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对张建革回信的几点看法及某些供李神汉、武栋成等人参考的事实   作者:闻韧课题组知情者   看了近日众多网友关于"闻张林"之争的诸多议论,今天我们见到了张建革的 第二封公开信,对她态度的转变表示欢迎,但其信中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作为 知情者的我们,原不想和张建革一一对质,陷入她的圈套。现在她仍在不断地不 顾事实地误导大家,我们不得不对此事中的部分具体细节问题做些说明,以便大 家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   1) 张建革在其回复闻教授信中反复强调"课题研究经费完全来自于上海有机 所,此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科委的重点项目(项目号03DZ19201 )的资助,有关该 方面研究的知识产权属于上海有机所。"   事实是BMCL 文章所涉及的研究项目是上海市科委攻关课题(项目号 03DZ19201 ,2003-2005 )的部分内容,此课题联合上海有机所、复旦大学药学 院等4 个单位共同申请,下有6 个子项目(林院士和闻教授二课题组负责同一子 项目),经费共120 万,林国强院士为总负责人,课题责任人(序1 ),闻韧教 授为课题负责人、课题责任人(序2 )。据我们所知当时是林院士知道复旦大学 药学院闻教授在GABA 系统的方面有多年的基金项目研究,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 较多的经验,主动找到闻教授,希望在国外上市的GABA 转运体抑制剂 (Tiagabine )研发方面与闻教授合作,做好临床前研究。林院士的重点是仿制、 开发国外上市的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新药,供药理实验用。而闻教授希望在完成这 个新药研发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和新衍生物的合成和活性筛选。双方分工的目 的也是想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机所强于手性合成,而复旦药学院强于新结构化合 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研究)。由于当时林院士实验室承担此研究课题的人手 不足(有机所研究生招生毕竟有限额且林院士手上估计也项目众多),且缺乏药 学背景的研究人员,所以林院士希望闻教授派一、二名有药学背景的研究生去他 实验室。闻教授考虑到复旦药学院与有机所距离很近(几百米、张建革在复旦枫 林校区住宿),张建革也可以在两边实验室跑,便于指导和交流,于是派张建革 作为闻教授的博士生到有机所做 Tiagabine 的合成研究。同时闻教授这边还有 另一名博士生也在复旦实验室做GABA 转运体抑制剂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标书 上明确标明这两人署名是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另一名博士生的成果可见 BMCL 及《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发表文章,尽管林院士没有具体指导,BMCL 文章 中为表明双方合作也加了林院士和有机所的署名:Jianbin Zheng, Ren Wen*, Xiaomin Luo, Guoqiang Lin, Jiange Zhang, Linfeng Xu, Lihe Guo, Huangliang Jiang.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N-diarylalkenyl-piperidine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s GABA uptake inhibitors (I).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6 , 16(1): 225-227)。在林院士实验室做此课题开始时有林院士的一个博士后和张建革参 加,后只有张建革一人。所以张建革所述与事实相差甚远,此项目是上海市科委 攻关课题的子课题项目,项目任务书中明确写明知识产权由合作方共享。我们想 有关双方合作的前后过程林国强院士非常清楚,也应该出来澄清事实。   2) 张建革称"当时申报上海市科委的重点项目课题时,因我在上海有机所做 博士论文,由于闻韧没有经费来源,怕年终考核不好过关,应闻韧的请求,林国 强研究员帮忙将他加入到该项目中来,他拿了20 万。"   而闻韧教授在此项目主要实施期间并非如张建革所言没有了这20 万就年终 考核过不了关。事实是闻教授在与有机所合作时,同时还有两个在研项目,在复 旦药学院年终工作量考核中排名一直靠前(复旦有将每位教师教学、科研等各项 工作量化后打分排名的制度),他就算没有这区区20 万经费(实际到位18 万), 其他科研项目、教学、编写教材、专著和研究生指导等等工作就足以完成正教授 应完成的工作量。