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论语》为什么会被误读?   马千里   怎么算是误读了《论语》的章句,好象不太好说。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读 出了不同的意思,肯定有与孔子原义不同的,但谁算误读呢?关于《论语》的官 司,历代学者没有少打,但至今很多句子仍然是多种解释并存,谁也觉得自己在 理儿,好象对方也没有错。这实在是中国的一大文化现象。后世学者其实是很宽 容的,只要大家的说法不违背孔子的整体思想,都认为可取。这些不同解释就成 为学术探讨,能自圆其说,便可各持一家之言,都算不上“误读”。   但有些解释则有点离谱。比如马三立在相声《吃元宵》里说孔子有台收音机, 因为《论语》里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这不就是收音机吗?还说孔子有台坏了的电视机,《论语》记载说“非理(礼) 勿视(《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不修理是看不了的了。这些绝对属于误读。 但马三立这么说,大家不会以为马老先生没学问,因为那是说相声“逗你玩儿”; 而作为学者,一本正经地非要把“小人”说成“小孩子”,就会有人怀疑其是不 是真的懂了。不过“小孩子”之说也真有点相声效果,倒是真的。   这些属于低层次的误读,不在我们探讨之列,我们探讨的是那些具有迷惑性 的误读。比如“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有人就解释为“君 子是能够安于贫穷的”,推销的是安贫乐道。其实这是对“穷”字的误读。这个 “穷”字,在现代汉语里最常用的义项固然是“贫穷”,但在本句中却是“困顿” 的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即便是在困顿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够固守原则”。下 句相对应的是“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修养不高的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会 为非作歹”。这和生活条件的好坏实在关系不是太大。还有的把“固”字误读为 “固然”,“君子固穷”就成了“君子固然是很贫穷的”,难道孔子以为有钱了 就成了“小人”?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但为什么有人要推销这种说法呢?无非 是怕穷人闹事,“固然贫穷”也好,“固守贫穷”也好,都是让老百姓看着当官 的吃香的喝辣的当“小人”,而自己甘心做个“穷君子”。这实在是别有用心的。   字面上的误读,如果不是类似的别有用心,那就只能的个人学养的问题了。 上面对 “固”和“穷”的误读,首先表现为古汉语知识的匮乏,拿现代汉语来 理解古代汉语了。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喜欢用双音节词,而古汉语则多为单音节词。 如果忽略了这些构词特点,就会给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生硬地搞个“拉郎配”, 从而形成误读。比如“学而时习之(《论语·为政篇第一》)”中的 “习”字, 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学习”、“复习”、“温习”、“演习”等等, 但前面已经有了个“学”字,“学习”这个词可以排除了,那么就找个我们最熟 悉的词吧,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复习”。这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就成了“学会了知识还能够经常复习复习,不是件很愉悦的事情吗”,我实在想 不出经常复习旧功课能有这么大的乐趣。作为一位哲学家,一个“圣人”,在 《论语》开篇首章的重要位置居然讲的是“复习的乐趣”,绝对是对孔子思想的 矮化。   但我们到书店去看看,有那么多诠释《论语》的书,怎么选择呢?其实就看 这第一句的解释就够了。而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最有市场的。这是件很让人感到 痛心的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儒 家的思想,但这样的误读如果大行其道,反而不如暂时闭口,免得贻误苍生。当 然,经典摆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去读、去理解,错了也没关系,但要是以学者 身份,在公众传媒来宣讲自己都不太明白的东西,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这 也不是一句“我讲的只是个人心得”一句话可以搪塞责任的。   古往今来研究《论语》而有所成就的都不是一般文化人,堪称一时之大儒, 他们一般是不会在字面意思上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所以他们的误读必然有更深 刻的原因。巴金在文革时期曾经写过《孔子的一生》,用讽刺的态度描述了孔子 的生平,是全面否定孔子及其学说的代表作;而另一个极端的态度,却是把孔子 视为圣人,甚至是“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子自己 曾经说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好像是 看到了后世对他决然不同的两种评价。这种爱屋及乌的全面肯定和因人废言的全 面否定,实在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如果仅仅是个人喜好倒还罢了,但很有几个历史上著名的大儒是把孔子思想 进行歪曲、篡改,使之成为当时统治者量身订做般的政治工具。汉代大儒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独尊”的并不是孔子学说,而是经过其歪 曲和篡改的“儒术”。可以说,孔子学说从成为主流学说那一天起,就没有摆脱 被篡改的厄运,汉儒的真正兴起,却是孔儒的濒临死亡。但毕竟儒学成为主流学 说,这应该是孔子遭遇董仲舒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汉儒、朱熹的宋儒、王阳明 的明儒,其实都是贴着孔学标签兜售各自思想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工具。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论语》章句被误读、歪读就不可避免了,而这些误读 都有着各自的用心。举个例子,比如“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论语· 泰伯篇第八》),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宁可理解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 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巴不得借孔子之口把 愚民政策进行到底;而如果我们另做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则意味大变,成为“民众素质、能力达到了要求,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而不是一味干预;当民众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就应该行教化之功,提 升民众的素质”,这就极具民主思想了。尊孔与批孔,自然是不同的政治或学术 立场,但单纯这一句话就可以同时成为辩论双方的论据,这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 情。   孔学被利用惯了,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社会上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时 候,把《论语》诠释为主张安贫乐道、面对困难和不公而能够寻找心灵的快乐, 自然就显得非常必要。当年秦始皇并没有这样的能耐,如果他学会误读《论语》, 就会对陈胜、吴广之辈说孔子的“恕”就是“宽容”、孔子的“仁”就是“博 爱”,还要讲人家颜回就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你们造 的哪门子反?这么好的《论语》是万万舍不得烧掉的。可惜秦始皇做人太厚道, 没有学会误读《论语》,难怪秦朝早早的就灭亡了。 (XYS200701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