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精英科学到按钮科学——漫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杜钧福   知识创新工程打造的是精英科学。当初,每个研究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每个人、每个课题组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而且在日后不断 经过考察,以保证其精英性质。但是,如果人人都是精英未必一定是好事。这样 对研究所的改造使研究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技术系统的严 重削弱和功能丧失。   科技体制改革之前,中科院在人员组成上有一定的配置。在基础研究型研究 所里,每个研究室有从实验员、技术员到工程师的编制。在所一级,有专门从事 技术支持的研究室,有附属加工厂。在一些技术型研究所里,在室一级,有技术 员、技术工人组成的小组,可以进行小型设备的研制。在科技体制改革后,强调 技术支持的市场化,要求工厂能自负盈亏因而使其功能发生变化。这已使各研究 所的技术系统严重削弱了。而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技 术编制进一步削减。研究室里的技术队伍解散。   应该说,院所两级领导都不是没看到这样的问题。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仪 器设备都可以买到的,买到的仪器也须维护和改进。所以在院所两级都有一笔仪 器研制费用,供各课题组申请,用于研制改进仪器。这是个好的措施。但问题是, 由谁来承担这样的项目?   问题在于,不管是谁,在精英科学的环境下承担这样的工作都没有前途。这 就涉及一个成果评价体系问题了。对基础科学而言,大家知道,有一个SCI。尽 管这个SCI有很多问题,但它毕竟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那么,像研制或改进 仪器这样的技术工作成果如何评价呢?那当然也有的。基础科学不是有一个自然 科学奖吗?技术科学有相应的科学进步奖。眼下,评自然科学奖往往凭SCI。评 科学进步奖凭什么呢?凭“经济效益”。科学不是要“转化”为生产力吗?你没 经济效益算什么转化呢?   这里面逻辑有些混乱。但就是这样规定的。但研制实验设备根本没什么经济 效益。能不能报奖呢?这里面就有学问了。一般来说,如果你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项目,也就是说,你花了非常多的钱,一般可以报奖,对给钱的领导有个交代。 对一般的人员来说,想报这样的奖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有所长参加在内。我说 的是报奖,不是评奖。不许报奖,当然评不上。   没人愿意干这样的事。另一方面,经费又大幅增加。结论就是买现成的仪器 使用。我知道一个单位,引进了一个精英,说好每年贡献20篇SCI。单位发给他 200多万元经费。他花100多万从外国买了一台非常先进的仪器,每天烧样品,烧 完了就放在仪器里测量,然后写文章,果然一年生产了20多篇SCI。   在这样的研究模式下,买来仪器的使用有点像我们在家里使用电视机。我们 在看电视时只须知道频道和音量两个键就足够了,无须知道它们工作原理和如何 改进。绝大部分家庭从未自己打开过电视机的盖。现在很多实验室里也这样对待 买来的仪器。所以这样的研究模式,我称之为按钮科学。   如果有充分的研究经费,按钮科学也不失为一种研究方式。但是它的弱点也 是显而易见的。考察近几十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实验技 术起了很重要的、有时是革命性的作用。使用作为商品的实验设备所能得到的成 果是很有限的。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下,精英科学蜕变为按钮科学是可悲的。   随着研究模式的变化,形成一位导师带几(或几十)个学生的研究单元,趋 近于高等学校的科研组织形式。学生代替了原来的实验员、技术员。当然学生实 际上代替不了,而且是流动的。在SCI的压力下,学生们也没机会学习实验技术, 更不用说改进仪器了。此外,如果不算学生,研究组变得越来越小,更适应按钮 科学。这当然也由于大家都是精英,谁也领导不了谁。这样一来,中科院在研究 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XYS200803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