况且闻教授根本不是象张建革所言好象是用张建革这个人换来 这18 万以应付学校考核,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另外当时闻教授之所以派张 建革去有机所也是想照顾她,希望她加快完成第一个已知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和 活性研究课题(其原硕士论文课题)后,马上转入GABA 转运体抑制剂研究的合 作课题上来,这二个课题都是以已知结构和有已知路线方法的目标化合物为主, 比本组的其他学生都要容易(搞药化的人都知道),通过合作课题取长补短,并 可以利用那里分析测试、文献查阅等方便的条件。而张建革的回信把事实都颠倒 了,把闻教授的好意都抹黑了,好像是她和林院士合作,而不是闻教授与林合作。   3) 张建革说"闻韧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没有任何贡献。他只是名义上的导师, 整个研究课题的设想是由上海有机所提出与实施的。"   此课题是有机所和复旦合作申请的上海科委课题,张建革是代表复旦大学闻 韧教授课题组到有机所做实验的,所有实验记录都写在复旦大学档案室发的复旦 大学科研实验记录本上(可到学校档案室核实)。在有关仿制新药-GABA 转运 体抑制剂(Tiagabine )的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得到了林院士的帮助和指导(闻 教授也从未否认有机所的贡献和林院士的指导,同一课题张建革发表在《中国化 学快报》(Jiange Zhang, Changsheng Jiang, Guoqiang Lin*, Ren Wen*. A New Synthesis of 4, 4-Diaryl/Diheteroaryl-3-butenyl Derivatives of Nipecotic Acids as GABA Transporter Inhibitor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5 , 16(9), 1205-1208 )和《高等学校化学研究》(Jian-ge Zhang, Changsheng Jiang, Jianbin Zheng, Ren Wen*, Guoqiang Lin*. A new synthesis method and GABA transporters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iagabine and its analogues.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6 , 22(3): 351-355 )的论文中均是闻韧与林国强双通讯作者)。但是在 GABA 转运体抑制剂(Tiagabine)结构改造和新结构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 性方面的思路、立题及其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方面,主要是由闻教授负责的。 张建革每1-2周都要参加闻教授课题组的小组会,和所有闻教授的其他学生一样 在会上汇报近期工作进展,然后听取闻教授的意见和指导。闻教授及其课题组成 员当时对于张建革在新化合物设计和合成中遇到的问题也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 见和建议。在她设计新化合物有困难时闻教授给了她不少的参考文献,其中就包 括了和 BMCL论文中设计思想有关的资料。 BMCL文章涉及的含硫化合物的设计思 想也是闻教授根据已有文献结合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提出 的。况且当时张建革还时时在课题组会上抱怨林院士对做新化合物兴趣不大,只 是让张建革做 Tiagabine 的制备量合成。而闻教授考虑到张建革博士毕业的具 体要求,为此事还出面与林院士和做生物活性的另一位合作教授协商,请他们理 解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要求不同(因为按照复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研究生的论文 要去,必需要有相当数量的新化合物以及生物活性以体现博士论文的创新性)。 闻教授当时还兼了有机所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所以每周都要去有机所上课,课后 闻教授还去有机所张建革所在的实验室看她,与她交流实验情况。为了帮助她尽 快完成课题,按时毕业,还先后分派三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辅助她进行合成(每人 次一学期毕业论文工作),其中还有学生专门去有机所帮助她合成原料的。如果 张建革在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有资格署名,那对张建革进行具体指导和帮 助的导师闻教授无署名资格岂不是个笑话。(关于 BMCL 发表的研究工作在张建 革2005 年博士毕业前均全部完成,与其后来招的硕士生无任何关系的问题后面 详细谈)。   知情的人都知道张建革读硕士生时的基础,她的硕博连读,是在张向闻教授 请求帮助和承诺、她家人表示全力支持下闻教授才同意的,此后闻教授一直全力 帮助她,包括顺利通过硕博连读答辩和以后研究工作等,直至最后的论文答辩。 