表面的有机分子不是有机分子,而可能 是OH-或ClO4-等无机离子。主要理由是他们用电化学STM 在溶液中没有看到任何 有机分子。   在获得Langmuir杂志转达的Friebel的论文后,我们和万老师,以及日本东 北大学的Itaya教授同时开始原先报道的电化学和STM结果的重复实验,通过系统 实验,全部重复出了我们早先报道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研究Friebel 结果产生的原因。在Friebel报道的电化学循环伏安图中,有一他自己也不知道 的特征峰,他称为X,问题就产生在此峰。我们断定他的溶液中或Cu(111)电极表 面有杂质。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当溶液中有微量氯离子存在时,可以完全重复 Friebel的循环伏安图和STM图像。该结果说明他实验所用的溶液中至少有氯离子 存在,这是他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氯虽微量,但是与Cu作用很强,因此影响了 他所研究的有机分子的吸附。   在找到Friebel等人文章中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又重复了Friebel实验结果的 基础上,万老师和Itaya教授一起为该文章写了一篇“Comment”。其中的要点是: (1)Cu(111)在高氯酸中的循环伏安图早有报道,万立骏等人的结果和以前文献 中的结果一致。Friebel等人报道的循环伏安图,和目前文献中任何一种结果都 不同,是因为其溶液不纯所致。(2)由于痕量盐酸在Cu表面的存在,虽然这些 氯离子可能达不到形成一单层氯吸附层的浓度,但导致Cu(111)表面不稳定,因 此得不到Cu的原子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向溶液中加入有机分子,由于盐酸的 存在,一定会影响分子的吸附,也得不到分子图像,只能得到多种形貌不同,与 分子结构完全没有对应的,没有规律和难以解释的STM图像。这些结果与Friebel 文章中报道的结果完全一致。   但是,如果使用的是纯高氯酸溶液且样品处理正确、表面无杂质,Cu(111) 表面会是一清洁的表面,在这样的溶液中,Cu(111)的循环伏安图和Friebel等报 道的不同,而与文献中报道的已有结果一致。同时,STM可在双电层电位区间得 到清晰的六次对称的Cu原子像;当加入分子时,又可得到规则排列的分子像,这 些分子图像,例如辛可尼定,苯等,具有分子独特的STM图像特征。   至此,问题已很清楚,结果充分说明Friebel等人的质疑是不对的。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Friebel多次提到的(4x4)结构。实际上,并非所有分子吸 附组装后都形成如他所说的(4x4)结构,例如,苯形成(3x3)结构等。这是一看我 们的文章就会立刻知道的事实,不值一驳。   因为文章的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列举实验的所有细节。但是我们有两位同学 的博士论文中都详细记载并分析了Cu表面处理的结果。例如编号为 B200118003202817论文(题目:单晶Cu表面芳烃类有机分子识别与复合结构的性 质研究)的第三章(洁净金属表面研究),就有详细报道。 (XYS200711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