在课题组里闻教授总说张有家有小孩在外地,叫其他年轻学生有空多帮她。张建 革论文的课程学习、实验训练和后期的选题开题和中期考核和研究工作等都得到 了闻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张建革博士论文的最后题目也是由闻教授反复考虑 后确定的,整篇论文都经过闻教授的多次精心修改,不可谓不认真负责,张建革 的最终博士论文答辩也是由闻教授主持的。所有张建革的研究生档案资料(入学 登记表课程学习表成绩、研究生登记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生登记表, 研究生培养手册,论文答辩申请表,论文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 还有原始记录,课题汇报记录等),都明确写明闻韧是张建革的导师,有闻教授 签名,具体指导事实也是有目共睹。而作为张建革指导小组成员的林院士却对她 的论文设计、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修改以及论文题目确定等从未听到过有任何 建议,也未参加张建革的博士论文答辩。从这点来讲,闻教授作为"名义上的"导 师已经非常称职了,试想如果整个研究课题的设想是由上海有机所提出的,闻教 授何必这么较真。   4) 张建革说"在我毕业前,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开始还有待继续研究,因此 在林教授的授权下将此部分工作转交给我,让我继续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我 的研究生重复一些关键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有机硫化合物的合成与 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在2006 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小额资助。"   我们想如果真是如张建革所言,那她的的 BMCL发表文章中至少应该体现其 博士毕业后继续工作的成果,很可惜对照其博士学位论文与其 BMCL 论文后竟未 发现任何一个新化合物是其2005年毕业后继续工作的成果,只是全部照搬其博士 论文结果。所谓的"我的研究生重复一些关键的实验"实在是看不出来,关键是没 有任何新的东西。姑且不去讲如张建革所言"林院士授权将此部分工作转交给我" 是否正确(此课题是复旦大学和有机所共同申请的合作课题),就其在署名中列 入其郑州大学和她的硕士研究生的行为来说,本身就是在作者署名问题上造假。 当然明眼人一看便知,张建革 2005年毕业后又是去韩国博士后一年,又在复旦 药学院和新加坡进修药理,还要去耶鲁做访问学者,何来时间和精力继续其有机 硫化合物的合成与研究工作。当然只能将以前作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时的论文 内容拿来冒充其 2007 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以交帐充数。   5) 张建革说"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郑州大学校长及河南省科技厅厅长到上 海有机所看望林院士,希望他多加支持我的工作。"   张建革的话真是完全暴露了我国目前在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申请的大 问题,有些人往往只要搞定了个别位置上的关键"大人物"就能一路顺风顺水,顺 利拿下课题,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惜啊,张建革太过于急功求利,想基金项 目、出国镀金、带研究生都不耽误。结果只能把原来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期间的 研究内容拿来充数,反而露出马脚,也让对其"寄予厚望"的郑州大学校长、河南 省科技厅厅长和林院士们好不尴尬,张建革一旦发现打电话想叫闻教授予以通融 是不可能的,也只好强词夺理,狡辩到底。问题的关键就是只有把复旦大学和闻 教授彻底否定,才能把原本属于复旦大学的那部分知识产权偷偷归到郑州大学和 那个自然科学基金名下,相信大家通过这些天来的讨论已经看清事情的这一本来 面目。   6) 张建革说"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使得在他指导下的硕士研究课题未能取 得实质性进展。而到有机所后课题就取得进展,而这时闻教授想空手套白狼。"   我们想闻教授的学术水平如何,了解药物化学情况的人都非常明了,张建革 以此来贬低闻教授也是站不住脚的。凡是读过研究生或是参与研究生指导的人应 该都有这个体会,就是往往 5 年的药化硕-博连读生在其学习的前两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内课题进展都不会太顺利,这也是研究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的结果,前两年 都是学习学位课程及打基础上,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增强文献查阅分析能力和课 题初期的摸索和关键反应的突破阶段,经常要到以后的一到两年才可能有一个较 大的进步,这时才会有较大的产出。而张建革否认这一客观规律,把她前阶段课 题进展归因于闻教授实验室的水平低、条件差,而不检查自己的原因,是思维上 错误。那么试问闻教授的其他学生如果不去有机所是否就毕不了业、发不了文章 了呢?   7) 张建革说"在我博士答辩的最后关头,他要我把论文中所有能发表的东西 都写成文章,也不考虑这些东西是否成熟,并要我在答辩的最后一个晚上的7 点 钟以前完成"   所谓强迫她在答辩的最后一个晚上的 7点钟以前完成的事实是不成立的。实 际上闻教授当时根本不知道张建革在毕业前和林院士和河南省领导的所谓科研合 作的内容,一直对张建革很关心,对其没有任何戒备心,这是张建革自己心虚的 表现。实际情况是,闻教授考虑到学校有一定数量文章发表以后才能拿到学位证 书的要求,而做药化的发表论文有时间差(要等生物活性结果等),他要求所有 研究生毕业以前,在发表了达到预答辩要求论文数后,就争取按期答辩,等论文 发表后,学生就可以按期拿到学位证书。闻教授常说自己年轻时发表文章不易, 希望学生把实验结果及时整理成文,只要铅印的就行,这对学生自己工作是必要 总结,免得以后再没有精力来考虑写了。有些研究生毕业了,在到企业工作前, 他们也留下所有准备发表的初稿,现在他们没有提出发表,闻教授也没有自己发 表或强迫他们修改发表。而且闻老师一直让学生当第一作者,总想帮助学生今后 尽快发展,包括主动联系工作单位,国外博士后等。当时,在张建革毕业后,曾 有几位国外教授写信让闻老师推荐博士毕业生去国外做博士后,闻老师首先想到 了张建革,并想方设法联系到了她(毕业后张建革与闻老师都没有联系),但她 听说不是去美国的名牌大学时,就表示不愿意去,后来推荐另一个博士毕业生去 了。课题组都知道闻教授对学生在业务上是严格的,但又非常关心学生的。如果 张建革认为这是闻教授在逼她,想"抢夺有机所的科研成果",如果当时知道张建 革有现在那样的野心,那么在药学学报编辑部提出修改意见后完全可以不经过张 建革而闻教授自己修回,这样文章发表是决无问题,也不会有今天讨论的事件发 生。闻教授因张建革未修改而放弃掉这篇药学学报的文章,真说明他的本意并不 是在于"抢"这篇文章。   8) 张建革说"闻韧以复旦大学有规定不允许挂两个导师为借口,硬要我把林 国强研究员与他的妻子黄磊副教授一起放在指导小组成员里,黄磊副教授是复旦 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退休职工。我不知道她对我的整个论文设计有何建议和意见? 难道这就是闻韧强调的科学道德吗?"   复旦大学规定只能有一个导师,在闻教授和林院士讨论合作时,将张建革送 到有机所林院士实验室做实验之前,已经就此点与林院士沟通过,林院士大方地 表示不会介意,另外,闻教授还有email发给林院士关于张建革论文工作成果按 照规例分享的具体建议,林院士也回电表示同意,这些闻教授在课题组都公开过 此事,张建革两边沟通也从未提出异议或反映。张建革博士论文导师是闻韧教授, 指导小组成员次序是闻韧教授、林国强研究员、黄磊副研究员。我们从未听说黄 老师是导师的说法,自上世纪90年代初,黄磊副研究员就参与了闻教授课题组工 作,协助分析、生物筛选和新药研发方面指导工作。张建革2000年硕士入学时, 黄老师尚未退休,她与另一个教研室讲师作为张建革的指导小组成员,他们对张 建革的工作进行过指导帮助和生活上关心,后来这个老师出国留学了,张建革转 博以后其指导小组中还保留黄磊研究员的名字。同时,这也是张建革自愿将黄老 师的名字写上去的,不是什么人强迫其加进去的。现在反过来说是受迫于人,理 由真是牵强附会。同时,黄老师从来不在乎文章署名的,从早期她参与的课题组 发表的文章看,仅有几篇有其署名(除一篇第三作者外均为6-7作者)。但在张 建革发表的文章中,黄老师均未署名,她也从未提出过署名。有人说闻教授想把 黄老师名字加到BMCL文章中是无中生有的说法,也是某些人想借此向闻教授和黄 老师脸上抹黑。   9) 张建革说"我是郑州大学(硕士入学时属于原河南医科大学)的委托代培 在职研究生"   张建革到现在为止的表达说明她对其学籍概念还不清楚。张建革是河南医科 大学(后并入郑州大学)委托上海医科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培养的定向研究 生,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手续齐全,其学籍归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在研究 生院存档的各种证明文件(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计划等)中均可证实其身份。张 建革研究生期间有关的所有科研活动和成果都是在复旦大学领导下和闻教授指导 下合理支配和安排的。委培方的期望是复旦大学为其培养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老 师,而不是拥有张在复旦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产权。   以上都是我们知道的事实,希望大家看到争论问题的焦点,请张建革和其他 当事人不要回避这些本质性分歧,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XYS200708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